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了全国52个特大城市1990~2008年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中国特大城市空间结构出现了多中心、多轴线的演变,多中心结构、带状结构和放射结构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演变特征在1990~2000年表现更加明显,多轴线的演变特征在2000~2008年表现更加明显;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主要受城市空间规模扩大,城市产业结构类型和城市空间增长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最后基于1990~2008年中国特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将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归纳为单中心结构分化、轴线结构强化、单中心结构回归三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
城市土地空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及其演变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土地利用学等学科研究的核心与热点问题.当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开端,在未来近半个多世纪的时期中,将一直处于急剧突变进程之中.加强对我国城市土地空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根源分析问题.本文简要概括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分析了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在空间上的两种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主体、驱动力和驱动机制,以期为更好地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分权下的多规合一——深圳新区发展历程与规划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吉勇 《城市发展研究》2013,20(1):23-29,48
以分权化为切入点,聚焦于从分权到新区成立、发展的逻辑演变,思考城市规划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以及未来的路径选择。首先对分权下的深圳新区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进行分析,对其中的分权化、新区发展及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思考,提出城市规划的战略性引导和综合性实施两种作用方式。在此基础上,认为新型功能区的出现将是深圳城市治理和空间优化的主要空间平台,并为"多规合一"编制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实施平台,而基于"多规合一"的综合发展规划将成为引导新型功能区发展的主要路径。最后,从组织机制、规划编制、规划实施三个方面对新区综合发展规划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把郑州建设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郑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础上,总结其演变特征和影响其演变的主导因素,认为郑州由"一心两片,铁路分割"的双"V"字形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到"双核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受到地形地貌、交通、经济、决策、重大项目和历史延续因素的影响。从郑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现代产业空间发展、生态屏障空间、郑州都市区空间结构和城市发展等方面提出了重构和优化郑州城市空间结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城市社会空间是社会群体在地域空间的分化表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不同。为明确长时间序列上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以西安市为例,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对近代社会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及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现代以来西安市社会空间类型变化显著,影响因子逐渐增多;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由近代社会时期的"单核"演变为计划经济时期的"圈层+扇形",演变为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圈层+扇形+马赛克式";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是传统驱动力(城市发展基础、经济发展和产业更替、社会阶层变迁、要素集聚和扩散)与新型驱动力(宏观政策制度、"新经济"模式、开发区建设等)共同驱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的前沿、产业发展最具活力,同时也是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其空间结构的发展特征表现为受到多种动力的影响下的城市空间扩张。本文旨在从城乡结合部产业变迁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内外部动力及其作用机理,以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段店镇为例,从乡镇企业发展历程为切入点,研究在产业发展引导下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本文研究认为城乡结合部空间结构演变受到来自于内外部发展需求的合力影响,而这种合力的核心是产业变迁。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城八区"九五"计划与"十五"计划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20世纪80年以来的行政性分权改革中,大城市的区一级政府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行政事权的下放,围绕"五年计划"的制订,形成了市区两级的"战略创新"体制.本文试提出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北京市城八区"九五"计划与"十五"计划中的区域功能定位和战略产业选择进行比较研究,分析行政分权体制下城市区域发展战略的创新与趋同.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中国的分权化改革经过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权转让,引入市场体制转轨前期的行政性分权和经济性分权,实施分税制和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规范化分权向纵深推进几个大的阶段。由于分权带来地方利益主体地位的确立,相应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单一计划体制下的地方块块经济、转轨期的行政区经济、到向一体化过渡的城市圈区域经济的演进过程。随着分权化改革的进一步完善,中国加入WTO,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确立,全国统一市场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9.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社会区域划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社会区域划分研究王兴中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和城市社会区域划分是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又称城市人类社会空间结构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社会学的交叉研究内容。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此领域的研究,旨在解决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0.
