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引子我的孩子12岁,就读于鄞州邱隘实验小学五年级。前几日放学回家时,她非常认真地跟我说:"妈妈,我要给教育局领导和学校领导写一封感谢信!"她看着我纳闷疑惑的眼神说:"我们学校从去年开始到现在,饭菜每天都很热,不再是以前冰冷的了,我很喜欢吃。我们小朋友都很开心!所以想写封感谢信,表示我们的谢意!"。听完孩子的话,我竟非常感动和开心,  相似文献   

2.
刘万恒 《东北之窗》2012,(18):40-41
有位新闻前辈说,新闻稿要想打动读者。一定要先感动自己。感动不仅仅来自于新闻事件本身。更来自于贯穿整个采访过程的、无处不在的大爱和祝福。  相似文献   

3.
艺术是朴实的.胡宗江是个书法家,书法是最传统的中国艺术门类之一,当然也是个艺术家. 他说,学书法要深入传统,"读懂古人".这当然是最朴实的观点.他说,要成为一个好的书法家,必须到圣教序中淘字法,二王尺度中淘笔法,书谱中淘草法. 于是,他天天读古人的帖子,看到感动自己的地方就临摹,临摹到感动自己的地方就不停地练习.其间的每一次感动都让他欣喜.就是在这种不停的感动和练习及创作中,胡宗江对书法的理解水平和创作水平与日俱升. 他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勤奋.许多年来,他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上,大量临摹古代名家碑贴,并利用各种机会,向国内著名书法家请教.他说,"宁可一日不餐,不可一日不书".就是现在,他仍然坚守着这一信条,每天要练笔数小时之上.所以,其书法作品,深得古人书法之精要,极具"二王"之风韵.  相似文献   

4.
正宁波"双减"工作方案落地后的这一个多月,家住鄞州区的陈女士觉得,这是儿子上小学后,他们家一段难得的"静好岁月"。"这段时间放学后,儿子经常跟他爸爸去家附近公园打1个小时篮球。看着一大一小在夕阳余晖中远去的背影,能让人短暂地忘记‘小升初’和中考。"陈女士说。陈女士今年45岁,在银行上班,儿子"胖豆"在市区一所普通公立小学读五年级。她和丈夫要小孩要得比较晚,是在经济和思想上都做了充分准备才生的孩子。当时她觉得在养育孩子方面,他们夫妻应该属于比较理性的家长。"平时和同龄孩子的父母聊天,  相似文献   

5.
陈茵 《魅力中国》2013,(5):173-173
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他的奇思妙想,我们要做好孩子的引路人,但我们不能再用自己的思维来限制孩子了,让孩子展开翅膀,尽情的飞吧!相信他们会创造出美丽的天空。  相似文献   

6.
"从我读这本小说的那一刻开始,我就知道这是梦工厂想要制作的电影。"斯皮尔伯格表示,"小说的主旨和所传达的讯息提供了一个人人都会为之感动的故事。"正在热映的电影《战马》原作者是英国作家迈克尔·莫波格,这位乡村小学教员,喜欢给孩子们讲各种题材的故事,《战马》是他1982年的作品——讲给孩子听的一战故事。  相似文献   

7.
在文登市,孩子满周岁的时候一般都要做个"抓周"游戏,据说这可以预示孩子的前途."抓周"的时候,孩子要骑着布老虎,老人们说,骑着它孩子好养活,会一生平安.因为有了这个习俗,布老虎在文登便逐渐成了平安吉祥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谢达波 《中国西部》2013,(27):70-73
"亲爱的爸爸,您好!您晚上值班的时候冷不冷,要多穿点衣服啊!您抚养我长大,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有许多话对您说……"一位略带羞涩的小男孩用哽咽的声音在向全班念自己现场写给爸爸的一封信,坐在旁边的父亲再也忍不住,转身抱住孩子久久不肯松开,全场为之感动.  相似文献   

