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寻了山东省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变化趋势,分析其产生原因并给以相关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1987~2003年山东省单位(1hm^2)农地收益和非农地收益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非农地对农地比较优势在1990、1991、1995和1996年出现下降。(2)单位(1hm^2)非农地与农地对GDP贡献率之比最大值为409.7(1999年),最小值为10.13(1991年),级差系数为39.43。(3)1987~2003年山东省当年GDP总量与建设用地总量相关系数达0.98,与建设用地增量相关系数仅为0.27。研究发现,新增非农用地受到上期用地收益差值的变化量影响,变化量越大则带来下一年非农用地增量越大,反之亦然。文章最后提出旨在提高非农用地土地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土地权益保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城市化确定为“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2002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34.9%按非农业人口计算,已经进入城镇化的加速阶段,以建设用地为主的资源消费急剧扩张,未来将有更多的农业用地转变为工业和城镇建设用地。江苏省土地“农转非”的特点目前江苏省土地在“农转非”过程中,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土地是城市的发展空间和功能载体,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加快发展,建设用地大量增加。1991年1月1日到1996年12月31日,全省实际非农建设用地129.39万宗,面积177.9万亩,年均用地29.65万亩。至2002年底,…  相似文献   

3.
采用双因素预测模型、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等方法,研究城镇用地扩张的规模和空间布局规划控制,以探讨具备适度弹性的城镇用地扩张规划控制的内容及模式。基于扩张经济和人口增长驱动双因素,运用GDP、非农人口弹性预测及单位用地GDP、单位用地非农人口控制构建扩张规模弹性方案预测模型;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节约集约控制需求,选取扩张弹性控制等级分区指标,划分由相对扩张到相对收缩、有弹性到无弹性的分级弹性控制区,结合建设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识别城镇空间有序发展方向。结果表明:弹性控制方案下南谯区2010、2015、2020年建设用地扩张规模弹性度分别为5.81%、7.25%、8.34%,并将其划分为四级扩张弹性控制区,东南方向为扩张有序方向。  相似文献   

4.
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桂林市五城区为研究区,1991年和2006年两期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光谱影像信息增强与监督分类相结合方法提取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信息,同时借助GIS空间分析工具,对桂林市15年间的土地利用时空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市各类土地利用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城镇与居民点用地、水体和其它用地面积均有较明显增长,耕地、林地面积出现不同程度减少,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长已成为整个区域土地扩展的主体;全市土地扩展强度指数和相对变化率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城镇与居民点用地、水体和其它用地面积在五城区均呈增长态势,其中城镇与居民点用地扩展强度指数变幅最大,七星区、叠彩区面积扩展最快,雁山区最小。耕地、林地分别以象山区和七星区减少速度最快;从缓冲区上看,城市土地扩张空间差异明显,城镇与居民点用地扩展主要集中在距市中心2~10km的建成区与边缘地带,该地带内的林地、耕地正逐渐被城乡居住、工业与交通用地所替代。  相似文献   

5.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双重催化下,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利用不断变化,成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本文以1990年、2000年、2006年和2010年的TM遥感影像为基础信息源,提取四个时相的建成区范围,并对近20年来的太原市城市扩展过程进行动态监测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0年,20年间太原市边缘区建设用地共扩展了191.81 km2;2)从时间上看,2006~2010年的扩展速度最快,强度最大;3)从景观格局上看,1990~2006年以斑块数增加,紧凑度减小的分散扩展模式为主,2006年后以斑块数减少,紧凑度增大的规模扩展模式为主;4)从空间发展上看,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且在不同的时间段,这种特征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利用1999—2008年分省固定资本存量、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和建设用地面积统计数据,估计、比较不同生产要素的空间自相关系数,揭示近年中国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特征。研究方法:应用空间计量分析、聚类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影响。研究结果:(1)2000—2008年建设用地扩张全局Moran’s I指数达到0.3023,显著高于固定资本和二三产业就业人数,说明建设用地扩张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区域间建设用地规模差异持续扩大;(2)空间计量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建设用地与经济增长关系时,需考虑空间变量的影响;(3)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建设用地扩张显著地表现为中部、北部地区低—低集群和东部地区高—高集群。研究结论:(1)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比较优势差异、土地要素的不可流动性和以国家计划为主的土地发展权配置方式是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动态变化与固定资本和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2)国家应重视土地发展权集中配置可能引发的区域发展过度失衡、局部地区生态压力过大等潜在风险,改进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7.
