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色列是世界上教育最为成功的国家,犹太民族特别重视儿童教育、家庭教育、传统教育、苦难教育和感恩教育,注重创新和发展;国家也视教育为宝贵资源而高额投入;良好的教育培养出智慧勇敢、崇尚创新和勇于进取的高素质的人才.以色列在恶劣的环境中能成为人才济济、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其多元化的成功教育无疑是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家庭教育、生活方式、物质财富以及民族凝聚力这四个方面来探讨犹太民族文化的继承、保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艾青的诗充满了对于民族与时代的耶稣般的殉道和忧伤。这份苦难和忧伤于艾青来说是个人之伤民族之痛的融合,是一份民族之爱、人类之爱,是谓之大爱,它构成了艾青诗歌的基本色彩。童年的遭际、游子的苦涩、民族的苦难与象征主义的朦胧、隐晦、忧郁天然契合,并化为一种美学特质渗入他的诗行,从而酿就了独具风格的“艾青体”诗歌。并且,从艾青的漫长的创作过程及其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因而“史”的性质是明显的:历史发展的曲线与诗人创作的曲线达到了完美的契合。诗人就这样以自己的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诗歌创作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真实记载了20世纪的中国,并由此完成了一部诗史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张畅 《嘉兴学院学报》2011,(5):45-49,73
苦难母题是抗日战争时期海峡两岸经常出现的同一母题,但由于地域和历史际遇的不同,两岸乡土抗日小说中展现的苦难面向是各不相同的异质.彤态。内地小说中的苦难书写侧重表现在女性身上,台湾小说中呈现的则是区别于内地的殖民地苦难和精神困顿。  相似文献   

5.
《万箭穿心》中李宝莉遭受的苦难不能仅从个人的、心理的层面专解读,而要把它们置于社会和历史的维度,把政治作为最终的视域。细读文本,可以发现苦难成为一个无法化解的宿命,苦难被抽象化被虚化继而被悬置,引导李宝莉在现实的失败中收获"精神的胜利",而没有社会物质实践支撑的主体性与个人尊严只能是虚假的幻象。叙事上的封闭指示了政治彷徨和解放前景的晦暗,由于作者无意与社会和历史建立起息息相关的存在感,文本在完整写实中暴露了自身逻辑的虚弱。  相似文献   

6.
孙晓冲 《全国商情》2009,(22):140-141
本文从犹太文化和精神分析的角度分析和探讨菲利普.罗斯的第一部小说集《再见,哥伦布》中的同名中篇小说,通过对尼尔的心理和性格分析来说明罗斯对犹太传统的"反叛"实则是一种开放、达观的民族态度,是一种在新形势新时代面前对整个犹太民族前景的深刻关切和反思,是在"叛逆"中对犹太身份的深刻认同。  相似文献   

7.
犹太智慧是犹太人在长期的流浪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智慧,它凝聚了无数犹太先祖在其民族的发展历史中的民族精神,其优秀精华部分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8.
哥伦布发现美洲是世界史上的划时代大事 ,使世界历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打破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封闭隔离状态 ,扩大了世界各民族间相互影响活动范围 ,从而使世界历史开始形成。本文就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动因和所产生的影响做一些肤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机器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从而使普遍的世界交往取代了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孤立状态,使"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与此相伴随的是人的解放过程,"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实现共产主义之日亦即人类彻底解放之时。这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大致轮廓。其现实意义是: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谋划国家发展战略,谋求国家的超常规发展,从容应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在又好又快发展自身的同时,为构建和谐世界和推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的人口迁徙、战争以及不同民族和地区间的通商交流,直接促进了不同地区和民族间的文化和文学的交流,也将民间故事传播到中国各地,而各个民族和地区根据自己的民族特征和文化特色将这些由外来传入的民间故事加以改造,在保留了故事母题的前提下,也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  相似文献   

11.
民间信仰蕴含着一个民族丰富的历史记忆,这种历史记忆也即集体记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有选择性地建构而来的.秦汉圣贤信仰的形成亦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它对于维护族群的历史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音乐教育也和其他学科一样,在当今社会,一方面在经受着经济发展的冲击,同时也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如何适应新历史条件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使教学中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形成自己本民族的特色都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炼和具体体现。本文对中华民族精神与现代大学精神的概念作了科学理解,并论述了两者的内在统一性,并试图以此为基础探讨出建构现代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根植于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之中。  相似文献   

15.
周安平  陶画 《新智慧》2007,(6):10-10
民族性格在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中形成,从某种意义上也影响着一个民族未来的命运。当我们把德国人的“刻板”和“迂腐”传为笑谈的时候,也不免扪心自问,我们的民族性格中缺了点什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比喻修辞,由于各自社会历史、文化的不同,各民族对喻体的选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联想意义也不尽相同。不同民族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概念的形成和演绎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以不同的体认原型反映在人们的记忆图式中,因此英汉语言体系对喻体的认知以及喻体与本体的互为投射存在着相异性。探讨英汉修辞喻体认知的民族文化个性及其翻译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思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英汉语言是两种具有悠久历史且表现丰富的语言,在文化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大量的谚语,英汉两个民族因其思维和表达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体现了英汉谚语表达特点的共性和个性.根据这些特性,提出英汉谚语翻译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兼意译和释译四种翻译模式.  相似文献   

18.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而固定的表达方式。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本文主要从环境、风俗、宗教、历史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探讨其对英语习语形成的巨大影响和怎样应用直译、意译、套用、注释等方法翻译英语习语,以达到更好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化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普遍奉行的一整套政治态度、信仰、情感、价值等基本取向,由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民族主体、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的历史发展进程等因素形成.本文论证(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德国日本、德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在崛起和复兴过程中,民族、宗教、历史等政治文化要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粤商是诞生和发展于岭南地区,然后扩散到国内各地区、世界各国家的商帮。岭南的历史文化滋养了粤商;近代中国的开放推动了粤商的崛起;20世纪前期民族工商业的振兴,使粤商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粤商在成长、发展、壮大和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