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在2005年先后分两批启动了上市公司(共46家)股权分置改革(以下简称为股改)的试点工作之后,展开了全面股改工作。股权分置实质上是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在利益上的分置。股权分置改革的过程则是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过程,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在本质上是一种对价支付方案。因而.对价是股改的核心问题,也是本讨论的对象。这里所说的对价,是指非流通股股东为了使流通股股东同意其持有的非流通股可以上市流通而向流通股股东所支付的代价。会计上为此争议最多的是对价的确认以及相关会计处理问题,笔试图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股权分置是指国有企业在实施公司化改革的过程中,受中国社会特殊经济制度的影响,对上市公司的股份人为地分割成流通股(社会公众股)和非流通股(国有股和法人股)两部分,从而产生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和同股不同利的一种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为了打破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获得流通权,非流通股股东需要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合理的补偿,从而产生了对价。股权分置改革中涉及到了三个不同的会计主体:非流通股股东、流通股股东、上市公司。对价支付过程中并未直接涉及上市公司,对价解决的是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以非流通股股…  相似文献   

3.
荀厚平  周丽容 《水利经济》2006,24(5):31-31,60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仅仅规定了股权分置改革中的非流通股股东会计处理,而没有对流通股股东的会计处理作出规定。因而,探讨股权分置改革中流通股股东获得对价的性质,提出了股权分置改革中流通股股东会计处理的原则,建议设置“股权分置流通溢价”和“认股权证投资”两个科目,用以流通股股东在取得对价时进行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4.
股权分置改革非流通股股东会计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分置是指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特殊的历史原因,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股份按能否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被区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从而造成两类股票“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的格局。当前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非流通股股东主要通过现金、送股、缩股等方式支付对价,获得流通权。目前,对于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会计处理尚无定论,非流通股股东可以将其费用化、资本化,也可以将其作为权益的减少。一、将对价作为违约补偿而费用化在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时,非流通股股东明确其持有的股份“暂不流通”,这是其他投资者做出购买决策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代理问题是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管理者(代理人)为股东(委托人)利益最大化服务。国外研究证明,股利政策能够从有效监督和风险调整角度不同程度地解决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我国在股改前,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成为非流通股股东掠夺流通股股东利益的工具。股权分置改革的使命是把上市公司建成所有股东的利益共同体,使各类股东在制度层面上都处在平等的地位。股利政策的规范化成为顺利成章的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特殊的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6.
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股票市场自创立以来的重大事件之一。股权分置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对价方案的设计,而对价方案能否获得通过和实施,取决于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博弈。当前,上市公司对价方案的设计更多的是基于传统的金融学概念,包括理性个体、信息完全、市场有效等理论假设。但是,流通股股东由于受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不完全,以及心理偏差的限制,不可能立即对全部公开信息做出反应,从而有可能导致合理的对价方案没有获得通过,而不合理的对价有可能获得通过。正是这种现象的存在,传统的金融学理论无法对此解释。本…  相似文献   

7.
对价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核心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确定对价是一项全新的事务,既缺乏理论指导,又牵扯到十分复杂的利益关系,要顺利推进,会遇到许多问题与困难。因此,统一认识,总结经验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支付对价合情合理股权分置溢价是对价的理论基础。股权分置溢价即公司发行上市时由于人为控制流通股数量而导致的发行价格和再融资价格高出全流通条件下均衡价格的部分,以及上市后包含在流通价格中的流通权溢价。由于股权分置,公司股票的发行价格和流通价格中都有一部分溢价是制度缺陷造成的,支付对价就是共担改革的代价。第一…  相似文献   

8.
苟厚平  曹斐 《水利经济》2006,24(4):35-37
依据财政部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2005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解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的相关会计处理方法,探讨股权分置改革中股改费用的会计处理,分析股改方案的风险及相关的会计影响。  相似文献   

9.
面对日益紧迫的“股权分置”问题的话题,各位方家献计献策,提出了诸如“净资产配售”、“给流通股以补偿”、“流通股拆细”等一系列方案。笔者以为,“按净资产贡献比率缩股法”是现有全流通方案中的最现实方案,它有利于“流通股股权再造”。一、“净资产贡献率缩股法”缩股方法简介以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的原始出资比例即净资产贡献率进行先缩股后流通,缩股。公式如下:设:Q0*:按净资产贡献率法缩股后的原非流通股持有的股数Q1:缩股前流通股股数;Q0*+Q1:缩股后的全部股本数,即全流通股本数;P0Q0:非流通股全部出资额,其中P0:非流通股…  相似文献   

