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论商誉及其会计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商誉的确认 从理论上讲,只要企业有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即可确认商誉的存在,并且可将其创立过程所发生的一切支出作为成本入帐。然而这种确定商誉存在的方法及对它作出的会计计量实施起来是...  相似文献   

2.
我国会计制度对提高的规定基本可概括为:商誉是企业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商誉可以自建,也可以外购,但只有在外购时,才能作为一项资产入帐,其确认的时间只是企业购买另一企业时,确认的价格为按净资产的收买价与其公允人差额,并且商应在其受益期内进行摊销。  相似文献   

3.
商誉理论面面观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重构商誉理论的基石是把商誉的性质定义在“能带来超额收益的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上,只要企业存在这种能力就应立即确认,企业的胀表上应及时反映这种能力的变化;负商誉在我国目前有着某些特殊意义。从而,无论是外购商誉还是自创商誉,都必须加以确认和再确认,也必须摊销和这期地或不定期地对它的价值进行调整;合并商誉是企业外购商誉的一种,在我国已经将它埋藏在“合并价差”中,是欠妥的,必须改革。  相似文献   

4.
商誉的本质是能为企业未来带来超额盈利能力的资源.现行会计准则下,只确认外购商誉而对自创商誉却不予确认,这种差别化的处理带来诸多矛盾,使得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不具有对称性,外购商誉难以反映商誉的本质,也使得报表披露中商誉科目所反映信息的不统一.解除这些矛盾,关键是要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和计量.这不仅是必要的,也将逐步具备现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商誉是一种企业所独有的可在未来带来超额收益的经济资源,作为一项特殊的无形资产,商誉的价值实质上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这里我们讲的商誉,其产生原因与传统商誉理论一致,而传统理论并没有揭示商誉的实质,对商誉的计量也仅局限于被购企业单方面商誉的被动计量。必须明确,商誉不是因为并购才产生的,它一直都存在而且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简单地摊销就完事。在现行不确认自创商誉的前提下,外购商誉其实是在并购时点上才体现出来的被购企业单方面的自创商誉。事实上,当并购事项终结以后,它不见得能够在并购日后的激烈竞争中得以延续,也不一定走向…  相似文献   

6.
陈志强 《上海会计》1998,(12):14-15
有关商誉的争论,其焦点集中在对其定性认识和计量的分歧上。有关商誉的三种解释(好感论、超额收益论、计价帐户论)经过长期的论争,终因好感论、计价帐户论在论证中的说服力略逊一筹而逐渐失去了市场;超额收益论的观点则被广为接受。超额收益论既包含了商誉的定性观,...  相似文献   

7.
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由企业系统效应创造的、在同等条件下能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收益的一种无形经济资源组合,商誉最本质的构成要素是企业杰出的管理队伍.  相似文献   

8.
一、商誉是什么无形资产理论是会计理论和评估理论中的一大难题。商誉作为有高度价值又高度不确定的企业资产,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的确认、计量和评估,令评估师们、会计师们困惑。目前,商誉的评估主要来源于会计理论的两种计价方法:一是超额收益论,也叫预期收益现值法;二是总计价帐户论,即根据企业整体评估价值与各单项资产评估价值之和进行比较确定。“超额收益论”认为,商誉是预期未来收益的现值超过正常报酬的超额利润。美国学者配顿(W.Paton)和利德尔顿(A.C.Littleton)指出:“如果一家企业有优越的营利能力———…  相似文献   

9.
齐飞 《理财》2003,(7):25-25
自创商誉是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由各种不可辨认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具有超额盈利能力的无形经济资源。长期以来,会计学界仅确认外购商誉,而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随着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和不确定性事项处理的最终解决,自创商誉也应该予以确认。本文拟就自创商誉应予确认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从资产的确认标准看自创商誉的确认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资产的确认要符合四个标准:可定义  相似文献   

10.
商誉会计理论在企业并购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商誉的确认原则对于企业自创商誉不予确有违会计原则,商誉的计量方法取决于商誉性质的认识,如果将商誉视为净资产的收购价格与其公平价值之差,则商采用间接计量方法;如果将商誉视为企业的超额收益能力,则商誉采用直接计量方法,商誉摊销方法有直接冲销法,分期的摊销法和永久保留法,负商誉之所表现为负值,是因为收购公司的商誉未入帐。  相似文献   

