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孟阳 《中国经贸》2008,(22):57-57
以往司法机关和金融机构在处理金融诈骗案件时,多倾向于作为经济纠纷处理。代写论文由于经济制裁手段的滞后性及缓和性,结果往往是赢了官司却无法挽回损失。但如果从刑法的角度来防范和调控金融诈骗案件,就可能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但金融诈骗罪的成立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为其主观要件。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应该根据客观情况以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2.
一、票据市场风险与金融生态环境近年来,利用票据、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假的资金使用目的或资金支取凭证,骗取银行资金的金融诈骗时有发生,如2002年,广东的一起银行汇票案件涉及金额达4亿元;2004年8月4日银监会通报的两起票据诈骗案件,涉及河南、广东、贵州三省的多个城市,以及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共五家分支机构,涉案金额达2.58亿元;吉林省连环诈骗案,犯罪团伙通过伪造银行定期存款证书、伪造转帐支票、贿赂银行工作人员等手段实施票据诈骗和贷款诈骗,涉案金额高达5亿。据不完全统计,仅2004年3月至8月底,全国公安机关共立…  相似文献   

3.
集资诈骗罪近年来在金融资本领域中高频多发,在金融诈骗体系中占有很重要地位。区分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依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意图。研究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刑法解释与认定问题,对于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该罪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含义与认定做了详细的阐述,尔后,结合吴英案中明知无法归还、个人挥霍等问题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做了详细的剖析。  相似文献   

4.
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且数额较大的行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各界都急需资金用于发展生产,然而整体融资到位率仍然较低,难以满足社会各方需求.于是某些特定的人群或个人明为解决资金问题,暗地里却不顾国家法律法规,通过各种手段实施集资诈骗行为.文章将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分析该问题,以冀在实践中能够对症下药地遏制集资诈骗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以近年来的"安徽利辛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伤案"、"知名大V演双簧诈骗案"等网络骗捐案入手,讨论网络骗捐的刑事责任问题。文章认为部分网络骗捐行为属于不作为的欺诈行为,从无意识的自我损害不要说和社会目的落空理论来看这种骗捐行为会导致财产损失,并且从不作为的诈骗来看其非法占有目的符合"意行同在"原则,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6.
盗窃罪与诈骗罪作为侵犯财产类案件,两者的犯罪主体均为-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要件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客体上表现为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二者所不同的是客观方面存在差异,主要区别在于犯罪手段已即获取财产的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7.
贷款诈骗罪是发生在金融领域中非常突出的一类犯罪,但由于立法上的原因和理论上的分岐,导致刑事司法中的不同认识.本文着重就贷款诈骗罪的主体、非法占有目的、相关界限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在立法上将法人列入贷款诈骗罪主体范围的社会和经济条件已经具备的观点,为司法机关统一准确地界定提供法律依据,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8.
胡敏慧 《科学决策》2021,(10):137-147
关于偷换二维码获财案,目前主要有四种意见:盗窃罪、普通诈骗罪、双向诈骗和三角诈骗.但分析路径上首先存在大小前提倒置的问题,过度关注个别构成要件要素而没有从构成要件本身出发进行论证;其次在否认盗窃罪适用的立场上采取了不充分的论据.刑民交叉案件中,应当厘清民事行为与刑事案件的界限,注意避免混淆刑事和民事上的"被害人"和"占有";对于案件的定性,更应当从构成要件的行为模式而非个别要素出发,将电子支付环境下对财产的占有、移转的特殊性作为讨论的焦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得出此案应为普通诈骗罪.  相似文献   

9.
王姝  鄢立锋  张伟 《辽宁经济》2006,(12):84-84
近年来,票据业务发展迅速,票据市场正逐步成为我国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票据已成为企业支付和融资的理想工具。但是,利用票据进行金融诈骗的案件也屡见不鲜。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终结的某银行与某工贸有限公司存款纠纷一案,就是一起典型的利用伪造票据及签章骗取银行存款的金融诈骗案件。  相似文献   

