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迅速的占领着国际市场,而中国作为国际市场中主要的承接国之一,起步较晚、发展潜力较大.本文阐述了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目前服务外包的现状,最后总结出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国际服务外包转移与我国的承接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几年,国际服务外包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在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中,主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应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握的重大机遇,也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路径。当前要充分认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的重要性,采取综合、配套的措施积极承接服务外包的国际转移。  相似文献   

3.
国际服务外包承接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国际服务外包逐渐成为发达国家新一轮的产业转移热点,我国在该轮产业转移浪潮中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及局限,从而制约我国参与国际服务外包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国际服务外包作为全球服务产业转移的新浪潮为接包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一次重要契机。本文采用中国1991—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回归分析对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与产业结构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够显著地提高服务业的产业水平值,但是对整体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张瑁  张雨露 《产经评论》2012,3(5):15-22
国际服务外包作为全球服务产业转移的新浪潮为接包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一次重要契机。本文采用中国1991-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回归分析对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与产业结构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够显著地提高服务业的产业水平值,但是对整体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目前最重要的外包承接国之一。我国快速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巨大的制造业市场、优质低成本的劳动力、完备的基础设施,尤其是日益普及的通信设备以及入世后在服务领域不断加大的开放力度,使其渐渐成为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重要承接国之一。但是,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外包产业能力差,企业资源单一,这些都限制了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际服务外包转移与中国的承接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根索 《经济与管理》2005,19(4):68-70,87
近几年,国际服务外包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在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中,主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应当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握的重大机遇,也是中国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路径。当前要充分认识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的重要性,采取综合的、配套的措施积极承接服务外包的国际转移。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重点的变化,中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近年广东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发展势头良好。应顺势而上,更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若干个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2006年商务部将离岸服务外包列为我国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  相似文献   

10.
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新兴的企业管理经营模式自上世纪出现以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服务外包的进程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目前最重要的服务外包承接国之一,如何借鉴印度等先期发展外包国家的经验发展我国的服务外包业,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梅其洁 《新经济》2007,(3):88-91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重点的变化,中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近年广东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发展势头良好。应顺势而上,更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2.
景瑞琴 《经济问题》2007,339(11):41-44
现代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但为什么像中国与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却承接了大量的国际服务外包,通过比较服务外包承接国的人力资本禀赋以及分析人力资本与国际服务外包的相关性,发现中国与印度在国际服务外包中的比较优势取决于该国熟练劳动力的绝对数量,而不是熟练劳动力在该国总劳动力数量中的相对比例.这也是印度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能够成为主要服务外包承接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国际服务外包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把握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机遇,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是吉林省实现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在剖析吉林省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现状、问题和条件基础上,提出吉林省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路径:立足日韩外包,拓展欧美市场;以汽车与动漫为服务外包发展重点;依托优势条件,重点发展业务流程外包;培养和引进多层次国际服务外包人才;优化和完善国际服务外包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服务外包业迅速发展,服务外包逐渐成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热点。通过分析目前国际服务外包业的发碾趋势,指出了我国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的过程中存在服务外包业整体承接能力不足、服务外包业高素质人才缺乏和重视信息技术外包发展,对多业务流程外包了解不足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以服务外包为主的国际服务业正悄然向中国转移.如果说,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世界加工厂",那么今后的目标则定位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世界办公室".这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为此,商务部把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国际服务外包的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并结合本地实际,剖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重点阐述了加快发展服务外包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于省内各地谋划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以服务外包为主的国际服务业正悄然向中国转移。如果说,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世界加工厂”,那么今后的目标则定位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世界办公室”。这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为此,商务部把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国际服务外包的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并结合本地实际,剖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重点阐述了加快发展服务外包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于省内各地谋划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快服务外包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深刻分析国际跨国企业向中国转移服务业务的动因,发挥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比较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梳理国内外关于外包的最新研究,分析了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然后基于国内外已有研究,综合比较优势、交易成本假说,构建服务外包的驱动因素模型,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2003—2013年中国承接世界服务外包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行业开放程度、行业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是承接服务外包的主要正向影响因素;资本相对于劳动的丰裕程度和行业规模对承接服务外包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当代服务外包是产品内分工原理对服务业生产方式以及其他行业服务性投入流程进行充足和变革的产物,由此推动的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改写全球经济版图以及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相对落后,需要用当年参与制造业国际转移的认识理念和紧迫感,实行必要的政策调整一开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新局面。文章通过经济学解释分析了当代服务外包的发展原因及现状并对我国承接服务外包提出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国际产业转移呈现了加速趋势,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且同属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客体,势必在此次国际产业转移中互相竞争.研究中国如何抓住此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金融危机后国际产业转移的出现的新特点,从中印两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承接服务外包业转移的视角,寻求出中国今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向,并提出了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问题研究   总被引:80,自引:0,他引:80  
近20年前后国际服务外包兴起,推动出现以服务业国际转移为特点的经济全球化新浪潮,对后起国家经济发展政策选择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在考察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认识过程和发展现状基础上,从发展路径选择、硬件和人才基础条件、政策调整滞后等方面分析我国在这一领域相对落后根源,探讨促进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