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公元925年闽王审知卒,其子延翰、延钧相继立。延钧立未久,即称帝建元,国号闽。闽国的政权王审知统治近三十年,所铸货币有铜、铁、铅钱大小两种,钱文“开元通宝”。大铜钱背穿上巨星,铅、铁大钱或背穿上“闽”字。穿下仰月及穿上星者。  相似文献   

2.
唐会昌开元以钱背众多的州郡名,而为研究与收藏者所关注。而它的面文与背字在版别、字位与字形上则变化更多,但长期以来却少有注意。面文上如图13为“短一元”,图9为“小字元右挑”;背字上图1为大“昌”,图2为小“昌”;图4为大“越”,图5为小“越”;背字变异如图8为右“广”,图  相似文献   

3.
中国最早铸行铅质钱币作为流通货币使用者,比较一致的看法当属公元909-924年五代十国时期的王审知.据《十国纪年·闽史》记载:"王审知为闽王,梁贞明元年,汀州、宁化县出铅,置铅场.二年铸铅钱,与铜钱并行."所铸铅钱有大铅钱,钱文为"开元通宝"(图1),背穿上闽下月(图2);小平铅钱背有"闽"、"殷"、"福"等字.但据考古资料发现,早在唐武宗(公元841年)时期的窖藏钱币中就发现有少量的铅质开元通宝,[1]同在五代十国,刘隐割据广州一方,公元910年为后梁封为南海王.刘隐死,其弟刘龑(yan)继职.公元917年,龑(yan)称帝于番禺(今广州),改元乾亨,国号大汉,史称南汉.《十国纪年·汉史》载:"龑(yan)以国用不足,又铸铅钱,十当铜钱一".公元918年即开铸"乾亨重宝"光背铅钱(图3),据《广西历史货币》所载,在广西南宁、玉林等地曾多次出土过背"邕"、背"邑"的"乾亨重宝"铅钱.南汉政权还曾在桂州(今桂林)铸行铅质"开元通宝"五五钱.  相似文献   

4.
北宋神宗赵顼于公元1067年即帝位,次年(1068年)改年号熙宁,熙宁年号延用十年之久,直至1078年改元元丰。神宗熙宁年间铸有熙宁元宝、熙宁重宝铜钱,同时还铸有熙宁通宝铁钱。熙宁元宝为小平铜钱,钱文有真书和篆书,版别较多。熙宁重宝铜钱,初为折十,后改为折二,钱文亦有真、篆二体,版别亦多。笔者集有一枚背四出文的熙宁元宝,该钱钱文真书旋读,钱径24.4、穿宽6.6、郭厚1.3毫米,重量3.8克,钱背穿之四角作四出之势(图1)。熙宁元宝中又有一种背穿上“衡”字者,为衡阳熙宁监所铸,但其“衡”字多不清晰,有时被人误认为“卫”字,皆为铸造不清所致。该…  相似文献   

5.
顺治初始用明代旧制造币机构铸“顺治通宝”.铸量大、版别颇丰。各省设局开炉鼓铸五种类型,有明钱式、折银一厘钱、满文纪局及满汉文纪局、单汉字五种。共计二十一局。其中一类顺治背单汉字,代表地名、局名,计十八种,唯陕西延绥局铸延字钱最少.穿上延字更为稀见.系集藏顺治专题钱所寻觅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唐国通宝”钱,是显德六年(959年),南唐中宗李璨铸币。与“开元通宝”钱并行。一文当开元钱二文。钱文有篆、隶、真书三体,均可配成对钱,开对子钱之先河。2007年10月底,陕西宝鸡凤翔县农民取土时。挖出罐装“唐国通宝”钱数千枚,被几个人瓜分。今仅收购到174枚。整理时从中选出不同版别和较为特殊的钱币24枚(见附表)。经分析,认为出土的这批“唐国通宝”钱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7.
大吉五铢     
我收藏一枚西汉五铢钱,背穿左侧铸有阳铭文“吉”字。 该钱从重量、文字以及磨损情况看,应是流通货币。背文“吉”字不如面文规整。此钱币的断代,从文字看应为武帝时期铸币;从穿下半星标识符号判断为三官钱制;从铸造工艺  相似文献   

8.
在同一钱系里,钱的铜质、式样相同,其钱文变异较大的,我们习惯称其为“版别钱”。现将本人收藏的几种版别钱简介如下,以供同好们研究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宽永通宝”是日本货币流入中国的数量最大、品类最多的一种宽永钱。传世的种类除光背者外,背有星纹及背穿上“文”字、“元”字等多种背文,版式最杂。 近期,集得两枚日本“宽永通宝”小平,特征与一般钱不同。  相似文献   

10.
篆书开元通宝钱为五代南唐中主元宗李璟时铸。陶岳《货泉录》中记有:“韩熙载上疏,请以铁为钱,其钱之大小一如唐开元通宝,文亦如之,徐铉篆其文。”今但见铜钱,其钱如图。钱径25.0毫米,钱穿7毫米,钱厚1.0毫米,钱重3.5克。边廓宽阔工整,制作精好。币文婉转流丽,清秀古雅,有文质彬  相似文献   

