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减贫的快与慢。按十三五扶贫攻坚规划,到2020年中国要消除贫困,这个消除贫困并非是2020年以后就不会再发生贫困了,而是国家要对所有低于贫困线的农户进行社会救助的兜底,避免困难农户落到贫困线以下。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现象,当前世界上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口仍然有10亿左右,按国际通用贫困线标准,中国还有大约5000万贫困人口。改革开放之初,按国际标准,中国一半以上人口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绝大多数人口摆脱贫困,中国已经从世界上人均收入最低的国家行  相似文献   

2.
曾敏 《特区经济》2009,(1):267-269
经济贫困是权利贫困的折射和表现,"交换权利"不足或恶化就会导致贫困的产生。本文运用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理论分析中国城市贫困群体的权利现状,可以发现:除以生产为基础的权利无法获取外,以贸易为基础的权利、自己劳动的权利、继承与转移的权利都在不同程度上恶化,这是城市贫困群体出现和扩大的根本原因。从权利理论的视角反贫困,政府的工作重点应当是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改善构成"交换权利"的四种权利。  相似文献   

3.
崇州市总人口64.92万人,农业人口55万人,乡村总劳动力34.58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502元,农村贫困人口15339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3%(不含在民政部门领取低保金的人数)。这类贫困群体与在民政部门享受低保的人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既非老弱也非病残,他们都是思维正常,身体健康的人。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无法摆脱现有的贫困?冷静、客观分析造成该类群体贫困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贫困与反贫困的理论探讨(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贫困,作为著名的“三P”问题之一,严重困扰着人类社会。各国人民一直在为摆脱贫困做不懈的努力,许多国际组织、国家政府也曾制定一些雄心勃勃的反贫困计划、学者们也不断提出种种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和实践对一些国家缓解贫困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并未使人类彻底摆脱贫困。据世界银行报告,世界上仍有1/5的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因此,对贫困与反贫困的理论探讨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贫困的基本问题如概念、标准、  相似文献   

5.
从经济角度看,弱势群体就是贫困群体。他们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在生产和生活上有困难。近年来有学测算,贫困群体的总规模约在1亿人左右,包括城市的三无人员和农村的五保户以及部分残疾人等。对于这些弱势群体,人们往往把他们看成是社会的负担、政府的包袱。如果改换视角,就会发现弱势群体除极少数完  相似文献   

6.
对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低素质的劳动力对吕梁现阶段贫困群体及经济发展形成的负面影响的分析却是凤毛鳞角,尚未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这恰恰是吕梁现阶段贫困群体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对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并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即使2000年解决了温饱问题,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仍将是困扰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顽症,扶贫攻坚难以产生长治久安的效应。因此,笔者认为要彻底摆脱贫困,计划生育与扶贫攻坚必须两头兼顾,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7.
荣建民 《发展》2000,(9):21-22
反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自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就一直在努力解决贫困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反贫困斗争从一个层次深人到另一个层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贫困问题依然存在,至今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本以甘肃省农经和贫困监测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制约甘肃贫困地区脱贫的根本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面向新世纪的扶贫战略及其对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吴忠 《开发研究》1991,(5):17-21
三、贫困的根源 3.1 对于贫困的产生及其持续存在的原因,解释的理由很多。从人口学角度找原因的,马尔萨斯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提出著各的“人口法则”即“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是无限地较为巨大,”并认为“贫穷,是这个法则绝对必然的结果。”认为英国的济贫法使得处于贫困的工人得以生存下来,还鼓励结婚,造成人口增加,这是“供养贫民以创造贫民”。只有通过“积极抑制”或“预防抑制”来减少人口,才能使人口  相似文献   