10.
截止到2007年10月,已经有1,370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股改并且实施了对价方案,已经完成股改程序的上市公司中有1,362家公司的对价方案获得通过,有8家公司的对价方案遭到否决。从已经结束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来看,每家公司都继续保持了大股东的控股地位。至此,作为分界岭,以后被专家称为后股权分置时代。它应该是由股权分置时代向全流通时代过渡,其基本任务就是解决一股独大问题,完善股市管理制度,全面提高上市公司法人治理水平,提高公司业绩。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股权分置改革并没有彻底解决上市公司治理的根本问题,完成这个基本任务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  相似文献   

11.
“股权分置”是长期我国资本市场最严重的制度性缺陷,在诸多方面制约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2005年9月4日证监会正式公布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它的发布将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相关的程序规范,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史上将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和转折点。一、股权分置改革的内涵和意义“股权分置”是指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股份按能否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被区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这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特殊问题。截止2004年底,上市公司总股本为7149亿股,其中非流通股份为4…  相似文献   

12.
股权分置问题是指由于某些历史原因,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存在着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两类股份,非流通股的控制权、所有权不能自由转让,导致同股不同权现象的存在。激励和约束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是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股权分置问题的存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激励制度缺陷。  相似文献   

13.
股权分置现象是我国资本市场所独有的现象.2005年4月底我国正式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使得非流通股取得流通权.在股权分置改革中,权证的运用成为一大亮点.本文就权证的运用对股市和投资者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改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股权分置现象是我国资本市场所独有的现象.2005年4月底我国正式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使得非流通股取得流通权。在股权分置改革中,权证的运用成为一大亮点.本文就权证的运用对股市和投资者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改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证券市场上,控股股东籍由各种手段掏空上市公司,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现象十分严重。以格林柯尔系为例,控股股东曾采取多种手段侵害投资者利益,如关联交易、收取品牌使用费、签订虚假供货合同诈骗资金、拖欠收购资金、挪用上市公司财产、利用会计手段制造虚假业绩等等。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逐步得到改善,从制度层面上铲除了损害流通股股东的制度基础,使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控股股东在利益取向上趋于一致。在全流通时代,大股东的利益将与二级市场投资人的利益紧密相连,因此规范、约束控股股东的行为越发重要。  相似文献   

16.
股权分置改革是近两年来我国股票市场最为令人瞩目的改革,目前已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大股东和中小股民间的利益格局有着长远的影响,作为这次利益再分配的重要指标,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对价深刻地反映了大股东和中小股民博弈的均衡,因此,对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对价进行深入的分析,就能够较好地分析上市公司大股东和中小股民的利益着力点,也就能更好地分析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对于自己在上市公司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7.
后股权分置时代的改革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康 《中国改革》2006,(10):41-42
股权分置改革仍沿着“渐进式”的“路径依赖”途径进行着,未从根本上跳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之间博弈的思维。中国证券市场的完善,还必须依赖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体系构建的总体进程。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分置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一部分股份暂不上市流通。截至2004年底上市公司总股本7149亿股,其中非流通股份4543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4%,国有股份在非流通股份中占74%。股权分置变成了一个市场难题。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5月9日中国股市股权分置改革4家试点公司“三一重工”、“紫江企业”、“清华同方”和“金牛能源”正式“出炉”。这意味着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股权分置———这一困扰市场长期发展的重大制度问题,解决股权分…  相似文献   

19.
基于BMG理论剖析关联交易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2009年11月第二届中国会计与财务国际论坛就公司治理行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复旦大学李若山教授指出:在股权没有分置的情况下,大股东、控股股东的股票是不能流通的,大股东为了取得利益,其唯一手段是掏空或占用,但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股票全流通后,大股东和制衡股东更多的是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会计》2006,(1):23-24
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3号),根据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等相关文件,现就股权分置改革中非流通股股东(以下简称企业)有关会计处理规定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