近30年来渭河关中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分析近30年来渭河关中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过程。研究方法:目视人工遥感解译, 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研究结果:渭河关中地区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是耕地,1980 — 1990年、1990 — 2000年两个时期,草地、林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转移的主要方向都是耕地。耕地面积在1990 — 2000年之间大幅增加,在2000 — 2005年、2005 — 2007年均呈现减小的趋势。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在近30年均持续增大,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快。水域面积在1990 — 2000年大幅减小,其中以河渠面积减小最为剧烈。研究结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变化幅度、方向是区域生态系统演变强度和方向的体现,也是该地区人类活动影响剧烈程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的划定作为城市空间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缓解城市规模无序扩张、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方法]研究主要是根据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对城区空间增长边界进行划定和分析,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和灰色模型对2020年乌鲁木齐市的建成区规模进行预测,依托GIS空间数据处理平台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行政范围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建成区规模的预测结果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综合分析获取中心城区空间增长的弹性边界及刚性边界,并分析其划定的合理性及建设用地增长的空间特征。[结果]到2020年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规模预计将达到5.227 6万hm~2。其中城区南部新增建设用地最多,但是城南区域对城市未来发展贡献的潜力较小;北部新增建设用地分布较为分散,主要是因为城区北部存在大面积的农用地。[结论]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北部,这就面临着建设用地开发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耕地保护不仅是为了粮食安全,更重要的是其承载的生态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协调建设用地开发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评估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对海南岛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净效应,并分析其作用机理。研究方法:断点回归与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使全岛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速度提高了30%左右,且主要集中在战略实施的前4年,但存在高估的可能;(2)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对全岛各市县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规模更大;(3)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对全岛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存在阶段性变化,前期主要是投资和产业发展驱动,后期则与城镇人口增长密切相关,但在开发国际化旅游市场的目标实施上不甚理想。研究结论:为揭示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对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机理与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借鉴,能够为协调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及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有效治理提供相关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0.
基于空间开发潜力评价的泰州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深化对主体功能区的认识,探讨基于空间开发潜力评价的泰州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方法,为相关规划和政策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1)计算出6126个网格单元、95个乡镇(街道)、6个市(区)的空间开发潜力指数以及泰州市极限建设用地容量;(2)建设用地预测建立在供给——需求关系之上,根据空间开发潜力指数和建设用地需求预测,计算出泰州市建设用地总量指标区域分配方案、城镇用地指标区域分配方案、建设用地城乡统筹方案。研究结论:空间开发潜力评价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也是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重要依据;建设用地空间上的拓展与空间开发潜力指数基本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土地伦理的土地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核心问题.人类在土地利用实践中折射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土地伦理观是从以人类为中心的利已主义,转变为包括人类在内的人地共荣发展观.土地可持续利用伦理的原则主要包括公平原则、生态原则和健康原则.土地可持续利用伦理建设策略主要有:(1)树立生态意识、合理利用土地;(2)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3)逐步完善土地法规.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总结2015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16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2015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共同关注土地市场与土地制度、土地管理、土地权属、土地政策与法律、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保护、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以及现代测量技术、土地信息技术和土地整治工程等方面的重点进展研究。(2)2015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内研究更多关注土地市场结构、土地财政与税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用途管制、土地督察、规划体制改革、现代测量技术等方面问题;国外研究则侧重在土地产权边界、土地制度演化、土地利用冲突、土地管理方式及机构设置、土地利用规划政策属性与规划原则、土地测量方法优化与对比、土地信息获取技术优化等。研究结论:2015年土地科学问题研究在实践推动下,研究面有所拓宽,学科体系研究得到加强,2016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与基础理论、土地经济关系与市场机制、土地制度改革与管理体制、土地政策体系与法律制度、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土地工程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提出一种基于土地税收的土地利用效率计算方法,解决土地利用效率计算中指标数据多源异构的问题,为土地资源集约节约评价提供方法。研究方法:基于从土地征收到土地保有全生命周期各项税收信息,叠加用地单位累计土地面积、土地等级、全环节土地税征收政策,采用模型分析法建立基于土地税收、面向土地使用者的土地利用效率计算模型,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基于该方法建立了武汉市土地税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截至2013年底,共清理闲置低效用地71宗,31家企业退出土地445亩。