11.
戴政 《西安金融》2003,(9):61-61
2003年5月初,有人从南疆农村带回来30多枚各式古钱,其中有6枚开元钱,这6枚钱与常见的开元钱不同,差异较大、主要稍厚、周边不圆、钱唇未打磨、铸造较粗率。6枚钱面背几乎都有轻重不一的错范,钱面字廓还较深,地张很平整。6枚钱背外廓上都有被人括开锈层的地方,露铜处均是红铜,铜  相似文献   

12.
笔者近日在福州觅得一枚奇特的“光绪通宝”圆形方孔钱。此钱为铅质,直径22.50毫米。穿径4毫米,厚1.8毫米,重4.95克。面文“光绪通宝”四字对读,背面穿左右分别为满文“宝福”二字。文字朴拙.铸造粗糙,穿口呈不规则的圆形。通体灰黑色.间有土锈。(如图)“光绪通宝”为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恬在位期间(1875—1908)铸造的年号钱。翻阅有关清代钱币的图谱资料,所见“光绪通宝”皆为铜钱.有红铜、黄铜、白铜质地者,惟独不见有铅质钱。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废寺灭佛在佛教史上通称“法难”。周元通宝和会昌开元一样,是废寺灭佛的证物,“法难”的产物。人们熟知会昌开元钱,如图(1)是晚唐武宗李炎于会昌年间废寺灭佛的结果,其钱背文字种类之繁有诗为证:  相似文献   

14.
在大量存世的“康熙通宝”中.有一类“熙”字左侧少一竖的康熙钱.人们俗称罗汉。这类钱一般铜质较好。色泽金黄。常见品均为户部宝泉局所出。余十五年前在四川成都得一品罗汉钱.钱面文字和常见品相类,而背面穿左右却有满汉文“台”字。该钱直径25.8、穿5.3、厚1毫米,重4.4克。制作规整。钱文规矩。铜之精良:钱背的满文“台”字和普品满汉文“台”字不类,书体较为圆润,像一只小鸟(如拓)。  相似文献   

15.
笔者收藏有一枚“福建通宝”背双旗“一文”白铜币,该币圆形圆孔状,直径20,圆穿径5.5,厚1.2毫米,重2.95克。面文“福建通宝”四字,仿宋体略带楷意,“通”字从“”头,双点通,“宝”字为“”宝,背面圆穿上下署“一文”二字,穿左为铁血十八星旗图,穿右为六条横纹五色共和旗图案,旗杆上端饰有燕尾状旗饰。初见该钱,通体包裹着灰黑色土锈,稍加擦拭,即显露出银白色光泽,应为白铜材质。“福建通宝”钱铸造于辛亥革命时期的福建,是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的见证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揭开了轰轰烈烈辛亥革命的序幕,之后浙江、江苏、上海…  相似文献   

16.
最近,笔者从泉友处交换得一枚异版“裕民通宝”背“一分”钱,该钱直径28.5毫米,穿宽6毫米,重6.35克,青铜质地,钱文仿宋体,钱面“裕民通宝”四字对读,背穿右铸“一分”字样,表示折银一分。该钱与普通“裕民通宝”背“一分”折银钱的最大差异在于,正面钱文“民”字下有一巨星。该  相似文献   

17.
顺治通宝背“户”,是“顺治五式”钱制中的单汉字钱。其制式仿唐会昌开元纪局纪地钱式,特点是钱背铸一汉字,以纪铸地或铸局之名。如顺治通宝背“户”者,大清户部宝泉局之铸币也。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局开铸。会昌开元这一钱式,在宋朝时就曾得到过继承。北宋哲宗元年间铸过小  相似文献   

18.
史志对古钱的铸地及钱局规模少有记载,因之古钱学有一些问题难以解答.就广西而言,如唐代开元通宝背"桂"字钱,五代十国南汉乾亨重背"邕"字铅钱,明代大中通宝、洪武通宝"桂"字钱等,其铸地在哪里?钱局规模怎样?铸额多少?尚难得到确切答案.  相似文献   

19.
对于明朝钱币版式的研究,多年来我们主要集中在明初的“大中”、“洪武”及明末的“万历”、“天启”、“崇祯”等几朝,因这些皇帝铸行的钱币有大小不同的币值,而且多带纪地、纪局和纪值等背文,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而其它如“永乐”、“宣德”、“弘治”、“嘉靖”等钱币,因大量发行的均为光背小平钱,故除对极特殊品的版别有所区分外,诸钱谱大多一带而过,所列版式单一,给人们有明朝中期钱版式简单之感。  相似文献   

20.
董鹏冈 《西安金融》2003,(11):61-62
近来,整理所藏,发现几枚唐开元通宝钱较为特别,现介绍给大家以便共同鉴赏研究。图1,开元通宝,中开门,扁口井,短一元,通字末笔略上钩;熟坑,红古铜色包桨,径2.5,穿径0.7,厚0.1cm,重3.5g;面文开宝间,靠穿左上角有一小星,背左下外廓内侧一竖月纹。此钱精整可爱,令人爱不释手,属唐初武德开元。捡选自神木县城一铜匠旧藏的5公斤左右唐宋古钱中。图2,开元通宝,小开门,方口井,通字三点顿连,通字末笔的钩向内收,元字第二笔左挑而收笔下顿。熟坑,钱色灰白闪黄,径2.4cm,穿径0.6,厚0.1cm,重3.25g,属会昌开元钱,为零星集得。图3,开元通宝,型制同图2,但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