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滑坡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泛、发生率最高的地质灾害之一,是全球性的地质灾害。为了了解位于S206线省道东南侧正山滑坡的滑坡机制,基于现场调查资料和室内试验数据,结合滑坡区域的地形地质、气候环境特点,对某滑坡的破坏特征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滑坡主体为粉砂岩风化残坡积土层,富含亲水矿物,遇水易软化,且层面产状与边坡相近,顺倾。坡体发育两组不利结构面,破坏了边坡土体的整体性,且充当水分进入边坡的主要通道。同时因路堑挖方使坡脚地带形成了高陡的临空面,破坏了边坡土体的原有平衡状态,降低了坡体的抗滑能力,滑坡后缘发育弧形裂缝。在持续降雨情况下,裂隙和滑面充水软化,诱发边坡失稳。  相似文献   

2.
初步阐明了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高海拔河谷斜坡人工边坡处崩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成因演化及其生态效应,初步认为崩塌源特殊的地形地貌为产生崩塌地质灾害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优势结构面和挤压破碎带使其形成了不利于斜坡自身稳定的楔形变形体,人工边坡开挖是产生崩塌的诱发因素。崩塌演化过程大致可分宽谷阶段、河谷下切-结构面形成阶段和边坡开挖-崩塌产生阶段。崩塌改变了河谷斜坡原有的地形地貌,造成河谷斜坡草地和灌木面积锐减,易造成水土流失,建议采用生态护坡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西北某机场高填方边坡为工程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老滑面上覆新填筑体"耦合效应的数值模型,分析二者协同工作的塑性区、变形机理和特征,采用数值模拟支护与设计结合的方法,对比支护前后的坡体塑性区云图和变形特征。事实证明:在没有相似治理工程作为参照的前提下,该方法是分析和治理大型滑坡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结果表明:(1)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大型滑坡的数值模型,老滑坡实际主滑面位置、变形趋势和剪出口位置与数值模型结果基本吻合,模型中潜在剪出口位置与实际相差50cm;(2)提出了数值模拟结合实际治理案例的设计方法,支护前新填筑坡体存在坡脚第二道剪出口的趋势,模拟抗滑桩支护后坡体未形成贯通塑性区,设计参照了模型的支护方式,表明本工程不良地质问题的治理成功。  相似文献   

4.
天然岩体在爆破开挖过程中,容易形成局部的边坡岩体松动带,从而使岩体自稳能力降低,甚至可能造成滑坡或道路坍塌。采用预裂爆破和深孔微差爆破技术相结合,在拟建马道处预留保护层岩体的施工方法,选取合理的爆破参数使预留边坡岩体得到了保护,通过对已爆边坡面进行喷射混凝土的方法保证了已爆边坡面的稳定性,为相似边坡开挖爆破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价西南高山峡谷地区倾倒变形岩在地震荷载下的稳定性变化及二次变形发展趋势,文章使用动力分析法对澜沧江上游某在建水电站的一处岩质滑坡进行了研究,通过人工合成与库区相吻合的地震波,分析了滑坡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倾倒变形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的浅表层,地震荷载下应变较大,而深部岩体完整性仍然较好,在水电站建设中要着重考虑对倾倒变形程度严重的坡体进行支护,防止发生大规模的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6.
已知典型矿床研究表明,斑岩钨矿床具以下基本特点:(1)成因上与特定的岩浆岩建造密切相关。(2)空间上受深断裂控制成群成带分布。(3)受含矿母岩浆制约具特定的蚀变类型组合及其分带规律。(4)常与Cu、Mo、Pb,Zn、Au、Ag等伴生成矿。形成斑岩钨矿床的所谓特定的岩浆岩建造,成因上属作者所划分的过渡型花岗岩类的花岗质潜火山杂岩;时代上集中于燕山早期晚阶段(晚侏罗世)、构造演化阶段处于陈国达教授所划分的地洼发展阶段激烈期。杂岩体演化成矿是斑岩钨矿床形成的基本途径;其成矿岩体几乎无一例外地均是岩浆充分分异演化的分异杂岩体。但随着杂岩体由早而晚岩性由基而酸的演化,壳质组分向岩浆晚期的逐渐聚集,斑岩钨矿床的形成总是与杂岩体既期高酸富碱富挥发分的壳质斑岩直接相关。所以,斑岩钨矿床既具与斑岩铜矿床相类似的成岩成矿机理,又具与斑岩铜矿床明显有别的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前者是斑岩钨矿床赖以确立的依据;后者则决定了斑岩钨矿与斑岩铜矿不同的含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标志及其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7.
