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障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的基础上,探寻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路径,以期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快速、有序转移,城乡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玲 《商》2014,(34):97-97
民生与就业是息息相关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机械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处于过剩状态。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一定措施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高质量就业,城镇化则是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在实现城镇化过程申仍然存在着失衡等问题,这样就会阻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整体质量的提高。本文就城镇化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进行了讨论,重点探究了现实意义、制约因素两方面,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赵首鹏  廉文慧 《商》2014,(6):163-163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我经济市发展也因此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欣欣向荣,第二、第三产业因为大量廉价农村劳动力的涌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也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土地规模种植经营,在机械化种植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农民生活也因非农转移就业获得了改善,这说明要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必然要通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减少农村人口。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到了另一新的阶段,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转变使过去无限廉价劳动力供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经济生产成本增加,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持续高点不下,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受到劳动力供应的差异而发展不均衡,相对的却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面临严重问题,同时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有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相关资料的大量阅读,并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出现了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由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发达地区的大规模转移就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农民进城打工的1.19亿(这一数据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大体相当,普查数据是2006年在乡镇以外从业的农村劳动力有1.31亿人),在乡镇企业就业的1.48亿,扣除重复计算的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在2.1亿左右。农村劳动力经过长时间、大规模的转移,无限供给的特征开始改变,结构性短缺正在显现,引发了农村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快速转型。  相似文献   

5.
基于1978-201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从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理出发,建立模型分析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稳定关系,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着积极的影响。根据我国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一方面我国应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此同时提高转移人员的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使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应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以此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河南省农村人力总量大,职业技能低,适应不了市场的需求,促进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此,分析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职业教育需求现状及职业教育的供给存在的问题,并寻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运用修正后的斯亚斯坦德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收益模型,来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从而得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以及农村劳动力个人转移决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既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文章阐述了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收益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运用修正后的斯亚斯坦德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收益模型,来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从而得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以及农村劳动力个人转移决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品牌化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瓶颈”的有效途径,品牌化的核心是培育农村品牌劳动力。农村品牌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正确认识我国农村品牌劳动力转移的利与弊,有利于兴利抑弊,更好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吴婷婷 《商》2014,(3):190-190
改革开放以来,数千万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为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积累了难以估量的财富。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也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进入了新的阶段。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农民大国,农村劳动力所需转移的规模和面临的压力是很大的。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受全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政策、体制的制约,所以其所呈现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也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12.
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是一个迫切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加以解决的问题。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比较多,有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农民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文化程度等七个因素,并以江西省2000-2012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构架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影响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结果表明: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受到农民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城镇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五个因素的影响。江西省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降低城镇失业率,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相似文献   

13.
如何有序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把人口数量优势变为资源优势,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而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方法。文章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整亨,促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瞿余 《消费导刊》2014,(7):144-14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论述了乡村旅游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应与机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序转移,揭示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产生的市场失灵问题。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质量、分布及时段的规律,找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并提出了以政府指导为主要线索的治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失灵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罗玉民 《商》2014,(20):195+180-195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的脚步正在加快,随着城镇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截至2009年末,由农村转移至城镇的农民已达到3.9亿人,照此速度推算,未来十年内将有1.82亿新增农村人口将转移至城镇。农村劳动力的成功转移,对于增加农民家庭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城市和乡村都做到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不过针对现在的状况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没有受到过很多教育,学历都比较低,又受到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等,使得在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面前农村在转移劳动力方面失衡,在输出数量上不得及时满足城乡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本文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较高,边远地区较低;异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为防止农业发展因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受到严重的冲击,应进一步强化支持农业的政策力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强化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最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较高,边远地区较低;异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为防止农业发展因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受到严重的冲击,应进一步强化支持农业的政策力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强化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最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和外向型企业受到严重打击,致使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回流现象,在宏观调控、就业政策、公共就业服务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回流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认为,构建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的法律保障网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