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建造和运行使用能源,尤其是建筑的采暖和空调耗能。但我国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能源浪费又十分严重。下面谈一谈几种建筑节能途径。  相似文献   

2.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设备用电量大,能耗高,各配电房、机房、监控室、票亭等均配备有空调进行制冷、散热。空调的使用,虽然对机电设备起到了降温效果,但加大了机电系统的用电量。同时,它也会使空调室外机附近的温度升高,尤其是夏天会加剧热岛效应。本文阐述了一种新型空调环保制冷剂天然冷媒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应用,分析对比其与传统R22制冷剂在参数和性能上的特征。研究表明,其节能环保效果显著,符合绿色经济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3.
朱兆辉 《魅力中国》2013,(14):127-127
暖通空调技术的发展对建筑节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能泺危机的大背景下,节能建筑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随着人们对住宅舒适性及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暖通空调系统在建筑能耗中占有重要比重。本文通过分析暖通空调系统能耗的构成及主要特点.针对当前在节能方面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广义上说,绿色动物建筑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经过实践,人们发现建筑节能和动物建筑既有关系又有区别。"动建"是自然节能的,是利用自然界温差来调节笼舍温度,达到了不用空调的目的,应该称为节能性建筑。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以清洁的、可再生的太阳能为能源的光伏发电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且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由于光伏组件的生产成本偏高,导致光伏发电系统的初始建设成本过高,短期发电成本远高于常规的化石能源,大大限制了光伏发电系统的普及应用。为了降低光伏发电系统的成本,研究者们从光伏组件的材料、生产工艺和光伏系统的能量变换及优化设计等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其中将光伏发电系统与建筑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建筑集成光伏(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s,B I P V)技术由于能有效降低系统成本,缩短能量回收期,在近30 年来得到了大量的研究,成为光伏发电应用的一个重要分支。B I P V 技术涉及材料学、建筑学和电力电子学三大领域。在材料学领域,B I P V 技术研究的主要问题为高性能、低成本的适合建筑集成的光伏电池材料及其生产工艺;在建筑学领域,B I P V 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集成了光伏组件和部分配套系统的新型光伏建筑材料以及集成了光伏发电系统的新型建筑的美学及工程设计问题等;在电力电子学领域,B I P V 技术研究的核心问题为系统的能量变换和控制技术。本文重点从能量变换和控制技术领域探讨BIPV 技术研究应用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当前,建筑行业正在快速发展,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特别是采暖与空调的耗能。但我国能源有限,进行房屋建筑的节能设计已成国家战略问题。本文针对新疆地区天气冷情况,介绍了新疆地区的建筑外墙的几种保温技术,然后对其防火性能的提高提出了几种措施。  相似文献   

7.
黄帝凯 《辽宁经济》2009,(11):101-101
室内温度作为室内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影响。因此,2003年正式实施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的重点就是为保障建筑内人员舒适性。但是,面对我国建筑用能已超过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4,并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增加到1/3以上。由于公共建筑用能数量巨大,浪费严重,因此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在随后颁布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管理办法》就是在《室内空气质量标志》的基础上,把目光的重点转向节能。如何在保证室内温度品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建筑能耗,一直是大家关心与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设项目立项和建筑工程及配套用能设施的设计、建设与使用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和政策,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建造节能建筑,加强用能管理,减少能源利用过程中的损失、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建筑是城市的主要载体,既为城乡居民提供生活、工作场所,也是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所谓建筑能耗,是指建筑物内各种用能系统和设备的运行能耗,主要包括采暖、空调、照明、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热水供应、炊事、电梯、通风等能耗.从能源消耗领域看,主要包括商业建筑、公共设施和居民住宅中各种用能设备的运行能耗.在发达国家,建筑能耗更多地被称为商用/民用能耗,一般占全国能耗总量的30% ~ 40%.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9年12月11日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全球能源使用以及与此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有三分之一与建筑物耗能有关.报告指出,全球建筑物每年产生86亿吨当量二氧化碳,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56亿吨当量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0.
吴倩 《走向世界》2012,(16):86-91
低碳风尚正当道 大卫·特里是伦敦CAC公司的一位钢结构工程师,从2011年初开始,他就与公司同事一起开始全力以赴参与建造伦敦奥运水球馆。2012年5月,工程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特里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我们必须在测试赛开始的前一个月完成建设,这是伦敦奥运会要建设的最后一个场馆。”特里说,“你们不觉得这是一座很特别的建筑吗々请看看它由可回收塑料做成的银色充气式顶盖,看看里面的可拆卸式环保座椅。  相似文献   

