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忆 《新经济》1995,(9):36-38
房地产业与建筑业是紧密联系的两大经济部门。房地产业的发展,对建筑业起着带动作用;建筑业的兴旺,也是对房地产业的直接推动,建筑业的盛衰与房地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香港的房地产建筑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香港社会整个经济的发展基本上同步,取得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香港经济的支柱产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挑战:香港深圳经济一体化——国世平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中 《开放时代》2001,(8):119-124
香港经济的未来发展有赖于建立“港深城”,就是香港深圳经济一体化。由两地政府的力量来整合,这个过程可以加快;如果政府不干预,比如香港方面不愿意这样做,它仍然会完成这个过程,因为经济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但是香港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香港经济增长下滑引起了各方关注。作为地域上与香港紧邻、经济上与香港唇齿相依的广东,其经济的波动与广东有何逻辑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总是。为此,我们对广东和香港20年来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从中得出如下结论:一、20年来,香港、广东GDP增长趋势相同、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其间虽有所交错,但不能替代总的状况和走势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两地经济增长的起点不同。香港得益于大陆改革开放的经济增长,已是其经济增长的第三波。20世纪50年代借朝鲜战争,香港进行转口贸易实现其第一波的经济增长,60…  相似文献   

4.
从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关系看香港经济的明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凡茹 《时代经贸》2008,6(7):100-101
近年来,香港正经历看备受关注的第三次经济结构转型,香港的贸易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香港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究竞这次经济转型的前景如何?香港经济的明天路在何方?本文立足于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发展与现状,从两地经贸关系近年呈现出的新趋势出发,分析了在香港经济转型过程中与内地经贸关系的新特点,定位了香港未来在亚太经济圈中的功能,并指明了香港经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香港一向以自己是亚洲的商业中心和旅游胜地为豪。可想而知,对这样一个城市而言,给人什么样的第一印象是何等重要。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大多数游客和居民来香港之前都认为香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应是一派生机盎然、繁忙煦攘的景象,但他们初到香港时所感受到的则更多是繁荣兴旺的副产品——污染。毋庸置疑,香港是亚洲经济腾飞最成功的例子之一。本世纪60年代,香港政府的不干预政策和香港的企业家精神就促成了香港迄今仍持久不衰的经济繁荣,香港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典范。然而,人们现在已经普遍认识到,香港经济的高速…  相似文献   

6.
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1998年6月28日在“香港经济论坛”上的演讲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石广生在香港回归祖国一周年的前夕,应邀来港参加香港政策研究所和香港贸易发展局联合举办的“香港经济论坛”,和香港工商界的新老朋友一起相聚,我感到由衷的...  相似文献   

7.
编者心窗     
《新经济》1995,(8):1-1
香港是当今世所公认的亚太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经济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金融业的作用和支持,因此,金融业被称之为香港的“百业之首”,香港经济生活的“中枢”。那么,香港是怎么样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呢?它有什么特征?今后发展前途如何?  相似文献   

8.
陈达明 《新经济》1995,(5):10-10
认识香港、了解香港,是进一步发展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关系,共创90年代两地经济繁荣的重要一环。《香港大辞典》(经济卷),以香港经济社会发展为轨迹,以丰富翔实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一部达到上述目的的高层次工具书。该书的出版,值得祝贺。  相似文献   

9.
刘泽生 《新经济》1995,(7):22-25
《香港大辞典》前言原文共15000字,分三大部分:一、香港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二、香港经济繁荣的原因;三、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因篇幅关系,本刊仅节选该文的第二部分。文章标题系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0.
香港与内地经济合作前景分析□尹晓波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发展历程表明,香港是内地了解国际信息的窗口,引进资金和技术的桥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通道及转口贸易的中介;内地则是香港经济发展的腹地和依托。“九七”以后,香港将以其独特的地位、积极参与和推动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11.
香港以资源奇缺、人口密度极高的弹丸之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成为亚洲地区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江苏经济发展条件的某些方面与香港有相似之处。在饱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之际,进行苏港经济的比较分析,对于借鉴香港发展的体制和管理经验,加强两地间的经贸合作和交流,进一步促进江苏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苏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经过从转口贸易转为出口导向的经济起飞和现代工业成熟的阶段后,80年代后香港逐步完成了由以轻工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转变。香港经济的…  相似文献   

