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以我国A股市场2007-2012年1386个公司为样本,研究不同特征最终控股股东行为对上市公司盈余平滑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与上市公司的盈余平滑程度显著正相关;相对于非国家最终控制的上市公司,国家最终控制的上市公司有较低的财务报告盈余平滑程度;最终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比率与盈余平滑程度呈现U型关系;财务报告的盈余平滑程度与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负相关.本文首次验证了控股股东行为对财务报告盈余平滑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当前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通过各种"掏空行为"对中小股东的利益进行侵占的现象十分普遍,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公司治理研究的核心。文章主要是通过构建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来分析控股股东在实施利益侵占行为时会面临来自与其利益不一致的组织或个人的博弈行为,在此基础上探讨对控股股东的制衡机制,提出对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治理举措。  相似文献   

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效力通常并不及于股东的全部权利,而只及于其中的财产性权利即自益权,出质人股东有强烈的市值管理动机维持其控制权,势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文章以2012—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上市公司财务重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存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更容易发生财务重述,并且随着控股股东质押比例的增加其财务重述概率加大;同时,融资约束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上市公司财务重述之间的关系中发挥着中介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导致其财务重述的倾向性更高。研究结果为加强股权质押和财务重述监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上海证券交易所制造业336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股权结构和最终控制人性质差异导致了上市公司治理绩效存在差别,重点体现在董事会成员的来源及与公司经济关联度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董事过多地由控股股东委派会严重降低董事会独立性和公司绩效,而董事会内部其他股东单位对控股股东的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控制权共享收益,减少控股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研究结果还表明董事会与上市公司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与公司绩效正相关,董事从上市公司领取现金报酬能够明显地促进董事会治理效能的发挥,而董事持股则普遍缺乏实际意义。同时研究发现,绝对控股结构下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动机更小,而非绝对控股结构下的董事会内部制衡和现金报酬激励对改善公司发挥更为明显的积极作用,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董事会内部制衡和现金报酬激励能够起到更为明显的效果,而股权激励在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中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萌萌 《商》2013,(18):132-132,131
在我国,控股股东滥用对上市公司控制权对中小股东权益进行侵害的情况长期存在,这里既有由于特殊的股权结构、制度环境、缺乏完善的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制度等客观因素,又有中小股东在信息能力和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选择“搭便车”的主观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益输送行为的方式并提出了对控股股东利益输送行为治理的对策,目的是为了降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使上市公司业务独立性进一步增强,保护我国中小股东的权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杨忠海  周晓苏 《财贸研究》2011,22(4):128-139
以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4—2006年间的2940个公司年度为样本,以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FASB发布的第2号公告中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基础,对财务报告透明度进行度量,分析政府最终控制、控股股东行为对财务报告透明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掏空行为显著降低了财务报告透明度;国家最终控制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更不透明,并且政府干预动机越强,财务报告透明度越低;财务报告透明度与最终控股股东的所有权比例呈U型变化,与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呈同向变化。  相似文献   

7.
隧道挖掘是指企业的控股股东从企业转移资产和利润到自己手中的各种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是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常常通过资金占用、关联交易、关联担保、高派现及股价操纵等途径实施隧道挖掘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利益、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对市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我国目前的形势来看,建立股权制衡机制,充分发挥外部治理机制作用,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法制建设是制约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股权双轨制导致一个上市公司有两个主要股东,一是控制非流通股的“控股股东”;另一是拥有较大比例流通股份的“控市股东”。由于手中股份不能流通,控股股东不太关心股价;而控市情。在股权双轨制下,控股股东与控市股东只在配股或增发这个时点上,形成利益结合点,两类股东都希望股价高涨,以圈钱多多。控股股东与控市股东还有可能在一个时点上合谋,进行违规的幕后交易行为。控股股东以上市公司抵押从银行套钱,将资金注入二级市场。然后,控股股东编故事,控市股东制造各种包装题材或概念,两者共同炒股价,再用市场炒作的“赢利”补贴公司或个人。不仅如此。控股股东与控市股东的组合千变万化。其行为动机与结果因前提不同而各有不同,因此在股权双轨制下,建立中国上市公司行为的分析框架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2006-2008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终极所有权结构与现金持有的相关性,并控制了董事会和财务特征等因素。我们发现: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度"与现金持有水平显著正相关,终极现金流权与现金持有水平显著负相关;股权制衡度、董事会规模、财务杠杆与现金持有显著负相关;现金流量、股利支付与现金持有水平显著正相关;没有证据显示终极控股股东性质、独立董事、公司规模、成长性对现金持有水平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围绕控股股东进行股权质押的比例、公司治理以及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水平展开研究,选取2017年北京、上海两个城市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相关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及上市公司年报。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比例与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水平成正比关系,上市公司董事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现象与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比例成正比。  相似文献   