11.
杨帆 《福建税务》2001,(8):46-47
无形资产是以知识经济形态为主体的资产,商誉作为无形资产,自产生以来,一直是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最有争议的论题之一,目前,会计理论界普遍认为:商誉是企业所拥有和控制,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无法具体辨认的资源,虽然许多学发表了不少章探讨商誉问题,但在许多基本理论问题上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因而,如何制定恰当的商誉会计准则,更好地指导商誉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摆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面前的重要任务,本针对商誉会计理论的现状,借鉴国外经验,对制定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商誉会计准则,作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熊铎 《财政监督》2013,(12):3-5
商誉的本质是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盈利的能力.是不可辨认的,由优秀的人力资源、科学的管理制度、融洽的公共关系、优秀的资信级别和良好的社会形象等要素构成。商誉的确认分为对外购商誉的确认和自创商誉的确认.企业通过并购等行为取得的外购商誉应当确认为资产.而通过自身的长期积累拥有的自创商誉不应当作为资产入账。本文就商誉的本质、构成及确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罗俊琦 《财政监督》2013,(12):13-14
商誉作为一种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既可以降低企业金融风险.又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收益.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商誉会计理论发展滞后、理论与实务相背离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加强对商誉会计理论和实务的认识与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商誉会计的理论出发概述了商誉会计的发展历程.基于与国际比较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商誉的会计处理.并进一步针对商誉会计的现状提出了几点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商誉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诸如优越的地理位置、超前的经营理念、良好的信誉等,但其实质是具有超额获利能力。由于其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及具有不可辨认性,往往是和企业整体相联系,故会计准则中一般只对外购商誉确认,对自有商誉不确认。而外购商誉往往是伴随企业生产权交易进行的,  相似文献   

15.
国际购并商誉会计处理方法、问题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誉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有:商誉资产的增加并不代表偿债能力增强;商誉摊销对企业的利润指标产生负面影响;商誉创造超额收益的能力不随价值摊销而消失;商誉的会计处理关系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规范我国商誉会计处理应借鉴英、美等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经验,具体的办法有对商誉进行分解、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等。  相似文献   

16.
从沪深两市2007年年报披露情况来看,披露商誉的公司占上市公司总额的三成以上,可见有大量的上市公司愿意支付超额成本进行溢价收购,同时也确认了大额商誉。那么溢价收购产生的商誉是否给收购公司带来等同的超额收益?投资者是否认可收购公司在收购过程中的超额支出?为了解答上述问题,本文以1993年到2007年间我国沪深两市中发生溢价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样本公司的商誉、股价以及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财务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短期内,商誉与股价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商誉与股价的相关性逐步增强;商誉不能提升企业的短期盈利能力,但在剔除行业整体影响后,商誉能提升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17.
陈丽 《现代会计》2001,(6):48-50
商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凭借一些主客观条件创立的优越地位而拥有和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的一项无形资产。这些主客观条件,包括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企业声誉、广泛的社会关系、优秀的员工、适销对路的产品群体和高效率的经营管理水平等等,它们也是构成商誉的因素。众所周知,按来源不同,商誉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笔者认为,上述构成商誉的因素也是影响企业获得能力、决定企业在竞争中是否取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高卉  杨孝安 《时代金融》2013,(14):44+51
本文首先回顾了商誉这一概念的起源,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关于商誉定义的Hendriksen的三元理论,即超额收益观、总计价账户观和好感价值观。其次在对商誉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外购商誉与自创商誉的计量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对上述分析进行总结并展望。  相似文献   

19.
企业并购中商誉价值评估是一项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工作.一般采用割差法和超额收益法,在使用这两种方法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资产负债评估不全面、不客观,超额收益和折现率的测算不可信等.本文通过分析得出,评估企业商誉时选用割差法更好些,超额收益法可以作为割差法的良好补充.  相似文献   

20.
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却无法具体辨认的一种无形资源。关于商誉本质,目前有如下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