11.
万鲁宁 《宁波通讯》2014,(24):57-59
<正>在玻璃上贴一层薄薄的膜,房子、车子就能变得冬暖又夏凉,这种看似天方夜谭的事其实离我们并不远。落户于宁波奉化市三横经济开发区的申山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山)研发生产的纳米节能膜就是这样一个"天然空调",利用经过处理的特殊纳米材料,建筑、汽车本身就能实现"取暖"与"制冷"。其实,"冬暖夏凉"的奥秘就在于这种纳米材料的光谱选择性,"简单来讲,就是这层膜能把红外线挡在外面,却能让可见光透进来。在不影响采光的前提下,减少热  相似文献   

12.
地板辐射供冷系统具有房间温度均匀性好、噪声小、运行费用低、舒适度高等优点,但从现有研究来看,地板辐射供冷系统的供冷量与结露之间的矛盾极大地影响了系统推广应用。通过搭建基于虚拟自然冷源的地板辐射协同地道风供冷试验台,从冷水梯级利用的角度,探索冷水串联与混水两种模式下的地板辐射协同地道风系统结露特性、供冷特性与能耗特性,分析冷水梯级利用的节能原理。研究结果表明,冷水梯级利用模式由于供水温度在12℃以上并且结合地道风不会发生结露现象,以不结露、供冷量大、能耗低为目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分析可得串联供水0.5 m3/h、送风量45 m3/h为最优工况,供冷量为474.3 W,系统能耗为238 W。  相似文献   

13.
由于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上涨,城市人均占有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住房需求,城市建筑物的高度正在不断上升。现阶段高层建筑在建筑项目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与普通的建筑工程相比,高层建筑更加节约用地、能够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价值。同时,高层建筑项目对施工的技术和设备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工程结构的施工,对整个高层建筑项目而言极为关键。施工单位想要实现对高层建筑项目质量的有效控制,就必须对工程结构的设计与施工给予充分的重视。新兴的预应力技术在应对高层建筑的技术问题时更具优势,在各种类型的建筑项目施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推广和应用,对于增加高层建筑稳定性有着显著的效果。文本从预应力技术入手,研究了应用这一技术的具体应用,以及更好的发挥技术价值的途径,希望能为我国建筑行业的进步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煤层含气量直接决定了煤层气资源开发的潜力及井下煤炭开采的安全程度,为直观准确地表征煤层含气量空间分布特征,指导下一步工程部署并探索地质工程一体化思路,选取寺河井田西区3号煤层,以28口井的含气量测试、煤样工业分析数据及125口地面井分层数据等为基础,首先建立多元回归含气量预测数学模型,然后借助地质建模软件建立深度、水分、灰分、固定碳三维属性模型,经过模型数值运算,最后生成含气量三维模型,并与气井排采10年内日均产气量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数学预测模型可信,以此建立的含气量三维模型内平均含气量为19.95 m3/t,含气量分布受深度控制较为明显,与常规模型相比,其与实际产能分布特征一致性更高,在高含气区域形成了连片的日均产气量大于4 500 m3/d高产井,模型可靠,对下一步井位部署及数值模拟预测剩余含气量分布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绿视率指标较传统二维绿化指标能更好地反映城市的三维绿化效果。近年来,网络地图街景照片的发展促进了绿视率的更大范围应用。本研究以腾讯地图街景大数据为数据源,评估深圳南山区不同类型道路的道路绿视率特点,并分析道路绿视率与绿化覆盖率的关系。研究通过爬取近60万张街景照片,批量计算南山区328条支路级以上道路、1048条内部路的道路绿视率,道路长度共计1189.74千米,计算得道路绿视率平均为37.88%;研究对不同类型道路的道路绿视率特点进行评估,针对支路及以上级别道路,叠加道路所属街道、道路等级、道路性质、车道数、绿化带数、绿化模式等道路数据,从不同角度分类对比道路绿视率的高低;分析道路绿视率与绿化覆盖率的关系,结合道路绿化覆盖数据,建立道路不同半径的缓冲区,分别计算道路绿视率与不同半径缓冲区内绿化覆盖率的相关性。研究得出南山区道路绿视率特点:总体上中部及东北部较高,西南部较低;街道办间相比东高西低;主干路绿视率较其他等级道路高;辅路绿视率远高于主路绿视率;车道数越少绿视率越高;绿化带数较多,道路绿视率较高;绿化植物种类丰富度越高,绿视率越高,乔木绿化作用最佳。同时,对道路绿视率与绿化覆盖率的关系分析显示,道路周边绿化覆盖率与道路绿视率相关性最高的范围为40-50米;提出道路绿化优化建议:城市建设中,重点加强道路两侧40-50米范围内的绿化,可以有效地提升道路绿视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