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向红 《生产力研究》2007,(1):23-24,29
农业循环经济具有遏制农业污染、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和谐农业发展的作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依据生态学原理,把握好农业特点,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实施制度安排并以生态技术创新为支持,两者协同作用来增进效率,以技术知识传播、教育和服务来增强农民发展农业的技能,以典型示范的方法,农村专业协会的带动,农业循环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的结合等方面来推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主体功能区战略下农业生态价值实现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将主体功能区战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实现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在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发掘农业生态价值、实现生态保护的同时实现收入增加和经济发展,可采取以下三种模式:一是政府补偿模式。政府建立农业碳汇补贴制度,对农产品主产区进行生态补偿。二是市场化补偿模式。建立碳交易平台,通过碳资产交易实现农业的生态价值。三是自力补偿模式。倡导三次产业融合,引导广大农民成为发掘和实现农业生态价值的主体,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及其加工业,加快发展以农业为支撑、以农村为载体的生态旅游业。  相似文献   

3.
农业生态安全视角下的农村土地流转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宏伟 《经济问题》2015,(2):105-108
农村土地流转是中国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中国促进农业生产力提高及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非农化"、"非粮化"倾向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潜在的生态影响,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基于农业生态安全视角分析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从政府作用的发挥、农业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生态补贴的完善等方面入手提出对策,可以防止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生态负效应。  相似文献   

4.
农业科技及其投入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农业科技与农业科技投入的特征,指出农业科技具有弱质性和公共性,要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农业科技投入要保持适当的强度;提出基于农业科技与农业科技投入的特征,政府应当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承担农业科技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弥补农业科技领域的市场失灵;最后,根据1990-2008年间我国农业科技投入数据,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强度,指出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存在农业科技财政投入缺乏稳定机制、政府农业科技财政投入强度不足等问题,提出要加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各级政府必须牢固树立"科教兴农"战略思想、明确政府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与地位、建立稳定的农业科技财政投入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河北省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呈不断恶化趋势,已成为影响建立农业强省的重要问题。为此,建立生态安全预警机制是必要而紧迫的。本文依据农业生态学原理、环境库兹涅兹曲线与生态安全耦合原理建立了农业生态安全的理论基础,并从观念、技术、政府作用与公众参与以及生态产权和资金投入方面进行了障碍性因素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的生态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取向.当前,西部地区农业受一系列生态干扰和破坏,自身生态化进程已受到严重制约.为此,必须针对西部区情,按照"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通过构建生态理念、生态制度、生态科技、生态主体、生态生产等多种途径推进西部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央政府对农业保险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稳步推进,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正式步入政策性保险试点阶段。该文对各试点模式在经营主体、保障对象和内容、政府责任及保障程度等制度要素的比较表明,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制度公平、解决市场失灵、维持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制度框架、优化中央政府责任及在分散决策的背景下,因地制宜调整完善制度要素。  相似文献   