11.
黄思燕  韩忠华 《中国市场》2024,(11):171-174
文章基于2010—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风险的影响,进一步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风险具有弱化效应,且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质押程度和质押规模均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风险的抑制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上市公司2000年年报纷纷披露,由不同的角度,人们尽可以得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论。这里,我们对上市公司同其控股股东之间的"三分开"状况和在分析上市公司年报中现金流量表的作用谈一点看法。中国证监会在其1999年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1999年修订稿)》中明确要求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资产、财务上必须"三分开",就是说上市公司相对于其控股股东必须做到人员独立、资产完整、财务独立。应当说,在监管层的高度重视下。在舆论关于加强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一致呼声之中,上市公司同其控股股东之间"三不分开"的状况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但是,仍有某些现象值得关注。例如,"三不分开"的变相表现之一是某些上市公司同其控股股东之间的资产置换。此种情况尤其表现在上市公司出现较严重亏损时,其控股股东用优良资产来置换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能够维持上市公司一个适度的盈利水平,使之能在股市上继续融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7—2017年我国沪深两市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半年度数据为研究对象,从金融投资和实业投资的视角,考察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与上市公司的金融投资水平呈U形关系,与上市公司的实业投资水平呈倒U形关系。这说明不同质押比例下控股股东出于不同的动机做出的改变和调整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对金融投资和实业投资产生非线性影响。以上结论在尽可能控制内生性问题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产权性质、控制权转移风险以及金融资产与经营资产收益率差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揭示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在公司投资策略方面的经济后果,低质押比例的控股股东更有可能支持上市公司,而高质押比例的控股股东更可能损害上市公司提供了增量证据。  相似文献   

14.
民营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在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之后,采用各种资本运作的方法掠夺和掏空上市公司的案例可谓屡见不鲜。民营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通过上市公司不公平关联交易、违规担保等手段侵害外部投资者利益的第二类代理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并且上述的控股方式为控股股东这种行为提供了便利。本文分析说明了民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可能对企业价值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财经界》2001,(5)
上市公司2000年年报纷纷披露,由不同的角度,人们尽可以得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论。这里,我们对上市公司同其控股股东之间的"三分开"状况和在分析上市公司年报中现金流量表的作用谈一点看法。中国证监会在其1999年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1999年修订稿)》中明确要求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资产、财务上必须"三分开",就是说上市公司相对于其控股股东必须做到人员独立、资产完整、财务独立。应当说,在监管层的高度重视下。在舆论关于加强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一致呼声之中,上市公司同其控股股东之间"三不分开"的状况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但是,仍有某些现象值得关注。例如,"三不分开"的变相表现之一是某些上市公司同其控股股东之间的资产置换。此种情况尤其表现在上市公司出现较严重亏损时,其控股股东用优良资产来置换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能够维持上市公司一个适度的盈利水平,使之能在股市上继续融资。  相似文献   

16.
作为转轨经济中公司治理的核心,大股东制衡机制对盈余管理和盈利质量存在重要影响.本文选择每股收益和主营业务利润率作为两类不同盈余指标的代表,以来自中国股市的经验证据研究发现:(1)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比例)越高,上市公司每股收益越高,而主营业务利润率越低;(2)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对第一大股东(或前两大股东)的制衡度(或联合制衡度)越高,上市公司每股收益越低,而主营业务利润率越高.这表明,不同的大股东对不同类型的盈余指标存在选择偏好:控股股东可能偏好市场和投资者反应程度较为显著,盈余管理空间较大且相对易于操纵的盈余指标;而与之相反,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大股东制衡度(或联合制衡度)越高,越有可能抵制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或利润操纵行为.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上市公司多采用股权集中治理结构,公司控股股东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获得控制权,产生了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本文以上证A股2011-2012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控股股东控制权、两权分离度对财务业绩的影响,同时考察企业股权性质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控制权与财务业绩显著正相关,国有企业性质会显著抑制这种正相关关系;而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与财务业绩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13-2015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季度数据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是否会影响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实证结果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呈U型关系.当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低于临界值时,由于资金占用等原因,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降低;当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高于临界值时,控股股东为了规避控制权转移风险,要求上市公司持有更多现金.这说明不同质押比例水平下控股股东出于不同目的对上市公司采取不同的财务政策,从而对现金持有水平产生非线性影响.上述结论在尽可能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在进一步的分析中,本文还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呈U型的关系只在非国有企业中存在,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的降低是股权质押的控股股东“掏空”所致的,增加的现金持有是来自公司资本性支出的降低和现金分红的减少,持有更多的现金能显著降低股价触及平仓线的可能性,股权质押的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的干预损害了公司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以股抵债”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长英 《市场周刊》2004,(12):68-69
目前,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大股东或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直接侵害了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导致一些上市公司陷入经营困境。研究通过对”以股抵债”这种以纠正控股股东的侵占过错行为为前提的债务重组方式必然性、优缺点、定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以股抵债”是目前解决在我国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产生的控股股东长期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问题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评估增值率和评估方法的选择作为掏空或支持行为的观测变量,实证检验了2001-2010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控股股东与地方政府的掏空或支持行为,并考察了不同盈亏状况下所存在的行为差异。研究发现,关联并购交易和同属并购交易中存在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行为;盈利企业的控股股东将通过操纵资产的评估增值率来实现其对上市公司的掏空,并试图通过选择评估方法来掩盖其行为,而亏损公司所属地方政府则可能通过干预同属公司问并购交易的资产评估实现对上市公司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