研究结论:该计算模型可定量计算用地单位累计土地利用效率,能够为闲置低效用地的清理提供手段,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集约利用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土地功能研究进展与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对国内外土地功能研究主要成果进行总结与评述,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及思路,供深入开展土地功能研究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功能概念与内涵尚待形成共识,土地功能分类正在积极探索,土地功能评价有了初步分析框架并在尝试应用。研究结论:土地功能研究已有良好基础,发展趋势和前景看好,应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深化实践应用,不断创新,支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土地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建议研究方向包括:完善土地功能概念与内涵知识体系,创建土地功能研究框架;完善土地功能系统分类;深化土地功能形成要素的特征尺度研究;加强土地功能研究成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呈现2015年国内外土地经济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研究重点,进行国内外比较,并对2016年土地经济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研究方法:文献法。研究结果:(1)国内学者主要关注土地市场研究中的土地价格、土地市场运行效率与外部性、土地市场中参与主体的博弈以及土地供应中的政府行为;国外学者更多关注发展中国家土地规模经营的效率、土地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其计量方法的创新,以及发展中国家农村土地制度演进中的参与主体行为。在土地市场自身运行效率及其参与主体行为特征分析方面,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2)国内学者在土地制度研究方面主要关注土地产权结构、土地流转制度及其外部性、土地征收制度、土地财政与税制改革以及土地制度改革,国外学者更多关注土地产权边界、稳定性与社会福利、发展中国家的土地征收以及长时段的土地制度演化研究。国内对于土地制度演化轨迹和影响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夯实。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18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2019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法。研究结果:2018年国内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整治、村庄整理、充填复垦技术、植物与钝化剂修复、无人机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土地信息采集中的广泛应用及3S技术尤其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广泛应用;国外研究侧重于降低开发密度、土地整理有限领域选择、土地复垦碳排放问题、联合修复技术、土地信息处理方法的革新及多源遥感技术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结论:2018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随着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3S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土地生态整治、土地复垦技术、土地修复方法、动态监测技术等方面有所发展。2019年,将继续推进土地生态建设、进一步提升复垦土壤质量、优化复垦技术、改进污染土地修复方法,发展土地信息技术,在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前提下,推动生态文明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17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法。研究结果: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关注的主题相似,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紧紧围绕“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着重从学科建设、生态整理、整理监管、村庄整理、复垦质量与新技术、污染土地修复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另外,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土地信息采集中的广泛应用成为关注的焦点。研究结论:2017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在学科建设、土地生态整治、整治新技术和质量、信息采集处理技术的革新等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018年,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土地工程领域的研究重点将是生态整治原理与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土地信息技术领域将更加注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20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2021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法。研究结果:2020年国内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主要集中在土地开发强度、乡村整治、土地复垦质量、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论与修复分区、植物与化学修复技术、土地覆盖信息采集与提取技术及动态监测技术;国外研究关注土地开发评价、土地整理再分配、土地复垦材料、植物与生物修复技术、土地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及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研究结论:2020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在土地开发、乡村整治、土地复垦质量、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土地信息采集与提取技术等方面有所发展。2021年,将继续推动国土空间开发和生态修复工作,进一步完善土地复垦质量研究体系、优化污染土地修复技术、革新土地信息技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指导下,推进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16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7年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总结2016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17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2016年土地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进展,创新提出土地科学发展时空锥理论和模型;(2)土地经济领域开始关注长时序波动规律等新要素对土地价格的影响,以及土地流转中的政府作用,土地产权和征地制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均有所突破,土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研究热点;(3)土地管理领域对不动产登记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的关注持续升温并开始侧重工作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研究;(4)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探索面向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土空间分类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空间规划改革构想和建议;(5)土地工程与技术领域在移动测量技术与设备和便携式管理系统的研发方面取得了进展,复垦土壤特征及多种新型土壤改良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推动土地整治工程的开展。研究结论:2017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土地科学系统视角的土地科学专用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包括土地科学问题研究总体框架构建研究,土地调查、土地规划土地评价、土地整治工程、土地信息工程等理论及技术体系研究,典型区域土地系统多要素耦合作用与优化机理研究等。  相似文献   

20.
根据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类型划分,将各省域划分为3大类8个基本类型;基于省域单元对耕地、园地、林地、建设用地等的利用效益进行了研究,初步分析了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