邵晖 《城市问题》2011,(8):50-54
城市产业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是城市空间结构最为核心的内容,它的演变历程是城市成长变迁的历程,其演变机理也折射出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分工为切入点,对产业成长和生产组织结构的演变以及其在空间上的表现———城市经济结构的变迁进行研究。撇开各行业的特殊性,将各个产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研究城市各产业的区位选择及变迁,揭示城市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的本质和机理,并分析其所体现出的普遍性规律。认为在分工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企业功能的不断分化,不同功能之间的联系成本决定了功能空间的结合或分离,联系成本和区位成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空间成本,而企业的区位决策即是要寻求空间成本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地域系统的结构决定了城市低碳发展的基础。在反思传统城市地域系统规划低碳发展的局限性基础上,以临港新城低碳城市地域系统优化案例为研究对象,对空间结构、土地利用、交通体系等城市地域系统核心构成要素进行低碳优化分析。研究指出低碳城市地域系统在空间结构上具有高密度、高容积率、高层的紧凑型特征,多中心的梯级空间格局,分散组团式的空间开发;集约化、多样化的复合功能的土地开发;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空间规划,发达的小地域空间道路体系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德根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1):21-26,32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苏州市为例,探讨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进过程及优化问题;首先,按照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阐述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形态和特征,在开发阶段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为单节点的凝聚模式,在成长阶段为多节点并存的放射模式,在成熟阶段为板块旅游模式;其次,实证分析表明,苏州市目前旅游空间结构处于放射模式阶段,不利于城市旅游进一步发展,通过旅游线路体系的完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苏州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为理想的板块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13.
消费型城市的增长方式及其影响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投资与出口作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两大引擎的作用逐渐弱化,而消费作为拉动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第三大引擎的作用日益显著.消费需求不仅在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对传统城市规划的理念与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深刻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本文阐述了消费型城市的概念,提出其特点,并以北京市为实例进行分析,最后对中国消费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普遍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匹配——基于城市经济学角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发展中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匹配问题是国际上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前沿课题.综述了就业与居住空间关系的城市经济学基本理论,并对国际学术界有关本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从中提炼关键的科学问题,并结合目前我国城市中就业和居住空间分布演变的现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前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基于我国1998~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广义矩估计法(GMM),实证分析了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当前地方政府城市扩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式"的财政分权体制是造成城市快速扩张的重要原因,而现有的财政转移支付并不能有效逆转这种趋势,改革现有的财政体制与政府治理体制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研究还表明,我国的财政分权与转移支付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跨时差异。同时,财政分权与转移支付对城市扩张存在着相互影响,转移支付的增加会降低财政分权的效应,财政分权度的提高也会减缓转移支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Compared with the rich literature on urban sprawl in Western cities, relatively little is known of the driving factors, processes, and future trends of urban sprawl in China.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socioeconomic forces behind two parts of urban sprawl in China: urban decentralization and urban renewal, and reveals two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urban sprawl: de-densification and expansion of urbanized areas. It uses the term “urban sprawl” to consider the reasons behind urban transformation on a regional level in China. This research begins with definitions of sprawl in Western and Eastern countries, and follows with a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prawl. Three case studies focus on three urban regions in China: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 of “urban sprawl” in China, identifies the patterns of urban sprawl and growth, and indicates possible alternative strategies for urban expansion. Finally, it offers suggestions on how to effectively control urban sprawl in China, and provides a pathway to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影响域的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对引力定理的研究证明了城市影响域的几何特征和其随距离摩擦系数的变化规律,利用ARCGIS计算了全国城市引力场的分布,利用空间聚类分析确定了中国的城市群,利用空间溶解划分了各城市的影响域,并在城市群和城市影响域的基础上结合自然和经济区位将中国划分为13个经济区.主要结论有:城市引力场的分布是区域不均衡发展的表现形式;可通过城市引力场分布状况研究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和特征;中国的城市影响域远未形成标准的正六边形影响域镶嵌结构;城市引力场较弱的经济区的地域可能被较强的经济区挤占.  相似文献   

18.
选取8个公认的我国典型地级矿业城市作为研究样本,试图梳理我国矿业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过程,综合探索矿业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与自然社会的耦合作用机理,重点研究不同阶段的矿业城市空间形成的动力机理和一般规律。研究表明:矿业城市经历"矿业经济—新型制造业—综合性"的完整发展过程,并呈现"矿业经济是空间发展的初期主导,空间结构随城市职能的升级而演变,空间作用呈现集聚与分散的交替"的演进规律。矿业城市空间发展的过程机理,在于"矿产资源"和"矿业城市功能"的逐步升级,以及各影响因子共同构成的经济力、社会力、政策力在城市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及其治理——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当前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正呈现重构与分异的演变趋势,同时也带来许多城市社会问题.以上海为例,在分析当前中国大城市呈现的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可能产生的负社会效应,并提出了一些城市空间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