12.
陈丽君 《新经济》1995,(2):24-25
香港有一支人数达19万之众的庞大公务员队伍。这支队伍在监管香港经济,为经济提供支援和服务方面,在维持香港社会秩序、提供公共设施、改善居住环境等方面均起了重大作用,有效地促进和维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香港公务员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最重要的是其队伍保持了长期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相似文献   

13.
加入WTO被喻为中国的第二次对外开放,也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开始。作为内地经济与世界联系的桥梁与窗口,中国的这一历史性发展对香港意味着什么?香港各界普遍认为,对于正处在转型期的香港经济来说,中国入世将为香港经济的突破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它将为香港优势产业如贸易、投资、金融服务业等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为香港转变成为全球性的商业中心创造条件。 历史性的机遇 去年增长幅度高达10%的香港经济,今年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对外出口大幅下降,上半年除2月份以外,香港已有5个月对外出口为负增长:此外…  相似文献   

14.
张厌祝 《新经济》1995,(11):54-55
80年代,香港制造业大规模北移,促成了香港经济转型的第一次浪潮,即由依赖制造业向以经贸和服务业为主体的转变。最近,一股香港服务业北移的热潮正悄然掀起,揭开了香港经济转型第二次浪潮的序幕。其发展趋势正日益受到香港内外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面临新一轮转型的历史性转折香港回归后,以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为契机,开始了经济结构的新一轮转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暴露出香港经济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很容易受国际经济和金融波动的冲击。进入21世纪初期,香港发展将面临几个方面的巨大挑战:第一,从国际国内分工关系来看,新加坡、台湾等周边经济体都与香港形成了较强的竞争态势,内地经济的崛起以及上海等大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日益增大,将在对外贸易、航运物流、国际金融和商业等香港传统优势领域与香港形成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第二,从产业发展来看,香港原有的劳动密…  相似文献   

16.
FDI(外商直接投资)在香港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是吸引跨国公司对香港的投资,还是香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香港均居于亚洲“四小龙”的前列。香港经济起飞的关键在于巧妙地利用了产业全球化的机会,通过进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成功地建立起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出口加工工业,促成了香港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迅速增长。然而,随着制造业的对外转移,香港经济面临“产业空洞化”的威胁。正是由于在新的国际生产体系中未能找到自己明晰的定位,香港当前经济发展低迷,国际竞争力下降。因此,香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是要重振…  相似文献   

17.
米老鼠会让香港出现奇迹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老鼠和比尔·盖茨能拯救香港吗?他们二位均是美国最著名的资本家代表,他们即将在香港投入巨额资金的消息在香港闹得沸沸扬扬。由于香港能从中利用到一些有用的消息,因此,在这个城市中迸发出了一股欣喜若狂的情绪。毕竟1998年的香港经济萎缩了5.1%,失业率也在向6%攀升。不过千万别让米老鼠和比尔的把戏愚弄了你。就算沃特迪斯尼和微软公司在香港的投资会大受欢迎,但它们却无法医治好香港的经济顽疾。恰恰相反:香港大肆炒作这两项辉煌的工程正是暴露出香港的经济复苏计划是多么的无力。首先是米老鼠。尽管迪斯尼公司要到今…  相似文献   

18.
张磊 《新经济》1995,(5):8-8
最近出版的《香港大辞典》(经济卷)是一部优秀的辞书,超越了先前问世的许多同类著述。香港学术界和传媒赞之为“开埠以来第一本统览经济全貌的大型工具书”、“香港经济的百科全书”,当非过誉。本书于香港的后过渡期出版,更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石安  张术琳 《经济论坛》1997,(13):43-43
一、认清形势,探求必然,把握内地与香港经济关系的总趋势香港回归祖国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从经济上看,回归以前的十几年间,内地与香港已逐步形成了经济融合的局面。香港回归,既推动香港经济在更大程度上融于内地经济,又推动内地经济走向国际。这个大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审视。视点之一:从港企内迁到产业升级、腹地扩展、产品高质化。港企大规模内迁是香港经济融于内地的主要特征之一。十几年间,香港在内地开办企业4万多个,雇用工人400多万。港企内迁促进了香港经济的转型,使企业突破地域局限,生产能量急剧…  相似文献   

20.
徐洁  曹革锋 《新经济》1995,(9):26-27
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0年4月,耗时近5年的香港特区基本法获全国人大通过。这两部法律文件保证香港现行的金融、经济及货币政策和司法制度,在1997年主权移交后基本上维持不变,为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奠定了法律基石,为促进内地与香港尤其是粤港经济合作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