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丁琼琼 《金卡工程》2009,13(2):42-42
隐私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隐私权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公民个人的独立自由、人格尊严受到重视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独立的人格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交通、通信传播手段的日益现代化,人口居住日趋城市化,人们普遍感到独立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隐私权受到侵犯的现象越来越多。本文试图从隐私权的内涵、特征以及隐私权保护的立法例、我国在此方面的不足等入手,进一步提出完善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
赵文一 《金卡工程》2010,14(4):26-27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公民的个人资料以及与个人有关的其他信息逐渐地延伸到网络空间中,网络隐私权作为一种新型的公民权利,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侵犯公民隐私权的现象日益增多,在信息时代怎样更好地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是时代赋予当代刑法新的任务和课题。本文从网络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犯罪相关问题以及我国刑法对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的角度,立足我国现行刑事立法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相对滞后这一现状,展开论述,并结合修正案(七)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趋势,提出了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由于时代发展,互联网技术呈现出卓越成就,形成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然而隐私权这种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一项民事权利的保护问题也成为焦点问题,凸显出其保护价值和意义,网络安全也正使人类隐私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隐患。本文主要从网络隐私权基本理论、立法现状以及个人之见闻剖析一下网络隐私权的主要问题所在以及其民法上保护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路双英 《金卡工程》2009,13(3):90-9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突破了2.2亿,人们的生活场所已经从现实扩大到网络中。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海量性和虚拟性在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个人隐私的保护带来了挑战,网上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事件日益增多。因此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如何通过立法来保护网络个人隐私权,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之一了。本文探讨了个人网络隐私权的具体含义和内容,以及个人网络隐私权的主要侵权形式,比较了美国、欧盟的个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实践,并对我国个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个人隐私权法律保护中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构建保护隐私权的较为完善的民事、刑事法律制度,解决好公众的知情权与隐私权保护间的关系,制定网络媒体中隐私权保护的对策以及关注特殊服务领域中的个人隐私权保护,是解决好个人隐私权法律保护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刘娜 《金卡工程》2010,14(1):137-138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个人隐私的经济价值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导致现代社会对包括个人隐私在内的信息的需求与个人需要保护隐私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对现行消费者隐私权益的法律保护带来严重冲击。文章在对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权概念及我国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措施,以期能对我国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金融消费趋向多元,金融消费日益渗透到日常生活领域。由于个人、银行、不法分子等因素影响,导致个人信息等隐私泄露问题频频发生。本文就建立金融用户隐私权保护法律体系,引导银行业加强自律,优化信息保护管理流程,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协调机制,完善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郭志领 《金卡工程》2010,14(2):171-171
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丰富以及科技的发展,隐私权的保护已是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此问题有着广泛的争议,人们对自己的隐私权也越来越重视。本文通过对中美隐私权法律制度的比较,阐明了两国这方面的差异以及原因分析、价值差异等相关内容,并对中国的隐私权问题谈了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9.
李轶  严震 《西南金融》2004,(2):42-42
随着个人存款帐户实名制和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办法的出台以及金融电子化的迅速发展,金融服务消费隐私权的保护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电脑、手机等网络信息技术产品得到普及。人们对网络的依存度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网络隐私权随之诞生。由于人们对个人信息或隐私缺乏有效的保护,同时也由于公众对一些隐私的求知欲,导致了个人不应公开的信息在网络上的普遍出现,严重侵犯了信息主体的隐私权。本文通过对“个人网络隐私权”的探究,从而提出保护个人网络隐私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张磊  王亮 《南方金融》2012,(7):80-83
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为网络银行业务拓宽了发展空间,与此同时,网络银行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网络银行消费者隐私权的侵权行为集中表现为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的选择权、安全权和赔偿请求权。在国外,保护网络银行消费者的隐私权主要存在以美国为代表的以行业自律为主导的模式和以欧盟为代表的以法律规制为主导的模式。我国应当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以法律规制为主、行业自律为辅、同时加强国际合作的保障模式,尤以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为根本。  相似文献   

12.
傅巧蕾 《金卡工程》2009,13(5):133-134
刚刚宣判的"网络暴力第一案"暴露出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立法不足、执法不力、观念淡薄的现状,隐私权保护缺失根源于宪法层面,从隐私权的性质及发展历史来看隐私权入宪是现实可行的,针对网络隐私权的特性又应当进行特殊的几种保护。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自我隐私保护的观念也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隐私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我国现行法律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缺乏力度,对隐私权的保护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只是间接保护,而不是直接保护,往往让受害人处于尴尬的境地,故用法律手段直接保护公民隐私权就成为理论界和实践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我国隐私权保护的完善为立足点,以民法学角度讨论为重点来剖析隐私权的民法保护,并提出了一些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冯博  孙洁 《海南金融》2013,(1):65-66,85
近年来,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被侵害的事件层出不穷,不论是普通消费者还是学者专家都越来越关注金融隐私权的保护问题。金融隐私权是隐私权在金融领域的体现和延伸,加强金融隐私权的保护是规范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金融法律改革的主要方面。我国应充分借鉴英美国家在保护金融消费者隐私权方面的先进立法经验,从明确金融隐私权的概念、完善金融隐私权立法、构建金融隐私权司法救济机制等方面实现对金融消费者隐私权的全方位保护。  相似文献   

15.
加强网络环境下消费者隐私权保护是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消费者隐私权既体现为人格权,又体现为信息财产权,其受侵害的主要形式是个人信息被任意收集、被再次开发利用和非法转让。针对我国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现状,提出建立收集个人信息的主体许可制度、确立个人数据收集使用的基本原则、科学设置免责条款等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意识提高以及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的矛盾日渐突出。其中,隐性采访与隐私权保护的矛盾冲突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相关法律纠纷日益增多。由于我国法律对隐性采访及隐私权保护都未有明确规定,存在"模糊地带",新闻媒体和记者往往要为自身不当采集新闻的侵权行为付出沉痛代价,这使得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受到质疑,也使媒体自身形象与公信力受损。既要保护新闻采访自由,让隐性采访充分发挥其优势;又要保护公民隐私权不受侵害,实现二者的价值和利益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社会大众的共同期待。  相似文献   

17.
当前侵犯银行客户隐私的现象日益增加.保护银行客户隐私权,成为维护银行客户利益的关键.本文认为,应该通过加强银行客户维权意识、完善相关法规、加强银行监管等手段,保护银行客户隐私权.  相似文献   

18.
金融隐私权是基于保护个人金融信息而产生的隐私权。强化对金融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是国际立法趋势之一。但目前我国法律对金融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诸多不完善之处,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金融信息等常常遭到泄露,隐私权容易受到侵害。本文通过对美国、瑞士、日本、韩国、新加坡、欧盟等国家的立法进行比较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提出完善金融消费者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是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设中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征信立法中对如何有效保护个人信息隐私权的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致使征信机构对个人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都无法可依,严重制约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将从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的涵义和内容出发,借鉴国外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的立法保护,剖析我国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的立法缺陷和不足,探索构建我国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环境下的公民隐私权是传统公民隐私权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延伸。互联网环境下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是以互联网为特定环境背景而实施的侵害公民隐私权的行为。其表现形式有对个人数据的非法收集、对他人隐私的散布和传播、侵害私人电子邮件、针对个人电脑的侵入和攻击等。其犯罪特点有侵权方式高科技、犯罪主体广泛、犯罪手段隐蔽、影响和伤害严重等。为此,必须在加强法律保护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道德、技术、文化等保护措施,以有效地保护公民隐私权,维护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