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近期,美联储连续缩减购债规模,新兴市场金融动荡再次升温。1月下旬以来,巴西、南非、印度、土耳其和印尼等新兴市场外资大规模撤离,股票和债券市场损失惨重,汇率大幅下挫,衡量市场恐慌情绪指数不断攀升;与此同时,长期债券、高风险或低流动性资产溢价逐渐消失,导致新兴经济体风险资产遭遇抛售,新兴市场信用违约互换出现大幅飙升。部分国家央行升息压力骤升,巴西、土耳其、印度、南非等国家央行陆续大幅上调基准利率,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尽管阿根廷货币大幅下挫是“个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新兴经济体面临的资产价格及通胀上涨过快压力普遍加大。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兴经济体在率先恢复强劲增长的同时,受国内外因素影响,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水平呈现出新一轮快速上升态势,加大了经济运行风险,有关国家陆续采取相关政策手段加以应对。梳理和比较近年来新兴经济体资产价格和通胀形势、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美联储、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和日本银行)政策利率降到接近于零,但经济复苏依然艰难,传统货币政策工具面临失灵的局面。为此,发达经济体央行采取了非常规的资产负债表政策,大量购买资产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引导公众预期,确保金融体系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4.
各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中央银行通过运用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实现宏观调控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目的 的成本收益.本文设定2008年次贷危机为起点,2020年6月末为终点,以时间为轴线,串联美联储、英格兰银行两家发达经济体央行,以及印度储备银行、波兰国家银行、马来西亚银行、俄罗斯银行等一、二梯队新兴经济体央行资产负债表数据.尝试探究"资产—负债均衡"这一朴素真理的现代意义.研究发现,资产价值决定负债价值,发展中国家不应以本国资产为锚,过度投放货币.  相似文献   

5.
资产托管业务是一项新兴的商业银行轻资本中间业务,在我国发展迅速。资产托管业务的主要风险是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本文主要从业务实操层面探讨资产托管业务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1年多以来,为提振低迷的经济,全球各国央行开始了新一轮的降息潮,在日本、欧元区、澳大利亚和韩国等发达经济体降息的同时,包括巴西、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也纷纷下调基准利率,而且这股降息潮在2013年四五月愈演愈烈,这使得投资者开始担忧银行发行的外币理财产品的收益出现下滑以及其持有的外币资产价值将会缩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为提振低迷的经济,全球各国央行再度掀起一轮新的降息潮,在日本、欧元区、澳大利亚和韩国等发达经济体降息的同时,巴西、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也纷纷下调基准利率,而且这股降息潮在2013年四五月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使得投资者开始担忧银行发行的外币理财产品的收益可能出现下滑以及其持有的外币资产价值将会缩水。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跨境资本流人大潮,不仅将全面推动新兴经济体的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被动升值,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还将加剧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矛盾,以及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影响各经济体国内宏观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9.
此次中国央行降息、加入宽松大军,对金价是一大利好。在美国加息时间暂且未定的情况下,其他各自经济体争相宽松,增加了全球资产泡沫的风险,缩短了黄金寻底周期,或将促使黄金提早见底。  相似文献   

