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探明复配型土体有机重构技术对土体改良作用的机理,本文选择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作为典型实例,设置不同砒砂岩与沙的复配比例(1:1、1:2、1:5)田间试验小区与沙地进行对照,于2010-2015年连续监测不同处理土体的质地、有机质、水稳定性团聚体、矿质氮以及玉米产量变化。结果表明:砒砂岩的加入能将沙地土体中的粉粒和粘粒含量分别从3.21%和2.73%提升到20%和5%以上,满足作物生长的颗粒需求,因此适宜于作为一种沙地土体有机重构的材料;在6年的耕作管理中,0-30 cm表层的粉粒和粘粒缓慢向下层迁移,增加30 cm以下沙地土体的粉粒和粘粒含量,复配土土体0-30 cm内有机质含量从0.5%以下提升到3.7%以上,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则从18%-28%提升到20%以上,0-120 cm深度土体内矿质氮储量提升4.5倍以上,玉米产量随种植季数稳步提升至11000 kg·hm~(-2);其中,1:2复配比例上经6季种植后玉米产量达到14234.4 kg·hm~(-2),最适宜玉米生长。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系统分析了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的机理,也为其它复配型土体有机重构技术的机制探讨和技术路线制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土壤矿物尤其是次生矿物,对土体的诸多理化性质起决定性作用。为解析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中机械组成与矿物组成的定量关系,本文运用X衍射射线法和密度计法,对11种不同颜色的砒砂岩和风沙土矿物组成和机械组成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方解石、伊利石、蒙脱石组成。不同类型的砒砂岩矿物组成差别较大,其中次生矿物含量最高可达59%,最低仅有5.4%,平均含量27.1%。不同类型的砒砂岩机械组成差异较大,粘粒含量最高可达30.28%,最低仅有4.28%,平均含量为16.1%。砒砂岩次生矿物含量决定了粘粒含量,并且二者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拟合公式为y=0.481 3x+4.887 1,相关系数为0.742 3,相关性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毛乌素沙地的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下游泥沙和北方沙尘暴风沙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本文以水土保持为目标,以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小区试验、模拟土柱试验和风洞试验方法,设置砒砂岩与沙的质量比例分别为1∶5(S_1)、1∶2(S_2)、1∶1(S_3)的处理,以S_s(全沙)、S_(ss)(全砒砂岩)为对照,研究复配土的保水、保肥、保土能力。结果表明:复配土中随着砒砂岩的增加,土壤粘粒、粉粒含量逐渐增加,沙粒含量逐渐减少;S_3处理的复配土,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最高,呈现出随着含沙量的增加,土壤大团聚体减少的趋势;不同处理的土壤含水量S_3S_2S_1,砒砂岩与沙复配比例为1∶1时,土壤蓄水条件较好;砒砂岩与沙复配比例为1∶1时土壤保肥效益最好,其中硝态氮含量分别比S_s(全沙)、S_(ss)(全砒砂岩)高24.64%、43.10%;S_1、S_2、S_3处理与S_s、S_(ss)相比,风蚀量均显著减少89%以上。其中在7 m·s-1的风洞模拟风速下,S_1处理的复配土风蚀量最小。砒砂岩与沙复配可以提高保水、保肥及保土效益,复配比例为1∶1时,水土保持效益最佳。试验结果在土地复垦和土壤改良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以往研究中,由于测试技术缺失,对砒砂岩与沙中矿物的粒度考虑不足,对砒砂岩与风积沙中不同矿物粒度的复配缺少研究。本文结合扫描电镜,采用多尺度微观结构分析技术,以砒砂岩、内蒙古亚玛雷克沙漠沙、神木沙为样品,将砒砂岩与两种沙分别按质量比为1∶0、1∶1、1∶2、1∶5和0∶1复配,测定并对比了砒砂岩和沙的全样粒度及砒砂岩与两种沙中不同矿物的粒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砒砂岩和沙中主要的矿物有石英、硅酸盐矿物和碳酸盐矿物,按面积百分比计算,砒砂岩中石英占68.83%,硅酸盐矿物占16.28%,碳酸盐矿物占14.89%,内蒙沙中石英占49.36%,硅酸盐矿物占48.42%,碳酸盐矿物占2.21%,神木沙中石英占38.74%,硅酸盐矿物占59.5%,碳酸盐矿物占1.76%。