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冬  刘月 《理论观察》2023,(3):132-13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该书自发行以来,就被译成多种版本并为多个国家所欢迎。其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热度较高,本文便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为例对其翻译方法作了简要分析,在分析时,主要以中国特色词汇和典故为主;此外,本文对其三个治国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脱贫攻坚”和“人民至上”进行了阐释。在文章最后,对其价值影响提供了本人的见解并提出了在对外传播中应该注意的方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的传播为其他国家了解中国和解读中国的治国理念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的对外传播加快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速度。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新世纪伊始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强调“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总书记又一次强调“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江总书记几次三番地强调要把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紧密结合”,揭示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科学认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内在关系非常密切,探究其二之间关系,有利于实践中真正做到德法并重,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新世纪伊始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强调“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里的两个“紧密结合”,揭示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科学认识。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明,二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这一思想是对党的十五提出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它把思想道德建设第一次提到了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上来,不仅会有力地推动我国的精神明建设,而且也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究其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代,当时已经出现了有关治国安邦的一些理性原则、方法和手段。实行神权崇拜,奉行“般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等以拜天、帝、鬼、神为特色的治国原则汉朝在吸取秦朝暴政而灭亡的基础上,采用儒家的学说作为西汉礼法融合的官方哲学基础,主张“天人合一”并最终形成“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5.
宝贵敏 《新西部(上)》2007,(7X):116-117,121
该文试对孔子与庄子的治国思想进行比较,二者皆认为治国要以修身为本,追求“有为”与“无为”的结合,并在治国理想无法实现之时,表现出“不进则止”的生存智慧,舍“外王”而回落到“内圣”的境界,同时,二者所构想的理想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与“至德之世”有殊途同归之妙。所以,探讨庄子与孔子的治国思想,其实质在于探讨二者的内圣外王贯通之道。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治国方略。是我们党在治国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在认识和把握治国规律方面质的飞跃,是治国目标设定上的正确选择,为确保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建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从“立国”到“富国”再到“强国”,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长期而艰辛地不断探索,形成了其内容丰富而又具有特色的系统的治国思想。本文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的基本内涵,对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和国情背景,领导的治国实践所体现的历史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力图总结党的治国实践的历史经验,这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会议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思想,其形成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创新,是历史与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深刻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规律.“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思想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基本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基本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基本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本文从习近平“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思想的内涵展开分析,深入研究习近平“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思想.  相似文献   

9.
钱云 《特区展望》2001,(2):33-33
企业因其生产和经营的经济性质,所以内部的法治和德治,相对全社会范围的“以法治国”,“以德治国”来说,既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其总体框架和水平的制约,又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需要具体加以对待。  相似文献   

10.
金波  张宇新 《辽宁经济》2003,(12):28-28
改革越深入,市场经济越发展,企业越需要法律的保护。江泽民同志提出“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战略方针,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这对法律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学习和回顾,在实践中,我们构筑“三个工程”,充分发挥法律职能,认真做好国企改革发展的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一个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知识经济时代悄然到来。据未来学家预测, 21世纪的全球经济将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经济。这对发达国家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各国都积极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确保自己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增加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我们不妨看看美国采取的治国方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知识经济时代美国的治国方略  众所周知,美国向来是以奉行“自由经济”为主的国家,但近几年来也逐渐认识到政府在促进知识进步和经济…  相似文献   

12.
“县委书记是我们党执政治国的骨干力量”,这是中央对县委书记队伍重要性的最新表述。 关于县委书记队伍建设,中央领导同志前不久曾经多次发表讲话,反复强调县委书记作为“骨下”的重要性,对这支队伍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中和思想是儒家处世治国的核心思想,是中华精神的重要内容,它倡导“天地人合一”,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它追求和谐与统一、在处世治国上,主张和为贵。这种精神在现代的中国得到不断弘扬广大。对祖国的统一,世界的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全球进入一体化,世界面临各种困难,如何走出困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仍然离不开以和谐统一为主的中和精神。希望中和精神对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和平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吸取了毛泽东治国方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制化”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方略由主要依靠政策向主要依靠法制、由人治向法制的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平彦鸽 《魅力中国》2010,(23):312-312
《道德经》是老子重要的哲学理论著作,书中“无为”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本文从“无为”思想的含义出发,辨证地分析老子的哲学思想,它对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以及治国安邦都有启示。  相似文献   

16.
谢俊昌 《魅力中国》2011,(20):323-323
“汉家制度”一词一般概指汉朝的典章制度,有时也专指汉代“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方略。“霸王道杂之”是“汉家制度”的典型特征。《汉书·元帝纪》日:“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壮大,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日:‘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这里所言的汉家制度指的就是“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7.
王国华 《中国西部》2009,(1):126-126
贾志刚的大串排比,其实暗合了中国人喜欢追根溯源的心理,当年我老子怎么怎么样,我们两千多年前就有“一国两制”了,我们在周公时代就已经“以德治国,以法治国”了。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老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他把“道”看成宇宙的本源,认为统治者只有“以民为本”,实行“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才能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由此,以道为基的本体论、以民为本的价值观、“无为而治”的方法论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构成了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王茂星 《魅力中国》2014,(7):396-396
司马迁生活在由汉初以黄老术治国转向汉武帝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的时代,其思想虽深受儒家影响,但从根源来讲主要倾向于道家黄老思想。分析原因主要是司马谈对他的影响,和他本人的性格,及他本人的遭遇有关。  相似文献   

20.
以乐治国.在现代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然而,在中国古代,乐本身也是一种法,而且是一种“根本大法”,它与礼、刑、法、律一样具有国家强制力.被作为特殊的“法”用于治理国家。“以乐治国”作为中国古代独有的治国观,有其独特的原理与奥秘。本文通过对乐、乐治及其相关原理的论述,评价其优势与不足,希望乐治能被更多人所接受,能为现代社会所用,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