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流行业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户,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低碳”战略的重要助推器、平衡杠杆,科学客观评价物流活动中碳排放效率是物流业低碳转型顺利进行的前提。文章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构建物流碳排放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考虑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时总量固定的要求,采用GEEF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2016—2020年间碳排放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物流业整体碳排放效率较好,5年间的效率值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碳排放效率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密切相关。积极推动能源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是提升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我国面临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大。物流业是碳排放的重点领域,系统地分析物流业碳排放脱钩的驱动因素,推动物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将有效支撑“双碳”目标如期实现。以江苏省为例,借鉴IPCC核算方法,核算该省物流业的碳排放量,发现2005—2019年,物流业的碳排放量不断攀升,2019—2021年,增速减缓甚至呈下降态势。研究期内,物流业碳排放脱钩指数的均值为0.67,整体处于绿色低碳发展较为理想的状态,但脱钩指数值仍较高,要想实现强脱钩目标依旧任重道远。通过LMDI因素分解,发现经济产出、能源效率、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脱钩起阻碍作用;能源强度和碳排放效率对碳排放脱钩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能源消耗角度剖析物流行业碳排放足迹,利用IPCC计算方式核算广东省物流业碳排放总量,从能源效用、物流作业的碳效用、脱钩效应三个角度分析广东省物流业低碳特征。得出结论如下:(1)政府部门在低碳进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政府重视低碳,物流行业的低碳化表现更突出;(2)广东省目前物流行业正处在从高能耗、低效益、高碳排往低碳排、高效益、新能耗的阶段转型升级的过渡期。目前广东省物流行业碳排放与物流经济发展之间呈现扩张性负脱钩现象,物流业必须在物流技术、作业优化、新能源使用、低碳理念方面下功夫抓住机会升级改造,让广东省物流经济成为全社会低碳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4.
马明明 《物流科技》2022,(14):61-64
实现行业低碳化发展是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物流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分析2011—2020十年间我国的能源消费数据以及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产值和碳排放量,测算了物流业的碳排放强度,并将30个省份划分为不同区域,测算了不同区域的物流业绿色效率。结果表明:我国物流企业的碳排放强度总体逐渐下降,呈现出了绿色健康发展的态势;不同区域的物流业绿色效率存在较大的差距。基于此,文章提出了物流行业绿色发展的实施路径,以期对后续研究和物流行业低碳化发展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倪欣 《物流技术》2024,(1):10-20
作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长江经济带,其物流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物流效率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优化物流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2013-202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物流业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11省市物流综合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其物流效率呈现下游(上海市、安徽省、江苏省)的物流效率值处于较高水平,而上游(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的物流产业效率值相比中游和下游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据此,提出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各省实际效率;加强区域之间合作,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扩大对外开放力度,突破物流效率瓶颈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日益成为热点问题。本文采用最新的投入产出数据,对1995-2011年我国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显示:除1997-1998、2002-2004年的强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状态以外,我国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呈现弱脱钩关系。从行业看,农业、食品/饮料/烟草业和其他制造业脱钩状态最为显著;石油/炼焦加工,金属冶炼/压延行业的脱钩状态最不明显。在此基础上,采用拓展的Tapio脱钩模型得出:人均收入和能源强度是影响我国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的主要因素,而能源结构与人口规模的影响则较小。因此,我国应通过提升高碳产业的节能减排技术,促使能源强度下降;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低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速能源结构调整,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度依赖,以实现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强脱钩,推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托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研究了长江经济带11个地区(9省2市)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化并对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绝对碳排放强度及相对碳排放强度进行估计。研究结果显示:2012—2017年长江经济带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消费端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大于生产端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生产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东部地区依旧是长江经济带相互贸易往来的最大受益者,而中部地区的优势逐渐被西部地区所取代。未来,长江经济带应当实行差异化的节能减排政策,中西部地区亟需实现向绿色制造转变以及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而东部地区则有必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时促进能源系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投入产出理论,引入工业蓝水足迹及工业灰水足迹改善传统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EBM模型对2010—2016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工业水资源效率进行测度,并进一步研究其工业节水潜力。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工业水资源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上海工业水资源效率在研究期间内保持平稳有效状态,且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范围内处于最优水平;而长江经济带中部省份的工业水资源绿色发展问题值得重视,工业节水潜力的挖掘有较大空间。为提高工业水资源效率,各省份间应避免保护主义,打破地区封锁;避免"一锅煮"现象,发挥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9.