不同比例砒砂岩与两种风积沙复配土中,砒砂岩中碳酸盐矿物粒度对复配土的影响较大;内蒙沙与砒砂岩复配土中,随着砒砂岩中矿物粒径的缺失,0.1mm部分风积沙中石英、硅酸盐矿物对粒径变化起主要作用;神木沙与砒砂岩复配土中,曲线在0.03、0.05、0.1mm都出现了转折点,0.05mm部分,砒砂岩中碳酸盐矿物对粒径的变化影响较大。综上,多尺度微观结构分析技术可以快速得到砒砂岩与沙中不同矿物形态与粒度分布特征,从矿物复配角度对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土壤有机碳为生物转化过程提供物质能源,在土壤质量评价及养分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择砒砂岩与沙复配比为0∶1(CK)、1∶5(C1)、1∶2(C2)和1∶1(C3)四个处理的土壤进行室内培养试验,利用碱液吸收法分析土壤有机碳的矿化过程。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C1、C2和C3处理的增幅分别为205.24%、182.27%和365.14%(P0.05)。有机碳矿化速率可分为1~8d的快速上升与下降阶段、8~30d的不稳定下降阶段和30~60d的平稳下降阶段。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培养时间符合动力学方程[Ct=C0(1-e-kt)]的指数变化趋势(P0.01)。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有机碳的累积释放强度逐渐减弱。与CK处理相比,C1、C2和C3处理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和潜在可矿化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106.97%~225.93%和112.22%~254.08%。累积矿化率和C0/SOC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C1CKC3C2,其中C2处理的降幅最大。可见,砒砂岩与沙复配比为1∶2时,土壤有机碳的单位损失率最低,较其他处理可间接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为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关键技术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毛乌素沙地广泛分布着风积沙和砒砂岩,风积沙松散无聚力,砒砂岩易风化侵蚀,这给当地道路交通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问题。本文为了解决此问题,减少砒砂岩与沙对环境的危害,有效利用当地资源,选用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作为路基材料。将砒砂岩与沙按质量比1∶5、1∶2、1∶1、2∶1、3∶1、4∶1、5∶1这7种比例充分混合,运用Mastersizer 2000和重型击实仪,测得不同比例复配土的颗粒级配与最大干密度,分析压实特性,确定最佳质量比。试验结果表明:当砒砂岩与沙的质量比为2∶1,不均匀系数Cu约为23.03,曲率系数Cc为1.27~1.5,属级配良好土,当含水率在7%~9%时,最大干密度为2.04~2.05g·cm~(-3),压实特性最好,适合用作路基填料。  相似文献   

7.
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已经在毛乌素沙地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为给该技术的固沙作用提供数据支撑,研究从粒度组成角度对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固沙机理进行了初探。通过设定7种比例砒砂岩与沙(1∶0、5∶1、2∶1、1∶1、1∶2、1∶5、0∶1)复配土,对二者和复配土的粒度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风沙土粒度组成主要集中在0.05~1mm之间,以粗颗粒占优的粒度组成决定了其抵抗风蚀的能力较弱。而砒砂岩粒度组成主要集中在0.01~0.05mm,其较细的粒度组成具有抵抗风蚀的潜力。砒砂岩与沙复配后其粒度组成向较细的方向转变,复配土抵御风蚀起主导作用的惯性力或内聚力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8.