江西德兴铜厂大型斑岩铜矿床的成矿岩体,是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体的杂岩体,是在燕山期由脉动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性从早期偏酸性向晚期偏基性演化。区域地质、岩体地质及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它是由原先侵入于地壳中的深源火成物质和部分沉积物质,在燕山运动的脉动断裂作用影响下,不断产生部分熔融作用和侵入作用形成的。岩浆形成部位是在上部地壳或康腊面附近;脉动断裂活动是形成岩浆以及诱发岩浆上侵的主要因素;岩浆是随分熔作用的加强而逐渐转向偏基性;铜、硫等成矿物质是由成浆原始岩石在部分熔融过程中释放分馏而富集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综述了超高压环境下榴辉岩变质演化的研究进展,对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的榴辉岩成岩地质背景、分布规律、岩石矿物组合特点、岩体的属性进行了总结,并从超高压榴辉岩体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变质过程的形成特点。这条超高压变质带的地质特征和榴辉岩变质演化上具有相似的变质过程。元素地球化学对比研究显示,柴北缘超高压变质榴辉岩的原岩岩浆结晶年龄为457±22 Ma、UHP变质年龄为423±5 Ma、后期热事件叠加年龄为397±6 Ma。榴辉岩相变质作用经历了进变质阶段、进变质峰期阶段、退变质阶段和晚期退变质阶段的演化过程。研究认为柴北缘榴辉岩变质演化为一个由进变质到峰期变质再到退变质的变质演化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某道路工程土质路堤高边坡的稳定性状态,采用Mida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该填土高边坡在天然状况下的边坡内应力及位移分布进行了数值分析,并结合极限平衡方法,计算出天然工况下该路堤边坡每个土条在最危险滑动面上的安全系数与土条力学参数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边坡很可能在中部产生坡面凸出和坡面剥落破坏,且具有沿着圆弧面产生滑移破坏的特征。靠近坡顶位置土体的安全系数最大,土条底部的法向应力、抗剪应力、剪应力、内摩擦角从坡顶到坡脚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土条底部的黏聚力则变化不大。该路堤边坡的稳定性安全系数较小,不符合规范中的安全设计要求,需采取工程加固措施。研究成果为该边坡工程提供了良好的施工指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埃塞俄比亚欧加登盆地构造地质特征的研究,结合大地构造学基本理论,明确了盆地形成演化历程、构造区划及沉积充填特征。研究表明:欧加登盆地的构造演化主要受控于大陆板块的裂解、漂移与洋壳的扩张,经历了Karroo陆内裂谷、陆间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和局部抬升四个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明显的"下断上坳"的双层沉积充填结构。盆地经历了陆相和海相两种沉积环境,陆相沉积发育在晚二叠世—三叠纪,海相沉积发育在侏罗纪—早白垩世,盆地共发育了陆相和海相两种类型烃源岩、储层及多套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以贵州省开阳县为研究区域,综合当地滑坡灾害在各种因素下的分布统计情况以及现场实地踏勘对研究区的整体了解,选取坡度、工程岩组、斜坡结构、道路、采矿、高程、降雨、坡向、地质构造、水系、地貌及坡型等12类评价指标,将层次分析法与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起来,分别计算各评价指标的合成权重,建立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从而对研究区滑坡危险性做出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高危险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5.9%,滑坡灾害比例却为72.16%,说明比较符合实际情况,此评价结果可以为当地的滑坡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蛇绿岩变质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内蒙温都尔庙地区蛇绿岩多次变质作用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玄武岩的细碧岩化过程和低温高压变质作用的特点。