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梳理了国外公交导向型城市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建筑环境对公共交通客流量影响的角度,就公共交通导向型城市区域可达性、公交站距离、土地利用密度、多用途开发、规划和需求管理等六个方面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良好的区域交通可达性可以促进公交系统的使用;出发地或目的地距离公交站越近,人们越倾向于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提高公交站点附近的居住密度和就业密度可以增加公交客流量;公交站点附近的土地混合利用有利于增加公交使用;城市规划通过构建适宜步行的环境,可以促进公交系统的使用;提高公交出行率离不开公交、步行、骑行基础设施的改善等。  相似文献   

2.
一个公交线网布局合理与运行良好的社区公交不仅是建设公交都市的基本单元,还是引导市民低碳出行的有效途径。以深圳大学城为例,分析了社区公交服务供给中存在的供给主体意愿和能力不足、公交线网接驳系统不完善、自行车与步行系统规划滞后和道路环境不够友好等问题。在创建公交都市背景下,社区公交应实现运营模式与空间规划两个层面的创新,进而实现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为绿色、更具活力的公交社区发展愿景,相关策略包括:1)提升社区自治与公交服务自给水平;2)优化公共交通线网与接驳系统;3)营造有利于公交出行的社区道路环境;4)开通社区定制公交信息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近郊大型居住区居民上班出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北京市近郊的两个大型居住区--回龙观和天通苑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了有关居民上班出行的原始数据.基于对职住空间关系、上班出行距离、上班出行交通时间和预留时间的分析,探讨了两个大型居住区居民上班出行的基本特征,认为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住分离",加强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才能更好地满足两居住区居民上班及其他出行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江苏企业管理》2014,(2):18-20
近年来,市民对公交出行质量的要求与公交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逐步凸显。如何在现有的公交资源下,充分发挥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公交企业经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在这一方面,无锡市公共交通股份有限公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板。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公共交通无障碍出行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无障碍城市环境,特别是公交的无障碍出行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选择无障碍公交车型和与之相匹配的公交站台是实现安全、平等、快速的公交乘车环境的基础。通过分析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巴西的公交车辆与公交站台无缝对接的实例,总结出两类实现无障碍公交出行的方式:低地板公交方式和高地板公交方式,以期为北京市公交出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吴岩 《企业导报》2010,(1):72-73
近几年来,苏州市吴中区城乡公交投入较大、发展较快、成效较为明显。城市公共交通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状况,满足了城乡居民出行需求,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初具规模,为城乡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吴中区经济发展的总体需求,贯彻加快区域公共交通建设,规范城乡运输市场管理,满足社会发展和区域居民的出行需要。对吴中区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公交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整体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7.
以同城化背景下的广州和佛山两城市间具有城际出行行为的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问卷调查获取数据,采用社会统计学及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两城市间居民的出行目的、方式、频次、费用等出行特性与出行者的职业、年龄、收入等社会属性进行了交叉分析,研究了广佛城际出行的变化及空间分布特性。研究发现广佛同城效应形成了一种新的城际出行模式和新的"职住分离"群体,并且形成了以主城区地铁覆盖区域为主,以周边区县为辅的城际出行点集聚区域。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城市公交信息化服务对公交乘客出行方式转移的影响,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进行关于公交信息化服务下乘客出行方式转移的调查,获取个人属性、公交出行经历、公交出行评价、出行方式转移意向以及公交信息服务需求等信息。从公交信息使用者角度,重点关注公交信息化服务对乘客出行方式转移的影响,分别构建信息化服务情境下(公交到站时间与计划出发时间相差过大和车辆未在提示的时间内到达)的公交出行方式转移二项logit模型。模型结果表明:乘客平均候车时间、是否经常使用公交到站服务、是否有道路拥挤车辆未按时进站等原因而产生出行延误的经历、公交信息准确性评价与是否有必要提示同公交线路连续班次的到站时间等因素对不同情景下的乘客出行方式转移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针对偏远离岛地区公交运营收益低、当地居民出行难的问题,考虑该地区的出行需求空间上分布过疏、时间上需求波动性较大、且高支付意愿高质量服务需求无法被满足等特性,提出需求响应式公交运营模式,并将多条存在部分共线的公交线路进行联合优化。为此,建立了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上层模型为公交公司运营决策模型,以公交公司总利润最大为目标,以乘客对需求响应式公交的支付意愿作为约束条件,对公交公司在不同时间窗下的发班频率、所需车辆数及乘客所需支付票价进行联合优化;下层模型为乘客出行方式选择模型,通过对乘客出行方式的选择行为进行分析,基于Logit模型确定选择需求响应式公交出行需求站点的乘客人数。最后,以浙江宁波梅山岛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比较优化方案和现状下的公交公司收益以及乘客出行时间成本,验证了提出的需求响应式公交运营模式以及双层规划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城市公共交通是适用于所有人的出行方式,更是普通居民和弱势群体的最佳出行选择。但受其投入高、票价低及有刷卡优惠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多数公交企业亏损较大。公交企业的健康运营不仅对公交企业自身意义重大,而且关乎广大社会群众,做好成本管控有利于公交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目前公交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探讨如何提高公交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促进我国公交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提高对于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共交通满意度是乘客对于公共交通服务的一项直接反馈信息,反映了城市公共交通状况。在对厦门岛居民公共交通满意度大量数据调查的基础上,本文从住区尺度对居民的公共交通满意度进行了空间分析,然后结合受访居民聚类分析的结果,对厦门岛公共交通现状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厦门岛整体公共交通满意度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满意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公共交通中快速公交满意度高于普通公交;公共交通仍然在居民常用出行方式里面占有重要地位。最后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当前我国职住关系变化的角度入手,首先探讨了职住平衡与城乡空间结构在因果联系、有效区域和结构构成三个方面的关系.然后,结合南京市江宁区的职住实际情况,认为其存在通勤人口数量巨大、职住服用地比例失调、城市内部功能关联度较低等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问题与现有空间结构之间的联系.并针对这些问题,运用城乡统筹、职住平衡的理念,从宏现、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入手对江宁区的空间结构提出轴向多中心、综合城市、城乡职住单元、综合社区、快速公共交通发展几个方面的建议,以期从"质"的层面实现江宁区职、住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企业经济》2013,(7):154-157
公共交通是公共基础性服务的组成部分,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公交作为居民出行常选用的公共交通工具,其服务质量好坏影响居民的出行选择。借鉴美国顾客满意指数(ACSI)模型,基于SEM法构建公交乘客满意指数(BPSI)模型,并运用调查获取的公交乘客满意度数据分别对BPSI模型、ACSI模型进行拟合与评价,线性结构方程模型主要评价指标的数值表明,BPSI模型较ACSI模型的数据拟合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4.