针对秦岭北麓地区不适宜农业种植的条件,科学合理的布置替代性成土材料试验,可为土地工程和土体有机重构提供理论依据。选取蛭石(TI)、珍珠岩(T2)、页岩(T3)、陶砾(T4)、沙(T5)、砒砂岩(T6)等六种不同替代性成土材料,分别与土以0.5L·m-2和1L·m-2的比例混合,填充至2m×3m的试验田内,以油菜为显示植物,研究油菜的生长特征、农艺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不同土体构造的各处理下,油菜各生长阶段平均株高大小依次为T6>T2> T1>T5>T4>T3,其中T6的砒砂岩与粘土复配最适宜植株生长;油菜收获后,分析不同土体构造下其油菜产量、根系重量等指标,T4陶砾与粘土复配后根重和产量最大,表现最佳。综合作物生理特性、农艺性状两大方面分析得出,砒砂岩与粘土和陶砾与粘土组合最适宜作为替代性成土材料用于土体有机重构。  相似文献   

9.
为探析砒砂岩对于毛乌素风沙土固碳能力的影响规律及机制,通过不同比例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实验小区和技术应用示范区采样检测进行对比。小区试验结果表明:2010~2015年,适量砒砂岩的加入将风沙土质地由砂土改良至壤土—壤砂土,土壤团聚能力显著增强,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从0.30g·kg^(-1)提升至2.16~3.03g·kg^(-1),土壤的固碳能力显著提升。技术应用示范区采样结果则表明: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将0~100cm深度内土壤的总碳密度由22.09t·hm^(-2)提升至24.07t·hm^(-2),有机碳密度16.64t·hm^(-2)提升至18.44t·hm^(-2),体现出砒砂岩对风沙土固碳能力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砒砂岩和沙复配成土特性及对农业作物的影响,本文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开展田间试验,采用不同的砒砂岩和沙混合比例,引入灌溉量、种植作物类型、农艺处理等变量参数,共设置10个试验小区。经过两季的作物种植,从复配土土壤质地、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含量、有机质、作物生长水平及产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合砒砂岩改良沙地,促使土壤宜耕层厚度增长,且土壤结构改良,肥力逐渐增加;作物对不同比例的复配土壤具有不同的敏感性,玉米、大豆在砒砂岩和沙1∶2混合比例下最适宜生长,小麦、马铃薯在砒砂岩和沙1∶5混合比例下最适宜生长。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不同比例砒砂岩与沙复配土中重金属的渗透迁移规律,本文以砒砂岩与沙0∶1、1∶0、1∶1、1∶2、1∶3、1∶4、1∶5以及纯黄土为例,进行了Mn^(2+)、Ni ^(2+)、Cd^(2+)、Cr^(6+)和Cu^(2+)重金属溶液在1cm渗透压水头下的渗透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砒砂岩对于该5种重金属的渗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砒砂岩含量与抑制程度整体上呈正相关,但重金属不同抑制程度也不相同。纯沙子对于重金属Mn^(2+)、Ni ^(2+)、Cd^(2+)吸附性较差,对Cr^(6+)、Cu^(2+)有一定程度的吸附。实验期内(600h)重金属均未穿透黄土,显示黄土对于重金属有较强的吸附性。  相似文献   

12.