作者以大量的资料为基础,通过严密的论证,认为:温都尔庙地区蛇绿岩经历了至少两次交质作用,其特征是在富水条件下的蛇纹石化作用和在富二氧化碳条件下形成了石英——碳酸盐岩;基性岩石早期低温蚀变作用过程中具有交代作用特征,该蚀变作用过程大致是在海底压力条件下,温度从150~500℃的区间进行的;本区低温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条件大致为温度200~400℃,压力5千巴~8千巴;本区的蛇绿岩是在古蒙古板块向华北地合之下俯冲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以邯邢地区东部紫泉闪长岩体为研究对象,选取具有特殊环带结构的角闪石和斜长石矿物,通过岩相学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对其进行了成因矿物学研究。结果显示,样品中的角闪石多为镁角闪石,部分为镁钙闪石,斜长石核部为中长石、拉长石,边部为钠长石、更长石。角闪石环带可以分为两个世代,角闪石温压计计算结果显示,第一世代的角闪石形成在高温895.83 ℃(平均)、高压240.57 MPa(平均)条件下,结晶深度约为9.09 km。第二世代的角闪石形成在相对低温750.43 ℃(平均)、低压79.34 MPa(平均)条件下,结晶深度约为3.00 km。研究表明,紫泉闪长岩具有高氧逸度、岩浆混合的特征,演化经历了两个阶段演化过程:深部的岩浆房过程与岩浆侵位浅部定位后的结晶过程。与中部铁强成矿的成矿岩体比较,紫泉闪长岩在侵位前后氧逸度值和含水量没有明显变化,不能很好地促使含矿流体与硅酸盐岩浆的分离,这可能是导致紫泉岩体不成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华北北部上寒武统——中上奥陶统为一套碳酸盐岩沉积,岩性岩相稳定。从区内20余条剖面所产牙形石数量统计表明,其分布受沉积岩相带控制,开阔海台地生物泥晶灰岩相及台缘滨浅海生物灰岩相牙形石最多;其次开阔海台地灰岩相;而局限海潮间膏盐、白云岩相很少或不产牙形石。牙形石颜色变化与其内部有机质在温度和时间的作用下发生的碳化和去碳化作用有关。通过对区内牙形石颜色观察研究,并与爱泼斯坦等依牙形石色变指标(CAI)所能提供岩层中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强弱划分为八个等级相对比,将区内牙形石色变指标划为六个等级,其有机质曾经历了未成熟、成熟和高成熟的三个演化阶段以及十个色变(CAI 值)分区。区内牙形石颜色的平面展布变化主要受区内后期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等因素制约,这种外因强度的大小直接控制古温度的高低,从而使牙形石的颜色伴随环境,特别是古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铜官山矿区内成矿作用不同的两个岩体——铜官山石英闪长岩休和天鹅抱蛋山石英闪长岩体的碱质对比、SiO_2与碱及碱土金属的关系、铁镁质演化关系、碱质与碱土金属关系以及碱质与镁铁质的演化关系的研究,初步查明二者发展和演化历史的不同是导致其成矿作用不同的根本原因。前者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域上的岩浆活动演化趋势相近,即向着 SiO_2、Na_2O,K_2O 不断增加、MgO、CaO 相对减少的方向进行,而后者的演化趋势恰好相反。稀土元素分异图解上表明两岩体可能各有其源,而不是同源岩浆侵入到不同构造部位冷疑而成。岩体侵入时的微构造环境分析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庄科地区分布着一套中酸性岩浆杂岩体及与之有关的隐爆矿化角砾岩和伴随的钼(铜)矿化。为了查明矿化角砾岩体的地质特征和形成条件,我室与北京地质局102队协同开展了专题研究,我组承担了该地区的同位素地质年令测定工作。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按专题要求系统地采集了同位素年令样品。通过测定并结合野外实际资料,对该区岩浆杂岩形成时代、岩浆演化特点、成矿时代及专属性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7.
