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失地农民问题是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居住环境、生活消费方式、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就业与发展机遇、社会关系与身份认同方面分析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制度建设,社区管理、社会关怀,自身转变等角度提出对策,旨在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企业经济》2013,(5):182-185
课题组通过走访、座谈、问卷等方式,对河北省迁安市周边村庄的拆迁农户及迁安市金融服务机构对失地农民金融服务状况进行了调查。调研数据显示,当地对失地农民金融服务项目单一、与实际需要的契合度较低;补偿款的使用和投资缺乏科学性;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针对失地农民的金融服务政策不到位,创业资金需求主要通过民间借贷实现;失地农民贷款难以获得担保;近期规划和远期生存等方面问题突出。因此,失地农民市民化,为失地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后续的扶持政策和服务指导非常重要,是城镇化战略成功的保障。政府应提供长期的、系统的系列金融服务;完善金融政策,进一步拓展并丰富金融服务项目;充分发挥现有大型金融机构的作用;创新信贷机构和信贷产品等,为继续顺利推进城镇化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广西城镇化加快推进,大量农民的土地被征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广西城镇化进程仍会加速,失地农民数量将持续增加。失地后农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成为影响城镇化稳妥推进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南宁市失地农民调研的实例,对影响广西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重要因素进行理性分析,旨在为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较好解决失地农民生存和发展问题提供可行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农民问题一直以来是当代中国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一方面,农民从土地上走出来,进城打工,形成了民工潮;另一方面,农村的城镇化占用了农民大量土地,由此形成了大批的失地农民。而实现失地农民顺利就业是一个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通过对失地农民界定及就业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5.
《价值工程》2016,(26):53-54
为全面了解益阳高新区在推进城镇化,积极融入城市化过程中失去土地农民的现状,同时也为了政府制定和促进完善失地农民的政策的出台提供基础依据,益阳高新区统计局配合益阳市统计局分批分量组织人员开展了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的调查。  相似文献   

6.
西安曲江模式是陕西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创造的一种地区社会发展模式。其主要特质表现为政府主导、市场取向、注重民生、文化内核、循序渐进。研究西安曲江模式的发展进程与特征,可发现其走的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追求民生幸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西安曲江模式的经验总结不仅可以进一步指导这一区域进一步推进现代化进程,对其他地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重要的启示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实现农村城镇化和转移农村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按照首都发展战略规划,北京将在加快城区扩张、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郊区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当前,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是失地农民问题.本文以北京失地农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村土地占用和农民失地情况调查,分析农民失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8.
赵世强  赵仰华 《价值工程》2015,34(8):237-240
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这一严峻的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城镇化的成败,同时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十八大召开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权益和未来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以前人对可持续生计理论及分析框架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探讨、改进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框架,重点表现可行能力中制度环境、生计资本和农民内生能力三因素相辅相成的关系,三者共同作用促进生计目标的实现,其中制度环境是失地农民生计资本累计、内生能力发挥的支持力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笔者提出实现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不少农民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变为了失地农民.户口原来的农业户口变成了城镇户口,融入了城市.在这个融入的过程中,失地农民由于再就业困难、 与当地居民收入差距大、 征地补偿不合理等问题造成失地农民经济基础薄弱,经济融合困难.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让失地农民首先实现经济融合,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从开展技能培训、 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及完善征地补偿几个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是城乡一体的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倍受关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担负着保障和改善民生重任,其改革必然要在这一过程中走在最前沿。因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整体工作部署,充分发挥人社部门职能作用,尽快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让城乡居民过上同质化生活,享受均等化待遇。问题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保障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各地征用土地的力度不断扩大,失地农民不断增加。由于管理和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失地农民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而是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和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不仅有违于城市化的初哀,也必然会阻碍我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切实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把新型城镇化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今年的"两会"再次聚焦城镇化,如何推进城镇化这一重大命题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种种政策信号表明,城镇化已成为党和各级政府关注的重中之重和新一届政府的重要政策着力点,并将成为中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核心国家战略。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推进城镇化,既是当前扩大内需的一项紧迫工作,也是改善民生的一项艰巨任务。然而,新型城镇化不同于房地产  相似文献   

13.
民生改善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近年来,辽宁一直致力于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民生改善问题,从辽宁推进城镇化的进程来看,辽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框架已基本形成,民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具体实践操作层面还存在一些不利于民生改善的问题,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等方面还需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对农民的生存发展及后续保障等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的程度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用耕地的减少,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经济来源等多方面受到制约。文章对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金融调查分析报告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民生为根本导向的民生型城镇化,顺应城镇化发展的本质需求,呈现和谐性、高效性、可持续性、绿色性及共享性的基本特征,将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通过对民生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运行框架的全面分析及与欧美发达国家在城镇化主导力量、推进方式及土地制度方面的比较,认为转换思维模式,回归城镇化本位、优化社会、经济、资源及环境四大系统、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相结合及营造优质的外部环境等成为民生型城镇化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企业经济》2016,(12):146-150
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民转型和城市化进程,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路线,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有利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失地农民群体规模越来越大,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迫在眉睫。在转变观念、创新理念的基础上,还权赋能,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既是解决好失地农民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镇化发展深入",征地"需求旺盛,失地农民数量激增,提升失地农民金融素养对于推进农村金融环境建设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金融知识、金融行为、金融技能三个维度研究我国失地农民金融素养现状,针对失地农民提升金融素养水平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贺雪梅  米粒敬 《价值工程》2011,30(22):298-299
设计的对象是所有的人民大众,设计师应加强民生关怀意识,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做普通大众甚至弱势群众日常生活的设计,做他们消费得起的设计,用一种简单可行的合适的设计方式改善民众生活质量,这在中国目前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建设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杨柳 《上海房地》2014,(6):52-53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失地农民的权益往往被忽视或被侵犯.并因此引发很多社会问题.甚至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本文拟从法律角度对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地不断地被征用,土地给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来源,很多农民逐渐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转变为城镇化农民,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在分析城镇一体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养老紧迫性和必要性,最后指出对解决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