陕北毛乌素沙漠南缘地区广泛分布着"两害"——砒砂岩和沙,严重影响着当地作物的生长。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本研究将砒砂岩(P)和沙(S)按照不同的质量比进行复配(m(P)∶m(S)=1∶1,1∶2,1∶5),通过测定复配土的粘聚力、内摩擦角、风蚀量等一系列基本理化指标,研究复配土的抗风蚀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砒砂岩含量的增加,复配土的粘聚力逐渐增加,抗剪强度增大,内摩擦角逐渐减小,风蚀量逐渐减小,抗风蚀能力逐渐增强。其中,1∶1复配土的粘聚力最大,内摩擦角最小,风蚀量最小;1∶5复配土的粘聚力最小,内摩擦角最大。砒砂岩的加入,可以显著降低风沙土的风蚀量,增强该地区风沙土的抗风力侵蚀能力。另外,粘聚力与容重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粘粒含量与内摩擦角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风蚀量和砒砂岩含量占比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风蚀量和内摩擦角、容重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与粘聚力、分形维数、粘粒、粉粒含量有很强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生物炭和秸秆施用对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物理性状和团粒结构的影响,进而为复配土壤的结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盆栽试验,选取砒砂岩与沙(1∶2)复配土壤作为研究材料,设置4个处理(CK:复配土;T1:复配土添加5%的生物炭;T2:复配土添加5%的秸秆;T3:复配土添加2.5%生物炭+2.5%秸秆),3个重复进行试验,对复配土壤的容重、田间持水量和团粒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处理和空白对照CK相比,均显著降低了复配土壤容重,提高了复配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其中T3对复配土壤容重和田间持水量的影响程度明显强于T1和T2;(2)各处理表层土壤R_(0.25)含量均优于空白对照CK,其中T3对复配土壤DR_(0.25)和WR_(0.25)含量影响显著,T1和T2仅对复配土壤WR_(0.25)含量影响显著;(3)干筛和湿筛下,各处理复配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GMD)的大小顺序为:T3T2T1,T3处理对两者的影响程度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生物炭和秸秆还田混合施用更加有利于促进复配土壤结构的改善和团粒结构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将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到砒砂岩与沙体积比为1∶2的复配土中,试验设置4个处理,对照(不添加有机物料,CK)、单施秸秆(秸秆5%,T1)、单施生物炭(生物炭5%,T2)、配施生物炭和秸秆(生物炭5%+秸秆5%,T3),分别培养30 d后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各处理的土壤需水量、团聚体粒径分布、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效率、平均重量直径、平均几何直径和分形维数等。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周期,四种处理的平均需水量以对照最高,且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的团聚体百分含量(0.25 mm)以CK最低,T3最高,趋势呈现为CK T1T2T3,添加有机物料后的复配土稳定性指标均比对照高,且混施物料对团聚体稳定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单一物料。在干筛法和湿筛法处理下,不同团聚体分形维数的范围为2.79~2.89,表现趋势为T3 T2 T1 CK;湿筛法,复配土分形维数(y)与WR_(0.25)(x)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方程关系,即为y=-0.002 8x-2.989 2,且R~2=0.93。研究综合分析,通过增加有机物料的施入可有效增加复配土稳定性,并且可改善结构,而且有机物料的混施后的改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粘粒是沙地中所缺乏的核心物质,研究其在风沙土中的迁移规律对评价改良后土体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砒砂岩中的粘粒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土柱实验,模拟不同粘粒浓度、不同流速以及不同离子强度下砒砂岩粘粒在风沙土(300~350μm)中的吸附和解吸规律。研究结果发现:粘粒浓度、水流速以及溶液离子强度变化均会影响砒砂岩粘粒在风沙土中的迁移和解吸。随着浓度和离子强度的增加,砒砂岩粘粒在风沙土中的滞留量明显增加。相反,随着水流速的增加,粘粒在风沙土中的浓度逐渐减少。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砒砂岩改良风沙土后,其粘粒在风沙土中的存在相对稳定。在沙地整治过程中,需注意粘粒添加量和降低灌溉强度,从而提高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颗粒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将HYDRUS-1D模型用于模拟土体有机重构中土壤容重对水分入渗的影响。