9.
2015年年初,一封"广场舞大妈致天下儿女的公开信"感动了无数人。信中的那段"有人跳广场舞招人厌烦,有人跳广场舞跳上了春晚,我们跳舞,更多是为了身体健康。不在屋里枯坐耗尽时间。人都说舞动青春,我们一直觉得我们舞动夕阳也舞得畅快。按时兴的话说,我们也是个family,一群不甘寂寞的人聚在一起,等待另一个真实的family",道出了父母生活的精彩和无奈。这条新闻的出现在青岛引起了一场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个33岁的美国女人抢了全世界的眼球,她叫纳迪娅·苏莱曼,一胎生了8个孩子。当全世界都在为她惊讶时,她的父母却不以为然。她的母亲说,她不应该再生孩子,因为她是个不负责任的母亲。原来她本来就有了6个孩子,而且是单亲母亲,自己一个不带,全都扔给年过花甲的父母。两个退休老人怎么养6个孩子?去年纳迪娅·苏莱曼父母不堪重负,已申请破产了。可是纳迪娅·苏莱曼不管,人工授精一下子又生了8个孩子。当有人指责她不负责时,正在读人类学研究生的纳迪娅·苏莱曼却说:"我毕业后,就会自己抚养这14个孩子,我会给他们提供一个幸福和健康的生长环境。"她凭什么养这么多孩子?而且还能潇洒地读研究生?看着她那种满不在乎还理所当然的神态,我开始对美国穷人的真实生活产生了兴趣。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0月14日上午8时,一身灰绿相间的休闲服,一副墨镜,简单的着装,温和微笑的成龙在随从和工作人员的簇拥下走进河南新乡市政府大厅,等候已久的记者们簇拥而上,一时间闪光灯兴奋地舞动起来。在欢迎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上,成龙分别回答了众多记者的提问。期间说道:"我做慈善活动,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尤其是一些孩子们捐来1元1元的善款,让我很感动。是他们的行动感动了我,不是我感动了他们。"当记者问及为什么这么看重慈善事业时,他说:"在我小时候家里穷,受到别人很多的帮助,我永远都记着他们,到现在我的人生哲学就是永不放弃。"整个欢迎仪式成龙一直面带微笑,心态平和地述说做慈善所经历的事情。虽然略显疲惫,却无法掩盖他的挚诚与可亲,记者发现成龙看起来比荧屏上要年轻英俊许多。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本文认为文言文教学中关键是要发挥学生"读"的能力,通过分读、听读、默读、诵读、熟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能力,从而让学生切身体会语言的精彩,感悟人生的哲理,陶冶高尚的情操.  相似文献   

13.
《老区建设》2012,(11):4-5
5月27日晚,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陈里邀请了10多名特殊的客人一起座谈吃饭。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这些人都是农民工,而且是看到陈里微博“要邀请几个农民工吃饭”的信息后,用微博报名参加的。有8名网友参加了宴请,其中还有人带着孩子老婆,让陈里很是感动,觉得农民工兄弟没把他当外人。  相似文献   

14.
正周惠惠的女儿今年10岁,在海曙区外国语学校读四年级。由于夫妻二人工作比较忙,双方父母又不在身边,她只好请校外托管机构接送、照看孩子。今年暑假,她收到了学校开展托管服务的通知,了解过后她第一时间就给女儿报了名。"校外托管机构每月要1200元,现在学校托管每月只需100元,同样是照看孩子写作业,一个多月下来,我觉得100元的服务与1200元的服务差不多。"周惠惠说。"放学了,孩子谁接送?谁照管?"一直以来,孩子放学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不匹配,让"三点半难题"成为不少家庭的烦恼。今年初,宁波市教育  相似文献   

15.
张晓萍 《黑河学刊》2014,(8):100-101
如果说每一名学生都是一粒种子,那每一个人都有开花、结果的可能。班主任工作开展得好坏将来也很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所以说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要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树立一个信念——坚信自己能行。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里蕴藏了诸多精彩的事件营销案例.元妃省亲就是贾府最大的一次事件营销. 书中第二回就写到了贾家的衰败,冷子兴与贾雨村的一段对话说的明白:"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  相似文献   

17.
微笑话     
《老区建设》2015,(1):64
【好消息坏消息】有一对男女,男友说:"亲爱的,我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你要先听哪一个?"女的说:"哦,我要先听好消息。"男的说:"好消息是我要当爸爸了。"女的说:"可是我没有怀孕啊!"男的说:"这就是我要告诉你的坏消息!【我胡了】小白要上幼儿园了,第一天上幼儿园老师开始进行智力测验,就把一篮积木倒在桌上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只见小白把积木在自己面前排成一横排,然后向前一推,嘴里喊道:"我胡了!"  相似文献   

18.
耿彦竹 《魅力中国》2009,(17):62-62
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要掌握使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活动的能力,即"四会"。从学习的角度来说,"读"是其它"三会"的基础,因为在国内学习英语的环境中,听、说、写的机会较少,我们通常是通过大量阅读各种英语书报杂志来丰  相似文献   

19.
沟通     
《广西经济》2009,(1):61-61
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著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甚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相似文献   

20.
陆林  段陈 《东北之窗》2010,(Z2):82-84
怕生孩子,不仅在当下的中国,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生得起却养不起"已成了他们的共识,一些生了孩子的父母称自己为"孩奴"。"要生育还是要生存"、"房奴+孩奴=一生为奴"——类似的苦涩调侃近来在中国80后群体中引发了空前共鸣,也催生了一个新名词——"孩奴"。所谓"孩奴"是指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忽视了自我价值的生活状态。如今的"孩奴"恐慌症在中国的年轻人中迅速蔓延,不敢生、不想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对此,一位中国学者说,有的父母给孩子买保险,从7岁到70岁都要让孩子有保证,这表面上看是一种无私的爱,但实际上是一种自私的恐惧,是对孩子的能力、对社会的不信任和怀疑。与中国相比,国外的一些群体中也存在"孩奴",但也有很多外国父母认为,要学会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而不要视其为一种负担或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