滑坡是全球性的地质灾害之一。为了对正山滑坡病害进行治理,基于滑坡区域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分析滑坡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采用卸载刷方结合支挡锚固的滑坡治理方案。分别对正常工况、暴雨工况和地震工况下边坡可能沿既有滑动面和潜在滑动面滑动的情况进行稳定性分析评估,并从多角度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治理方案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8.
郭亮 《中国科技投资》2013,(Z2):131-133
通过总结构皮滩水电站、小湾水电站和溪洛渡水电站拱坝基础开挖的施工经验,建基面采用改制的YQ-100B潜孔钻造孔,与传统的手风钻保护层光面爆破相比,无论在质量控制上还是施工进度上都表现出更大的优势。本文以拱坝建基面开挖为例,介绍YQ-100B型浅孔钻机在高品质预裂钻孔中的科技创新和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9.
根据刚果(金)SICOMINES铜钴矿矿区的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调查资料,分析了矿区的工程地质特征,并对矿区的工程地质进行分区评价,对各工程地质分区的岩体质量进行分级。采用地质调查、钻孔揭露、水文试验及工程地质分析方法,对SICOMINES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矿区结构面分级、岩体质量评价进行了综合研究。根据工程地质分区研究,SICOMINES矿区的各工程地质分区主要受到断层和岩体结构的影响,划分了不同的工程地质分区,可将其分为四大区,并对各大区内的岩体进行了质量评价研究,对于相关采矿工程设计及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玄武岩中存在大型内生洞穴及赋存内生洞穴水.早己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而玄武岩中存在次生洞穴及其地下水,所见资料还很少论述。本文概述了内蒙高原南部坝上地区的玄武岩的分布、时代、岩石类型及地貌特征;以张北煤田井筒和张北台路沟白龙洞汉诺坝玄武岩剖面为典型,叙述了汉诺坝玄武岩次生洞穴的发现过程及分布层位;从玄武岩的岩石结构、化学成分、喷发期次和产状以及地下水的潜蚀-冲蚀、风化剥蚀、新构造运动等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着手,详细分析了玄武岩次生洞穴的形成条件:并根据玄武岩次生洞穴水文地质特征,总结出玄武岩次生洞穴水的赋存运动规律及其工农业供水意义。文中指出:熔岩流溢出地表后,高温高压的挥发分由于压力的突然减小和温度的急剧降低而向熔岩流表面汇集并占据大量空间,形成熔岩流的内生气孔带。各气孔间隔膜很薄,风化后容易被地下水潜蚀连通,为形成次生洞穴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该区玄武岩浆多期次喷发,决定了次生洞穴垂直方向上的多层性;玄武岩二氧化硅平均含量较低,粘滞性较小,具较大的流动性,致使熔岩大面积溢流而近于水平,决定了次生洞穴平面上的展布特点:剥蚀作用的最佳阶段是机械风化,使裸露地表的气孔玄武岩不断膨胀收缩,气孔隔膜随岩石强度的降低而逐渐破碎,机械风化的持续,形成玄武风化壳;加之地下水的长期潜蚀,将风化的气孔玄武岩易碎隔膜逐渐掏空形成小孔洞。随着径流通道的形成和扩大,岩冲蚀作用逐渐加强,其结果玄武岩小孔洞逐渐扩大形成大孔洞,大孔洞连通形成层状洞穴层;该区自上新世以来,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南部坝头抬起,北部相对下降,岩层向北倾斜,导致水力坡度增加,地下径流加强,加速了次生洞穴的发育过程。总之,玄武岩次生洞穴的形成发育是上述地质作用的综合产物。该区玄武岩次生洞穴水含水层分布紧密受古剥蚀面控制;各层洞穴含水层均为独立含水段,并具集中径流,集中排泄等喀斯特水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