大城市边缘区新城具有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的作用,有效识别新城居住者与就业者的职住空间分布特征、明确他们往来新城与周边其他区域的通勤特征,对于促进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职住平衡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武汉花山生态新城为研究对象,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对新城内居住者和就业者的职住空间布局、通勤关系进行测度分析,以辨明职住关系与通勤特征。为此类大城市边缘区新城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交通设施合理布局提供基础,最终促使新城在一定范围内趋于职住平衡,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标:更精确地反映全球价值链下中国产业供需不匹配和升级情况。研究方法:运用2016年WIOD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将中间品投入与吸收产业一一匹配以构造更微观的分类,计算出产业内贸易指数、出口技术复杂度等指数,并探讨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产业供需匹配的影响。研究发现:2001年以来中国产业供需不匹配程度高速增长,但增速不断降低,中国需求层面的技术复杂度水平普遍高于供给层面,而美国则正好相反;全球价值链地位、垂直专业化水平对供需不匹配程度的影响效果在不同收入水平国家间存在差异。研究创新:通过新产业分类从更微观的层面了解中国产业供需不匹配情况。研究价值:为中国未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采用加权标准差椭圆方法,研究了2004—2013年北京市15—60岁居住人口的职住空间格局、动态演化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北京市15—60岁居住人口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有所加强,就业人口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则不断减弱,北京市职住空间分布格局差异程度在明显降低。分区域看,2004—2013年城市非核心区职住空间分离情况明显得到改善,并带动总体职住空间关系趋于平衡;从行业看,与居住人口空间格局变动呈相反方向,北京市绝大部分行业空间聚集度在逐渐降低,由城市核心向边缘区域扩散,促进职住空间关系逐渐趋向平衡。未来北京市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发展定位,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多中心的居住格局,通过多措并举优化城市的职住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低碳交通作为日常出行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交通方式,成为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趋势。当前,公共自行车等慢行交通作为一种健康短程的低碳出行方式受到广大杭州市民的青睐。但是,近年来由于杭州市慢行交通公共产品在不同时空维度上的需求存在差异性特征,导致政府供给与居民需求出现脱节。论文针对不同区域居民出行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的现状特征,提出了完善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供需状况失衡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8.
居民日常出行既反映城市人口转移与集聚的真实路径,也体现着城市不同空间的使用强度差异。基于深圳第五次居民出行调查数据,研究从出行规模、出行时间和出行目的三方面分析城市居民出行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利用SPSS的K-MEANS聚类方法将市域482个交通小区划分为高热、次热、低热三类区域;由此识别出全市三级出行中心,三条出行走廊和五个出行组团,并将深圳城市出行总结为"多心多廊组团式"空间结构;最后从中心城区与外围郊区出行空间模式、城市出行中心与建成环境中心体系比较、五大出行组团发展差异等方面总结了深圳城市出行空间结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基于出行链的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自行车采用开放性和共享性的服务模式,可实现自行车由传统个人交通工具向公共交通工具的转换。在快速机动化背景下,公共自行车"门到门"的出行特征能有效服务于多模式换乘出行链及多目的多模式混合出行链。根据出行链的链接特性及其与公共交通的接驳次序,归纳了四类适合公共自行车系统服务的出行链模式,研究了不同模式的出行链组合特征和用户需求特征,讨论了提升和改善公共自行车服务品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杭州市政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要求,保障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顺利进行,进一步缓解杭州市交通拥堵现象,决定于2011年10月08日起实施城区部分区域"错峰限行"政策以缓解交通压力。交通控制措施对广大群众的日常出行产生很大影响,是一项涉及政策性、科学性、法律性的政府决策。杭州州市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机动车保有量达202万余辆,并持续快速增长,虽然城市道路建设和公共交通发展成效较为显著,但机动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与主城区范围城市道路增加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仍日益突出。市民出行的耽误的时间越来越长,成本也越来越高。针对杭州城市交通特点制定限行措施,抓紧完善公共交通路网,提高交通运行水平是方便杭州市民出行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