10.
在面临国际新一轮非常规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下,研究我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归纳了发达经济体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类型,并与新兴经济体进行对比分析,结论表明发达经济体更侧重于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新兴经济体则侧重于非常规使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值得借鉴的是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国际金融危机后,绿色债券成为国际证券市场的亮点。本文归纳和分析2007年至2015年国际发行的272只绿色债券,分析不同经济体、不同行业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分析绿色债券的风险特征。研究表明,绿色债券具有具体绿色投资项目的支撑和公共品属性;无论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在行业上侧重基础设施的绿色改造与新能源领域,凸显智能化与绿色化的结合,而新兴经济体更将绿色债券纳入金融发展的重点;相比一般公司债券,绿色环境风险几乎为零,具有项目透明性、信用评级较高、违约风险相对较低、流动性较好的风险特征。绿色债券可以成为国际资产配置的重点。结合全球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趋势和国际经验,本文为中国绿色债券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央行6月8日的降息在预期之中,这是倒逼的结果,也说明5月3.0%的CPI涨幅确实不高。新兴经济体在欧美之先实行货币宽松政策。今年以来已经有巴西、印度、俄罗斯、越南和菲律宾等新兴经济体相继降息,深受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困扰的澳大利亚央行6月5日宣布,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3.50%,这是该行连续第二个月降息,累计幅度达75个基点。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迅速上升,新冠疫情的暴发更是给世界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多重风险叠加严重影响了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本文采用面板局部投影法,考察风险冲击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发现杠杆率较高、金融市场摩擦较大、经济周期处于衰退阶段的新兴经济体,会遭受更严重的负面冲击。基于此,本文构建一个小国开放DSGE模型,详细分析全球金融风险冲击影响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对于杠杆率较高和金融市场摩擦程度较大的新兴经济体,风险冲击会使企业风险溢价上升幅度更大,对经济造成更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于资本流动顺周期性较强的新兴经济体,风险冲击会显著抬高国家主权风险溢价,使国内基准利率上升,放大风险冲击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认为,新兴经济体通过控制宏观杠杆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逆周期调节跨境资本流动等手段,能够有效降低风险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常态新金融2008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已逾六年。2014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地缘政治动荡反复出现,结构性矛盾犹存。美联储退出QE后,欧央行和日本央行接踵宣布将QE进行到底,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分道扬镳将再次考验新兴经济体,美国何时加息更成为盘旋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空的最大不确定性。而一些新兴经济体在2013年的动荡后,正面临杠杆率攀升、金融膨胀和失衡加剧的再次逆袭。  相似文献   

15.
《时代金融》2013,(13):59
<正>据彭博社报道,世行在4月15日发布的《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中表示,曾帮助维持增长的提振需求措施现在或许会起反作用,由于发达国家的宽松政策导致资本流入,亚洲新兴经济体应当考虑控制货币刺激,以限制资产泡沫和通胀风险。世行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随着全球经济复苏,逐渐显现的一个问题是一些大型经济体过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暴发,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经济体先后出台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2022年3月以来,受通胀高企等因素影响,美联储先后进行加息、缩表的政策操作,正式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变化产生强烈的溢出效应,一方面引发全球其他经济发达体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加快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导致新兴经济体出现资本外流、货币贬值、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和进出口受损等情况,并对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产生重大冲击。目前,在多国央行货币政策转向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需要警惕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持续通过利率、汇率以及流动性等渠道产生的“外溢效应”,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产生影响。建议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一项原则”,防范资金跨境流动和汇率“两类风险”,统筹实施统筹经济与金融、内部与外部、发展与安全的“三对关系”,积极应对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溢出效应,实现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定物价、经济增长、风险防控等目标。  相似文献   

17.
《金融纵横》2013,(11):11-16
本文通过比较商业银行及国外央行资产风险管理经验,提出了强化央行资产风险分类管理的总体思路和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抵押贷款模型,基于中国央行实施流动性便利操作的实践经验,从央行目标函数、预期违约选择价值评估的角度出发,通过实验模拟商业银行贷款的相关行为,并分析在不同折损率和利率策略下银行违约情况等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合理折损率标准的设计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借贷动机、扭曲资产配置和价格、增加央行风险敞口,从而影响社会总福利.因此,央行在操作流动性便利货币政策工具时,必须同时考虑折损率和利率的影响,才能达到其控制风险以及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次贷危机爆发至今,危机的真正面目和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危机的到来,使得美英等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未来两年里,世界经济很可能发生资金流动逆转的情形,在发达国家重估风险的情况下,几年前从发达经济体争先恐后涌入新兴市场国家、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  相似文献   

20.
近段时期,新兴经济体通胀持续高走引起各方的密切关注,各经济体已"各显神通"积极应对通胀.本文在分析新兴经济体通胀形势、应对措施的基础上,探讨新兴经济体应对通胀措施存在的风险因素.同时分析发达经济体的通胀形势及其对新兴经济体的不利影响.最后分析我国通胀形势,探析我国通胀加剧主要成因,并提出具体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