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福斯特在作品《印度之行》中反映了印度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等方面的危机,表达了他良好的生态愿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进而实现整个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2.
《白噪音》是唐·德里罗的经典代表作,被誉为"美国后现代社会的死亡之书"。这部作品蕴含着强烈的生态意识,作品以"白噪音"为名体现出深刻的隐喻内涵;作品中的地名也蕴含着丰富的隐喻深意。从生态角度分析这部作品可以唤起人们对现实的反思,引起人们对精神生态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后期,越来越多的文学家开始关注生态问题,他们用文学作品来反映严峻的生态现状,表达他们的生态思想,并以此来警示读者.加拿大动物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这为生态文学研究提供了优秀的范本,罗伯茨的〈野地的亲族〉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从这部作品中,我们还可以感觉到罗伯茨强烈的生态意识,这在保护动物的呼声日渐高涨的今天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4.
《还乡》和《边城》分别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和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作家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尤苔莎和翠翠。她们是大自然的女儿,具有自然的外貌,自然的脾性,甚至连命运也和大自然的季节变换交相呼应,大自然的和谐美好铸就了女性美好的精神追求。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小说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揭示作家渴望建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5.
《到十九号房间》讲述了女主人公苏珊婚后的生活遭遇导致她经历了情感和精神上的困顿,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揭示了苏珊经历的精神危机、心理危机和生存危机。只有实行男女平等,才能解决这些危机。  相似文献   

6.
《鬣蜥之夜》是田纳西·威廉斯创作后期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该剧在主题创作上较前期作品有很大突破。剧作家通过剧中的三对冲突,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更探讨走出危机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民众》(Demos,1886)是维多利亚后期的小说家乔治·吉辛的一部重要小说,它以“英国社会主义的故事”(A Story of English Socialism)为副标题,在小说中及时反映了当时的重大政治问题,多数研究者都是从英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角度分析这部小说的。本文将从小说中作者生态危机的意识、生态保护的要求和对生态和谐的呼吁三个方面来解读吉辛超前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8.
哈代在小说《林地居民》中抨击父权制的思想对女性的迫害,批判工业文明引起的生态失衡,展现生态女性主义的伦理观,主张尊重自然及一切生命,以生物中心论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9.
从《黄英》管窥蒲松龄思想的超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作家蒲松龄的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传世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借花妖狐魅的故事,大胆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对社会丑恶现象予以严厉的批判和辛辣的讽刺。同时。作为冷静而具有普遍人文关怀精神的成熟作家,他接受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主动站到历史前进的思想前沿,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揭露黑暗,更歌颂光明,表达希望,宣扬民主,鼓励斗争,为普通大众指出通往幸福王国的道路。本文试图从解读《聊斋志异》中的《黄英》篇入手,揭示蒲松龄具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10.
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和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两部作品拓展了艺术真实表现生活体验的空间。这两部作品是两位伟大作家对生命与灵魂的叩问,表现出人类生存处境的本质和不满于自身的现状、努力追求向上的灵魂。笔者试图从两部作品的爱情、死亡主题和船的意境进行比较分析,再现主人公对现世的抗争,试图从爱情中找到精神支柱和归宿,坚持内心的精神探索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1.
站在生态批评视域下赏析《李尔王》的"自然观"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它能够体现整个环境系统内部的微妙联系,进而使人想到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在《李尔王》中,"自然"是它的关键词,文章是以生态批评的角度去挖掘正文的两种自然观,并以"荒原"意象揭示其中的含义,表述荒原的文化符号和内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选取理雅各和汪榕培的《诗经·国风》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翻译学中三维转换原则为研究维度,以WordSmith, AntConc, TreeTagger等语料库处理软件为研究工具,对译本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生态维度上的转换效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个译本三维生态转换效度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语言生态维上,汪译本在标准化类符形符比值、词汇密度、句式特点、逻辑连接词的使用、章节数量、诗行数量及韵律格式等诸多方面与原作风格特点更为接近,故转换效度高于理译本;在文化生态维上,理译本因更多地采用保留和阐释方式来译介动植物意象,对原作意象的文化本源"损伤"程度更小,因而转换效度高于汪译本;在交际生态维上,理译本相较于汪译本更加符合译语读者的认知域界、文法体系及阅读习惯,因而转换效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伊丽莎白·毕肖普是美国著名当代女诗人,其诗作以观察敏锐、注重细节而独树一格,曾先后荣获普利策诗歌奖、国家图书奖和美国书评界奖。本文从生态批评和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阐释《鱼》这首毕肖普的代表诗作,发掘诗里所蕴含的深刻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4.
唐·德里罗的《白色噪音》不仅探讨现代社会物质生态问题,也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态状况。本文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对这部生态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指出造成自然生态灾难的集体心理根源,是由于人们不能正视自己的人格阴影,而导致集体无意识的中心原型——自性工作失灵。人们精神生态首先遭到破坏,进而将这一灾难蔓延到外在的自然物理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一朵小云》和《阿Q正传》两部小说中主人公性格特征的深入分析,来探究两部作品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主题:作者试图通过对两国国民性的深刻批判,以唤醒人们沉睡、麻木的民族魂,从而推动人类的精神解放和道德复苏。  相似文献   

16.
《慈悲》描述了在蓄奴制下存在社会生态、精神生态失衡问题。肤色并不重要,权力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是白人、黑人还是印第安人等各种族,对于他们来说,只有打破奴隶主/奴隶这种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不平等的二元对立关系,通过主体意识建构达到精神上的自由,才能建立一个平衡的、健康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化精神历来强调忧患感,即“忧世伤生”,这种忧患成为儒家占统治地位的入世思想理论体系中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国文化及后世文学影响深广。不管是《红楼梦》还是《围城》,透过作品的语言层,尽管它们的形象系列,思想命题,主题意向大相径庭,但作者借助象征的手法并表达到主题级的程度,塑造了孤独的多余人的形象,其中共同蕴涵着的文化精神,都表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不同层面和发展着的不同形态。  相似文献   

18.
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话语分析的工具,为生态话语分析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析框架。从及物性和态度评价两个角度分析华兹华斯诗歌《咏水仙》中的生态意蕴发现,《咏水仙》属于典型的生态保护型语篇,主要通过及物性过程中参与者的施动形式、态度资源中带有积极色彩的鉴赏性评价来构建诗人积极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唐·德里罗在其作品《白噪音》中描绘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的真实生活。将后现代美国人面临的生存危机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白噪音》中现代人精神危机为切入点,描述现代人面临的精神危机,深度挖掘其原因并探讨处在精神危机中现代人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从女性生态主义的视角,探析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揭示自然和女性的密切联系,以及作者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女性生态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