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张雷洪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6,(10):I0019-I0019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十六大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它反映了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根据变化了的形势,正确协调好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妥善处理好纷繁复杂的各类现实的人民内部矛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的和谐社会,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最重要、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工会作为广大职工的群众组织,作为人民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不可懈怠的职责和使命。面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如何忠实履行工会的社会职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必须进行的理性思考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2.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执政的灵魂所在,反映执政党执政的性质,决定着执政党执政的方式和效果,是执政党执政思想的集中体现.我们党执政62年来,随着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执政理念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党的执政理念随着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不断得到发展和升华.梳理和总结党的执政理念发展的过程,对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祖岩 《当代陕西》2006,(12):5-5
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站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要求,不断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更好地适应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人民内部矛盾,按照毛泽东同志教导的,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的矛盾。历史证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无产阶级执政党执政以后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对执政地位、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严峻考验。我们党早在1957年就向全党严肃地提出这个课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又及时提出了提高执政能力重要历史任务;并做出决定,如何提高党的能力和水平是全党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邓崇专 《广西经济》2004,(12):38-3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一个转轨时期,社会上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各种利益矛盾相互交织,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历史的重要关口。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体系的核心.以人为本的思想表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动力和根本目的.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长期保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因而党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统领党的执政理念、干部队伍建设、执政制度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才能有效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7.
人民内部矛盾,同其他社会矛盾一样,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民内部矛盾必然呈现出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不同的特点,发生一些新的变化。认真研究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人们对利益和效率的追求,使经济利益矛盾成为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问题,无论是执政环境,还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都必须加强对党的利益整合能力建设问题的研究。而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能力,则是因为政党的意识形态对于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邵景均 《发展》2004,(8):1-1
人类政权的更迭史上,执政者因腐败而垮台,是一个普遍现象.在当今世界,一些执政几十年的大党老党,之所以在貌似鼎盛之时丧失执政地位,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缺乏对自身腐败的惩治和预防能力.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必须不断提高惩治和预防腐败的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惩治和预防腐败的能力,应当在锻炼眼力、形成合力、集聚动力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领域正在分化。理由是 :虽然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主渠道仍在分配领域 ,但生产领域却成了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一个重要渠道 ,权力性利益矛盾也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渠道。人民内部矛盾的演化客观上已经超越了其产生于分配领域的传统理论。这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演化的一个新动向。实事求是地承认这一点 ,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和把握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1.
刘军 《乡镇经济》2011,(4):19-23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政治面临全面转型。为了应对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加强党的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努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切实改善民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为我们今天在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2.
坚持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是西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抓住西藏的主要矛盾与特殊矛盾,提出解决西藏根本性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工作部署。关于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重要论述指明了西藏工作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路径,提出了西藏工作的基本思路,提供了西藏工作的根本遵循。西藏自治区党委始终坚持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在各个方面的成功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藏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各方面的矛盾、处理好各领域的问题,促进西藏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3.
党的作风问题实质是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具体地说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受种种考验。行使好人民赋予的权力。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新时期党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解决作风建设上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决议》用"十个坚持"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十个坚持"的硬核.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坚持党对...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新要求,人民银行日喀则市中心支行坚持"抓党建、带队伍、促履职"的党建工作思路,转变观念、丰富措施、拓宽载体、强化落实,主动调研,坚持传承和创新相结合,通过几年来大量的实践和调研,探索建立了一套以《党建工作手册》和《党支部工作手册》为基准的"双手册"党建工作标准模式,有力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和党员"两个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存在着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 ,这些人民内部矛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 ,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也是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促进发展 ,保持稳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7.
“90后”大学生有着自我的个性和时代的烙印,他们具有鲜明的代际特色,也具有不同的入党动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让“90后”大学生党员发挥其作用、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群体长效教育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的党务工作者可以从“读好书”、“把好关”、“用好人”、“建好网”、“辅好导”、“组好队”等六个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8.
卜舒慧 《改革与开放》2011,(10):118-1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矛盾关系及表现三方面入手,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9.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至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彰显生态价值,使生态道德意识、生态责任意识成为每个人必备的品质,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生态文明建设。随着人民环境偏好的增强,中国的生态文明体制不断变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通过对中国环境管理机构、环境保护政策变迁历程的梳理,可以探析其变迁的内在逻辑和动力机制。中国的生态文明体制变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适应人民群众环境偏好变化为逻辑起点,并不断通过体制改革来提高环境治理效率和改善环境治理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体制的变迁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在未来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环境偏好变化、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增强环境治理的效果和效率提供保障、以综合治理的思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