史千禾 《价值工程》2023,(25):35-38
文章基于Kaya恒等式将城市群发展对物流业碳排放变动的作用分解为4大驱动要素,应用LMDI构建了物流业碳排放变动的因素分解模型,并对中国6大城市群2012-2020年间碳排放变动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总体上,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中国城市群物流业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力量,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4大要素对各城市群物流业碳排放变动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发展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川渝物流业碳排放增长推动作用明显,对其他城市群推动作用较小,人口增长对长三角、珠三角物流业碳排放增长推动作用显著,能源强度对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京津冀等城市群的作用比较显著,且波动较大,能源结构对各城市群物流业碳排放增长作用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
杨晋 《物流技术》2023,(6):17-19
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战略下湖北物流业发展定位,阐述了自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以来,湖北省物流业发展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示范建设成效显著、运输结构持续优化以及绿色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的现状。然后对长江经济带战略下湖北物流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并针对湖北省物流发展提出4项建议,即加大物流枢纽建设力度、持续优化运输组织、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和加强行业发展保障。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货运量和地区生产总值为衡量物流和经济发展的指标,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定量关系,采用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的方法计算出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物流已经经历规模快速扩张的阶段,粗放的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限,应该将重点放在提高信息系统保障能力、经营管理运作能力、发展环境支持能力等“软件”建设方面; (2)长江经济带下游物流与经济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应尽快构建区域物流信息网络系统,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发展与IT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相适应的快速物流业,探索第四方物流的实现形式; (3)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在推进基础物流建设的同时,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普及的机遇,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取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数据构建动态面板,以经济社会发展、物流发展现状、物流发展基础、市场需求、物流供给能力和绿色发展成效6个维度为出发点,采用熵权法对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测度结果表明,长江流域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表现出上升趋势,且物流供给能力尚待提高;下游地区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其发展水平始终处于领先优势;此外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创新含量和运输业务总量会制约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要加快构建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促进智慧物流发展和顺应“一带一路”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物流产业效率的提高对于评价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水平,推进地区物流业积极平稳快速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基于固定规模报酬模型(CCR)和变动规模报酬模型(BCC)的DEA评价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09-2013年物流产业效率进行评价,进一步对其总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和整个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进一步改进与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物流低碳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从多维度来衡量物流低碳经营方式,将物流业引向低碳发展的道路,对我国的经济低碳化发展有重要意义。以2016-2021年我国30个省级地区(含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物流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考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固定和的情况下,通过构建均衡有效前沿面对2016-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物流低碳效率进行了静态分析,使用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了30个省的MPI指数,结果表明:从全国整体角度来看,六年间我国整体的物流低碳效率较高且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省份间的碳排放效率有明显的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一种稳步上升的趋势。从地区角度来看,中部地区效率最高,中东部地区效率明显高于西部和东北部地区,西部地区效率最低,双方差距较大。基于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评价结果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价值工程》2017,(2):185-186
以中国煤炭行业为研究对象,使用2000-2014年间煤炭开采及洗选业能源消耗量及GDP等面板数据,利用Tapio弹性方法研究了中国煤炭行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从而为我国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总体煤炭开采及洗选业能源消耗量碳排放与GDP之间的弹性在2000-2014年间内整体处于弱脱钩状态,表明我国煤炭采选业碳排放量很大,并非处于最佳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6.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全社会物流总需求的主要来源。两者的协同发展有助于聚集和释放物流需求,对推动物流业的转型和升级有巨大的积极作用。从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角度,基于熵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了辽宁省14个城市在2010—2019年两业协同发展指数。研究表明,近十年来辽宁省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水平有所提高,目前两业协同发展水平处于轻微失调阶段,地区差异性明显。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未来发展动向,以期为促进辽宁省区域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动态     
2014年中国物流行业十件大事发布2014年12月3 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2014年中国物流行业十件大事。如下:第一,国务院发布《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明确物流业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第二,"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物流互联互通成为突破口。第三,商务部印发《关于促进  相似文献   

18.
物流业与批发零售业同为我国基础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物流业作为商品流通的支撑服务,是连接各个经济部门的纽带,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商品的流通效率、流通成本和流通质量,进而影响到国家经济的整体效益。批发零售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直接面向消费者,是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其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对物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我国批发零售业水平对物流业竞争力的空间影响,对促进批发零售业和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我国2011—2020年物流业与批发零售业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量化我国物流业竞争力与批发零售业水平,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批发零售业水平对物流业竞争力的空间效应,并将我国省份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进行区域异质性分析,同时引入地理距离矩阵和经济距离矩阵作为空间权重矩阵,以此检验模型的稳健性。研究发现: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呈现我国物流业竞争力的空间集聚程度较高且波动上升的特征,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说明了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呈现“高—高”集聚态势,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呈现“低—低”集聚...  相似文献   

19.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改革开放,谋划发展新格局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物流业来说,在实施这一战略决策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拥有的先天物流优势,不断改进、完善目前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从而实现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发展的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20.
剖析中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与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对推动我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作为衡量我国2006—2017年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并利用GM(1,1)模型对2018—2022年的国际竞争力进行预测,结果显示2006—2017年我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虽然不断上升,但一直处于低位状态,与世界造纸强国相比差距较大;2018—2022年我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会继续上升,将由中等比较优势转变为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然后,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我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与碳排放的脱钩效应。研究结果显示,除2008年和2017年外,从整体上来说,我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碳排放呈现出由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变的趋势,但2016—2017年呈现回落趋势,说明我国造纸产业还未实现碳减排的常态化。政府需要加强行业环境规制力度,同时加大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激励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