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佩玉 《新经济》1995,(5):23-23
我作为一名香港研究工作者早已盼望有一本好的工具书,作为研究的向导。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又多么希望我从事香港问题学习和研究的研究生们有一本好辞书,引导他们入门。现在,由于《香港大辞典》(经济卷)的出版,我多年来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用“爱不释手”来形容我当时手捧着常务副主编刘泽生送来的这本大辞典时的心情,是最恰当不过了。这部大辞典之所以令人赞赏,我认为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2.
《新经济》1995,(5):1-1
由曹淳亮任主编、刘泽生任常务副主编的《香港大辞典》(经济卷)已于1994年12月由广州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辞典共分17个分编,收词5000余条,内容以经济为主,涵盖香港的历史、地理、人口、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领域,全书共316.5万字。该辞典具有较高的学术性、科学性、资料性和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代表了国内目前香港研究的实际水平。  相似文献   

3.
陈可焜 《新经济》1995,(5):28-29
4月12日,我应邀去深圳参加一个有关香港经济研究信息座谈会。说实话,我还有一个主要目的,即要向刘泽生兄索取一本刚刚面世的《香港大辞典》(经济卷)。比起过去已出版的几本同类辞书来,这部大辞典当然做到了后来居上,它借助近百位专家、学者的集体力量,高质高效地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4.
陈达明 《新经济》1995,(5):10-10
认识香港、了解香港,是进一步发展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关系,共创90年代两地经济繁荣的重要一环。《香港大辞典》(经济卷),以香港经济社会发展为轨迹,以丰富翔实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一部达到上述目的的高层次工具书。该书的出版,值得祝贺。  相似文献   

5.
施汉荣 《新经济》1995,(5):30-32
香港学研究是80年代以来学术界一个引人瞩目的研究热点,近年我国各地出版了多种有关香港问题的书。从学术性、科学性、资料性等多角度综合审视,当以曹淳亮为主编、刘泽生为常务副主编的《香港大辞典》(经济卷)最好,堪称同类辞书中的精品。它以经济为重点,涵盖香港社会多个主要方面,视野开阔,内容丰富,集中反映了近年海内外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成果,学术性、科学性、资料性三者兼而有之。它是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香港。  相似文献   

6.
刘泽生 《新经济》1995,(7):22-25
《香港大辞典》前言原文共15000字,分三大部分:一、香港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二、香港经济繁荣的原因;三、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因篇幅关系,本刊仅节选该文的第二部分。文章标题系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7.
杨伟国 《新经济》1995,(5):16-16
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荣幸地参与了《香港大辞典》(经济卷)的部分审稿工作。虽然我本人实际参与的份量并不多,但是目睹着这本巨著的酝酿、制作的过程。作者们的详尽的资料、细心的引述,使得我和我周围的朋友,都急切地渴望着该书的面世,因为这本辞典不仅方便内地学者朋友去了解香港。  相似文献   

8.
内地和香港加强服务贸易合作的利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江  郑晓敏 《财经研究》2003,29(11):41-47
随着中国加入WTO,几年内将逐步对外开放国内的服务业。在2003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签署了CEPA,其内容之一就是内地提早向香港开放服务业市场。内地的服务业尚未成熟完善,而这正好是香港的强项。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说明了内地和香港通过加强服务贸易合作,都能够从中获得比较利益,实现经济增长,增加就业。  相似文献   

9.
方式光 《新经济》1995,(5):22-22
《香港大辞典》(经济卷)历经三载艰辛,终于在1994年12月出版了。这是粤港学术界的一大盛事,也是香港学研究中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0.
曲凤杰 《资本市场》2002,(11):50-51
<正>前不久,金管局主席任志刚解释两地经济发展速度差距较大的原因之一是,资本由香港流往内地基本上是不受管制的,然而由内地流往香港则受到严格限制。但是……  相似文献   