9.
曾敏 《黑河学刊》2007,(2):128-130
“结构性”贫困是我国城市贫困群体产生的初始原因,当城市贫困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并呈现长期化与固定化的趋势时,单纯地从结构性解释城市贫困的成因,治理贫困是不恰当的,应充分考虑城市贫困中“文化性”贫困因素的作用。“文化性”贫困对我国城市贫困群体本身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贫困是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亟需解决的问题,社会保险则在国家反贫与脱贫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采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CLHLS2011)大样本微观跟踪调查数据,构建Logit计量回归模型,将农村老人贫困分为经济贫困、健康贫困与精神贫困三个维度,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社会保险与农村老人贫困的关系。研究发现,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老人多个维度的贫困。文章进一步指出农村老人贫困存在“恶性循环”,经济贫困、健康贫困与精神贫困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正向影响,但社会保险对农村老人陷入“贫困恶性循环”起到了的调节效应,即社会保险弱化了不同贫困之间相互的正向作用。这些经验发现可以为政府改善农村老龄人群的贫困状况提供可靠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扶贫开发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问题是人类生存面临的首要问题。有史以来,人类就一直在与贫困作不屈不挠的抗争。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以及清代康乾盛世等繁荣昌盛时期,农业文明也曾经达到世界高峰,但是,社会制度决定了历代王朝不可能彻底消除贫困,人之富足、其乐融融的大同社会只能是一个千年梦想。根据记载,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911年,我国有记录的饥荒就有1828次,几乎每年一次。每次都是饿殍遍地,尸横荒野。从辛亥革命到解放前,饥饿和贫困有增无减。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彻底消除贫困,逐步共同富裕才…  相似文献   

12.
卢致珖 《老区建设》2006,(11):22-23
贫困是什么?贫困是一种状态,是贫困群体深层次的心灵与肉体的折磨。其本质是什么?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印度经济学教授阿玛蒂亚&;#183;森认为:“是能力不足而不是收入低下。”消除贫困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  相似文献   

13.
贫困,这个“古老的诅咒”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目前,全世界仍有12亿贫困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0%。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由于贫困,在低收入国家,五岁以下的儿童有50%营养不良;由于营养不良,低收入国家的儿童有20%活不到5岁。在此背景下,前不久在上海举办的全球扶贫大会成  相似文献   

14.
毋庸置疑,随着全球化的提速,人类正面临着新的巨大的挑战,如何战胜挑战,开辟未来?周海成《大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从崭新的视角提示出国界变化和国家发展的规律:民族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成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贫困、环境、战争、灾难、人口等一系列问题的障碍,大融合、大统一是时代发展的潮流,走向大同是人类的曙光。  相似文献   

15.
毋庸置疑,随着全球化的提速,人类正面临着新的巨大的挑战,如何战胜挑战,开辟未来?周海成《大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从崭新的视角提示出国界变化和国家发展的规律:民族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成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贫困、环境、战争、灾难、人口等一系列问题的障碍,大融合、大统一是时代发展的潮流,走向大同是人类的曙光。  相似文献   

16.
杨培培 《科学决策》2008,(10):188-189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人类与贫困斗争的历史。对待贫困问题,人们通常更多关注的是资源与财富的匮乏。由此推想,只要物质财富丰裕起来,贫困就会自然走出我们的视线。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贫困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本质上是人的问题。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指出所谓贫困,是指对人类基本能力和权利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人的能力的匮乏和不足是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能力贫困抓住了贫困背后真正的“主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激增,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近年来,学界对我国城市贫困群体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文章从城市贫困群体的现状,城市贫困群体产生的原因及消除贫困的措施等3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人离不开群体.人类的前身就是群体动物,离了群体就难以生存,人更是如此.社会越是进步,科技越是发展,人类社会的分工就越细化.人是社会众多成员中的一分子,人类要靠群体去生产劳动,去创造衣食住行,去为社会做贡献,从社会索取生活生产的必需品.在当今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也必须靠群体才能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19.
穷人陷入贫困的因素与抗争方式 目前,世界上还有12亿赤贫人口,他们每天生活在只有一美元以下的水平上。这些人的生活没有保障,衣、食、住、行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贫困只有轻重之分,但没有国界之分,亘古通今,在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会有穷人,在任何经济发展阶段也都会产生穷人。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镇化是影响世界的重要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35年来,高速城镇化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使5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实现了年均10%的经济增长,由低收入国家跨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并正在快速地迈向高收入国家,其中,沿海地区绝大多数省市已经进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行列.同时,我国城镇化避免了大范围失业、贫困和出现贫民窟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