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斐 《北方经济》2015,(2):65-68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济管理体制模式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扩张的增长方式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这“两个转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经济管理体制转变中的重要内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进一步深化。应该在国家“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框架下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理顺省以下地方财政管理体制,促使财政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发展等职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一轮改革,将会给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相似文献   

3.
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定,这标志着我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攻坚阶段,也意味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全国人民均为之振奋、为之欢呼。我国经济改革和开放,已经历了26个年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伟大号角,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企业改革是改革开放的中心环节,再到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使中国的改革进程进入了方向明确、目标清晰、大步前进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期间,我国取得的战绩、进步,已经引起了举世瞩目,特别是中国…  相似文献   

4.
市场建设若干问题探讨徐文龙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为导向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环节是建设、培育...  相似文献   

5.
张宇 《发展》2011,(12):1-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根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一个提法变化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问题,是破解世界性难题的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相似文献   

6.
从一定意义上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决于经济环境的改善,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首先也是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竞争。这是由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因此,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经济工作的职能,主要是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第一,把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作为党委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对建国以来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发展的辽宁农村经济来说,既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既有一定的转变基础条件,也有一些突出矛盾需要解决。实现上述两个战略性转变,对于促进辽宁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性 一是由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所决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模式的确立,决定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要求合理配置资源,并起到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就辽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看,虽在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方面有很大进展,但在合理配置和使用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束,也标志着我国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九五”时期,是我们建立和逐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而“九五”计划的编制,也必须随体制的变化而推进发展战略的转变。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今后十五年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核心内容。结合学习和工作实践,谈以下四点不成熟看法。  相似文献   

9.
新论点     
《西部大开发》2005,(9):6-7
马凯:中国改革已进入新的攻坚阶段中国改革已进入新的攻坚阶段。这一时期,改革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步,我们要围绕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使政府真  相似文献   

10.
中国通货膨胀的因果关系验证: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吕胜利(兰州730070,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时期,从第九个五年计划开始,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在这两个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全面...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将是我国经济体制摆脱单纯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全面实行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临界点”。在这样新旧两种体制的交替阶段,客观上对工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要大力发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笔者认为工商工作必须实现以下四个转变。一、发育市场经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必须转变管理职能。以往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法规、方式和方法,都是为计划经济服务的,深深的打下了计划经济的烙印.各项管理为了指令性计划的要求,强行限制,审批权很高度…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系统结构张建新邓小平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新的科学范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一个中介结构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运行实现形式层次,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与市场...  相似文献   

13.
市场配置资源成为我国发展大趋势傅刚,张锦胜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市场培育和市场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从商品零售市场到专业批发市场,从金融市场到房地...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一次重大的阶段性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建立、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供给短缺现象普遍消失,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开始形成。我国经济进入了在国内和国际竞争中全面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经济素质,完善经济规则的新的发展阶段。由于经济结构和体制对新的环境一时不能适应,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快建立这一新体制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政府职能转变,而政府职能的转变又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属政治体制改革范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这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不进行政府职能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难以建立,国民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难以实现,同时,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很难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治体制改革也难以深入。可见,建立社舍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是密切相关的,是当前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可分割的两项…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进入了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以后,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将对长期以来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模式及管理体系带来极大的冲击.公立高等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它的改革和发展已成为影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法人财产所有权与现代企业制度王悦强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勾画了一个基本框架。这个基本框架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五个环节构成的,其中,第一个环节就是“建立适应...  相似文献   

18.
资本经营的理论与运作梁仲勋我国“九五”时期经济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即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发展模式的转换,要求从根本上提高资本的经营效益,使资本经营成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基...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需要从各方面创造条件,需要一系列相应的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其中,建立科学的企业用人制度是一个关键.如何加快干部人事制度,尤其是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是组织部门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20.
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关系探讨王铁,立群,孙方《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它标志着我国企业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是最基本的也是首要的要求,是企业要有明晰的产权关系,建立起新的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