11.
张娜 《经济论坛》2004,(6):147-148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关系不断加深。目前内地是香港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香港是内地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盟不作为整体统计)和第二大出口市场。转口贸易最为重要,香港对内地的整体出口中(港产品与转口商品),转口贸易的比重超过90%;内地经香港的转口货物占香港转口贸易的九成多。香港多年来也是内地最大的投资来源地,2002年在内地的累积投资约达到内地外来总投资的50%。  相似文献   

12.
石安  张术琳 《经济论坛》1997,(13):43-43
一、认清形势,探求必然,把握内地与香港经济关系的总趋势香港回归祖国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从经济上看,回归以前的十几年间,内地与香港已逐步形成了经济融合的局面。香港回归,既推动香港经济在更大程度上融于内地经济,又推动内地经济走向国际。这个大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审视。视点之一:从港企内迁到产业升级、腹地扩展、产品高质化。港企大规模内迁是香港经济融于内地的主要特征之一。十几年间,香港在内地开办企业4万多个,雇用工人400多万。港企内迁促进了香港经济的转型,使企业突破地域局限,生产能量急剧…  相似文献   

13.
发挥香港服务业优势 促进两地经济共同繁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EPA是内地与香港签署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性质的安排,实质是通过加大两地市场开放,特别是内地市场对香港“同等优先”开放,使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香港服务业与全球成长最快的内地制造业资源充分有效整合,从而实现两地优势互补,提升各自的市场竞争优势,促进两地经济共同繁荣。并提高两地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2004年1月1日CEPA正式实施以来,CEPA的效果已逐步得到显现。作为CEPA重要实施内容的服务业,既是香港经济的优势所在,也是内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点。本文主要以香港服务业优势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合力打造大珠三角金融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经 《广东经济》2003,(9):22-24
2003年6月30日,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在香港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CEPA的签署和实施,打开了内地与香港经贸合作的新空间,使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合作从此迈入新的历史阶段。广东作为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最密切的内地省(区),CEPA的  相似文献   

15.
香港与内地经济合作前景分析□尹晓波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发展历程表明,香港是内地了解国际信息的窗口,引进资金和技术的桥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通道及转口贸易的中介;内地则是香港经济发展的腹地和依托。“九七”以后,香港将以其独特的地位、积极参与和推动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16.
内地和香港贸易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内地与香港贸易发展现状和特点(一)双边贸易额不断扩大,香港对内地贸易占香港对外贸易的比重持续增加。在香港回归的过去十年来,内地和香港的贸易往来不断深化,香港作为独立关税区一直保持内地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与内地的贸易额从1997年的507·7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1972·5  相似文献   

17.
刘希林:男,汉族,1937年生,吉林省榆树县人,195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培训部本科毕业。历任:吉林省公安厅科员;通化市钢铁厂党委秘书;中共通化地委组织部科长;中共通化地区集安县委书记;中共通化地委常委、副专员;中共通化地委代理书记;1983年9月到中共中央党校培训部离职学习两年;1985年任吉林省政府秘书长;1988年1月任吉林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1992年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1998年1月任吉林省政协常务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现任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会长。刘希林同志思路开拓,锐意改革。1979年,他…  相似文献   

18.
中资企业:香港经济繁荣和稳定的重要力量蔡赤萌(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中资企业是中国内地资本在香港全资拥有或占控股地位的企业的简称。内地资本到香港经营最早可以追溯到1872年,首家内地资本在香港设立的轮船招商公司(即香港招商局集团前身),迄今已有125年历...  相似文献   

19.
甘长求 《新经济》1995,(4):50-51
《香港商报》1995年4月25日报道:国家信息中心对香港与中国内地经济变动而引起生产总值的升降,有三个预测:其中两个预测是悲观的,香港对内地投资的减少会引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增长率将不同程度地下降;有一个预测是乐观的,可能提高内地的经济增长率。  相似文献   

20.
期拉瓦 《时代经贸》2013,(2):74-74,76
香港与内地,在2003年6月29日,共同签署了“关于完善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关系的协议”(简称CEPA)。CEPA的顺利实施加速了香港和内地经济的融合,促进了两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