10.
银艺 《西部论丛》2005,(4):53-55
春节前,中国银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在京对外披露,发生在中行黑龙江省分行河松街支行的案件“是一起涉嫌内外勾结的票据诈骗案件”,涉及东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的数亿元款项。发生在正在推进股改的中国银行身上的这起票据诈骗案件,不仅让社会各方对中国银行的内控机制是否存在漏洞表示特别的关注,而且也让人们不得不对整个中国银行业近年来屡屡发生的金融票证诈骗案件及其存在的漏洞予以非常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合同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侵害的客体既包括国家的合同管理制度,还包括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民事欺诈主要是指行为人为了经营,借以夸大履行能力等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当事人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只希望通过实施欺诈行为获取对方的一定经济利益.在实践中应当如何区分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只有在确定行为人有无非法占有目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客观行为和客体的性质.因此,只有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才是合同诈骗罪和民事欺诈行为区别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涉农贷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资金保障。骗取涉农贷款给广大群众造成巨额损失,对国家涉农惠民政策的落实和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也给涉案金融机构造成很大信贷风险,危害正常金融管理运行。近年来,在全国频繁发生群体性金融诈骗案的背景下,北安市也相继发生多起金融诈骗案件。本调查以北安市涉农贷款为例进行调查分析,以引起大家警觉。  相似文献   

13.
依据学界通说,诈骗犯罪属于刑法理论中的目的犯又称意图犯,即该类犯罪要求行为人不仅在主观上须具有犯罪的故意且还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由于目的是行为人的一种主观心理内容,如何对其证明是始终困扰司法实践的一大难题。此外另  相似文献   

14.
诚信两会的凝重话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涉及不良信用的案件和资金额触目惊心.1989年底,全国企业间相互拖欠的三角债总额约为1240亿元,1991年增加到2000亿元,1994年增加到7000亿元,1998年增加到11000亿元.目前拖欠势头正向逃废银行债务和国家税收方向发展.此外,涉及信用的经济纠纷、债权债务纠纷以及各种诈骗案件大幅度上升.据统计,全国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伪造金融票据、违法票据承兑的犯罪案件,2001年就达7419起,涉案金额52亿元;据工商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约40亿份,但履约率仅50%多一点.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在一些比较偏僻落后的农村地区,常有一些不法分子假借为违法犯罪分子开脱罪责,向执法人员行贿之名诈骗违法犯罪分子及其亲友钱财的犯罪行为发生,此类诈骗犯罪是以为他人开脱罪责为名,姑且称其为"脱罪"诈骗.下面就"脱罪"诈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切实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杜绝和减少违法违规案件的发生,近日齐齐哈尔市金融系统监察室组成调查组,对齐齐哈尔市金融系统1998年发生的各类案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情况如下:一、案件的突出特点(-)发案率明显上升。1998年齐市金融系统共发生各类案件45起,比1997年增加37起,增长近五倍,涉案总金额2.488.7万元,比1997年增加2,310.5万元,增长12倍。其中违规经营案件29起,比1997年增加29起,涉案金额1,517.62万元;贪污、挪用、诈骗等案件13起,比1997年上升5起,涉案金额195.4万元,增加17万元;其它案…  相似文献   

17.
2013年1月,浙江温州区、市两级法院设立的12个独立金融审判庭全部投入运作,审理所有与金融相关的商事案件.此举将为温州金改在经济法制的轨道上平稳运行提供更为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为何进行温州金改? 以"温州金改"为标志的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己进入深水区.  相似文献   

18.
现代国际贸易中,通过电子邮件进行沟通极大地节省了沟通成本,提高了沟通效率,但网络技术中的安全漏洞也给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诈骗提供了可能。自2011年以来,仅中国信保浙江分公司就已累计收到数十宗因第三方利用信息技术恶意介入贸易过程的案件(简称"黑客案件"),且目前此类案件仍愈演愈烈。本文通过对两宗典型黑客案件的介绍分析,希望为广大出口企业规避此类交易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其发展形式也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转变。但是多样化的经济发展形式使得一些群体和个人的集资过程更加复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集资活动非法敛财,严重侵害别人的合法权益。集资诈骗是一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欺骗的手段获得他人的资金,进而骗取钱款的行为,由于非法集资诈骗过程相对复杂,对其罪证进行认证的过程有一定的困难性,如何认定集资诈骗成为司法部门最应该考虑的问题。集资诈骗行为严重扰乱了我国的经融市场,破坏社会和谐,危害了人们的财产安全,所以对集资诈骗罪进行司法认定,打击相关犯罪行为,保护人们的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就集资诈骗罪司法认定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指出集资诈骗罪的行为特征,以及集资诈骗罪与非罪的区别,并提出对集资诈骗罪进行司法认定的方法,为集资诈骗罪的司法认定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非法占有目的是大多经济型、财产型犯罪成立的必要要素。它是一种特定的犯罪目的,大多经济型、财产型犯罪都以非法占有目的为心理态度。对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解以及认定上,学界存在较多的分歧,这使得非法占有目的更具有讨论和研究意义。文章意在通过比较法的相关角度,在明确非法占有目的之内涵的同时,研究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以便发挥其在司法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厘清经济型、财产型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之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