8.
政府一般需要在充分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尊重农村社会自主管理的基础上,体现政府职的"兜底"特征;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控和引导,就需要基于农业市场化取向,改革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以政府为主体,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重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中国政府以国家干预、政府主导为特征的农业农村政策,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已取得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湘鄂渝黔边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的重要意义,在了解湘鄂渝黔边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资源禀赋及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湘鄂渝黔边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即“生态家园”模式、立体种养循环模式、有机农业开发生态模式、农林牧渔结合型循环生态模式及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模式;并在合理规划、构建循环农业经济技术体系、加大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对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将园区变迁过程划分为地方自主探索、制度建设与供给、中央主导下的全面创新实践、总结调整和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四个阶段。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升级政策、经开区和高新区建设实践、农业科技国际竞争等在变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且变迁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色彩,兼具渐进性和路径依赖性特点。针对当前农业科技园区存在的制度优势下降、制度创新乏力、激励约束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创新资源要素投入机制、完善园区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配套政策体系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对1991-1995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结构分析发现: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总量过少,且区域不平衡,不利于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其次,从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发展滞后以及造成的后果等方面来论证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最后,提出:通过明确各级政府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财政支出责任,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加强环保教育投入,加大对水土保持支持力度等措施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的生态补偿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纵向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体系的构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区域性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具有强化微观利益主体的信息激励、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增强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提高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率等优势。因此,应从完善现行财政体制、设立严格的生态标准技术体系、积极推行绿色GDP考核体系、明确生态补偿相关地方政府的谈判主体地位、强化中央政府的监督职能、设立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基金、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建立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3.
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是为实施横向生态补偿而建立的一系列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的总和,是对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监管评估等核心内容作出的规则性安排。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以及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制定完善生态补偿等领域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在系统分析横向生态补偿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公共物品理论、产权理论、生态产品价值理论、外部性理论、法治理论是确定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监管评估的重要理论基础。围绕"谁来补、补给谁、补多少、如何补、如何管"等核心内容设计了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框架,研究提出要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通过合理确定生态受益区范围明晰补偿主体;按照"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通过完善"四权分置"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明晰补偿对象;以边际成本法和双方博弈法为依据,确定科学合理并且现实可行的补偿标准;综合运用公共政策手段和市场手段,探索灵活多样的补偿方式;以公平公正公开为主要原则,建立多元参与和双向对等的监管评估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本文还提出了实施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相应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4.
推进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是日本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农业循环经济是这个基本战略的重要实践内容.通过对日本滋贺县爱东町农业循环经济的实地考察和研究,探讨了日本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制度、措施和组织保证,分析总结了日本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赴非实地调研情况,深入分析了非洲农业开发的巨大潜力、中非农业合作互补优势以及赴非开发农业的风险和困难,从国家和投资主体两个层面提出赴非开发农业的建议。国家层面的建议为:一是加强国家对赴非农业开发的宏观指导;二是完善赴非农业开发政策支持体系;三是完善政府的管理与服务。对投资主体的建议为:一是做好充分的调研和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入乡随俗,遵纪守法;三是合理安排和利用非洲当地劳工;四是加强生产监管,注意防范各种风险;五是创新农业"走出去"PPP融资模式;六是加强沟通和协调,力争和平友好共处。此外,要提升农业"走出去"层次,增加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16.
高林怡 《现代经济信息》2011,(19):274-275,292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建设"循环型农业产业经济"是循环型农业的核心,配套相适应的银行融资以支持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十分重要。尤其对云南来说,循环经济还对该省的农业循环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统农业在其发展过程申,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方式换取农产品的高产出,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等问题。“十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再翻一番,农业的发展也要基于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种植、养殖、主副产品加工、粪肥与废弃物还田或再利用等综合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座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大力提高农产品和环境质量。但在各个产业链条上,局部生产的低效率,产业集群的不平衡发展,可能会出现非均衡经济。因此,本文根据农业循环经济基本内涵及循环层次,研究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指出,发展我国循环农业要通过农户、农业科技园区、市场建设、物流加工、城镇及政府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涉及一系列制度创新和优化制度安排,本文对此作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8.
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增产并举的必然选择,但总体看,财政政策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存在农业补贴的生态功能未能凸显、农村环保支出和低碳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财政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我国应主要从调整农业补贴结构、增加低碳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加大财政对土地流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的支持力度、建立低碳农业预算支出科目等方面来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业产业化组织中的利益主体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最优决策,使本身就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组织更增加了契约风险和道德风险.文章以三鹿事件为例,从企业与农户、消费者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相互行为关系上分析了农业产业化风险形成的机理,并提出要从制度、职能归位等方面来规避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业绿色发展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重大举措,文章以绿色农产品为中心,提出了农业绿色发展全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即规划设计阶段、生产加工阶段、储藏流通阶段和生态环境管控阶段,明确了农业绿色发展成本增量的内涵及计算方法,详细分析了农业绿色发展成本增量具有的复杂性、系统性、灰色性和递减性等特征,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即质量定位、技术措施、生态本底和利益主体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全生命周期方法,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对农业绿色发展成本增量的组成进行全过程识别和量化,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成本增量的阶段控制和管理,为农业绿色发展成本共担机制提供了技术依据,推动我国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