试验和模拟结果表明,HYDRUS-1D软件构建出的一维水分运动数值模型能形象地表明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土壤质地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显著,相同入渗条件下,沙土湿润体土壤水分分布距离较黄绵土距离远,湿润体体积大,土壤中高含水量区(高于田间持水量)范围大,湿润体内的土壤水量也多。在相同入渗时间内,与表层覆黄绵土10cm和20cm相比,表层覆土厚度30cm和40cm下土壤水分入渗距离最小,且表层覆土厚度30cm和40cm下土壤水分入渗距离差异不大;表层覆土容重从1.2g·cm~(-3)到1.6g·cm~(-3),土壤水分入渗深度依次降低。表层覆土容重1.5g·cm~(-3)和1.6g·cm~(-3)下的土体水分分布差异不大。本文结果可为后期土体有机重构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粉煤灰改良沙土对旱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于2016年在陕西省富平县中试基地开展了采用粉煤灰和沙复配构造犁底层的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人造犁底层能显著提升沙地保水保肥能力,其中各处理间渗透系数K表现为S0(犁底层容重为1.8g cm~(-3)的沙土)S1(犁底层粉煤灰和沙为1∶4)S2(犁底层粉煤灰和沙为1∶3)S3(犁底层粉煤灰和沙为1∶2)S4(犁底层粉煤灰和沙为1∶1),土壤养分流失的大小趋势也是如此;粉煤灰与沙不同复配比例构造的犁底层影响水稻的产量,水稻产量在处理间表现为S3(犁底层粉煤灰和沙为1∶2)S4(犁底层粉煤灰和沙为1:1)S2(犁底层粉煤灰和沙为1∶3)S1(犁底层粉煤灰和沙为1∶4)S0(犁底层容重为1.8g cm~(-3)的沙土);犁底层中粉煤灰含量过高(粉煤灰与沙比例大于1∶2)会导致水稻籽粒中的As含量超标,并影响水稻产量,当粉煤灰和沙比例为1∶2时,水稻产量最大且属于"清洁水平"。本研究小区试验表明,韩城下峪口土地整治项目区需要进行土体有机重构,综合考虑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适宜参考试验小区S3(犁底层粉煤灰和沙为1∶2)的土体剖面构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小区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比例砒砂岩与沙复配对作物产量及成土理化性质的影响,寻找适宜作物生长的最佳混合比例。砒砂岩与沙混合比例共设3个处理:1:1(C1)、1:2(C2)和1:5(C3),每处理重复3次,种植作物为冬小麦。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以C3处理增产效果最佳,比C2处理增产4.4%,比C1处理增产8.7%。新复配土壤容重C3C2C1,水稳性团聚体C1C2C3,有机质C3C2C1。种植一季作物后各处理土壤容重均有所下降,水稳性团聚体均有所升高,有机质C1、C2处理有所提高,C3处理稍有下降,土壤养分含量除有效磷外,全氮、速效钾及有机质均处于极低水平,在随后的推广应用中应不断加大氮肥和钾肥的投入,增施有机肥,提高复配土壤的养分水平,从而达到新增耕地的可持续利用。该研究可为毛乌素沙地的开发利用、沙化土壤的治理以及当地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学生的反馈由于应付、思考不够深入或者思考有较大偏差的时候,怎样进行有效的易于接受的引导,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笔者拟从下面几个课例来谈谈习题教学的艺术,借此抛砖引玉。课例1:在讲解求函数y=x~(1/2)/(x+1)的最大值时,很多学生谈到本题的解法就是分子分母同时除以x~(1/2),分母使用均值不等式得到y最小值,于是得到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20.
团聚体的形成主要靠粘粒的内聚力及铁铝氧化物的胶结作用,本文考虑单一因素粘粒对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并定量化表达和探讨对有机质含量较小的砒砂岩和沙复配土中粘粒和水稳性团聚体的相关性,并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进行相关性验证,达到以土壤质地中粘粒的含量预测土壤团聚体的目的。本文将砒砂岩与风沙土分别按1∶1,1∶2,1∶5和0∶1质量比复配并在2010年建立小区,经过20102013年连续4年的试验连续取样观测,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湿筛法分别对其粒度组成及水稳性团聚体分析研究。根据混合后未种植以及20102013年5次实验数据表明(相关系数分别是0.742、0.794、0.887、0.714、0.755),不同年份的粘粒含量和团聚体具有正相关性,且相关性随年份变化相对稳定,时间变异不大。根据multi-agent(MAS)方法建立人工土壤团粒模型(Artificial Soil Aggregates Model,简称ASAM),以粘粒含量对团聚体含量的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研究结论:(1)针对有机质含量较少的砒沙岩与沙复配土,粘粒含量和团聚体含量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且相关性随年份变化相对稳定;(2)仿真结果表明,利用ASAM模型仿真,计算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趋势基本一致,首次将计算实验方法应用于复配土壤微结构变化过程研究,对不同复配土壤微结构变化定量描述提供了新的方法,并对土壤复杂性仿真提供了一条可行性途径,具有一定推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