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高原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以西藏林芝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对此高原区域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推动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深入研究高原区域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高原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并以西藏林芝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应用结果表明,研究建立的高原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均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目标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环境资源视角下西藏农牧民反贫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普遍发生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或民族中.西藏是中国西部自然条件恶劣、人类生存难度大、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高、贫困现象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切实改善西藏生态环境,解决农牧民的贫困问题,不仅是经济社会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如若不能很好解决,会严重影响西藏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西藏环境资源与农牧民贫困关系的研究,认为恶劣的环境条件是导致西藏农牧民贫困的重要原因,对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将西藏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实现农牧民的脱贫致富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能源发展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海拔高、气候复杂、生态脆弱的自然地理状况等原因,西藏潜在的能源资源优势不但没有充分发挥,而且还制约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剧了生态恶化.文章通过分析西藏的能源消费状况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在生态安全屏障前提下的能源开发战略,形成既能有效发挥潜在能源资源优势,保障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同时又能使生态影响最小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GIS在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明显,为人类解决各种生态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本文将从GIS技术下的生态信息管理和运用,以及生态环境影响评的构建,来论述GIS在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大城市、特大城市以及城市群陆续建立,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完善了城市的功能与体系.而城市扩建、改建工程侵占了大量的近郊土地,破坏了原来相对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削弱了城市近郊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城市热岛效应更显突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严重的威胁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外围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结合衡阳市的生态环境特点,以及城市化大环境下其外围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与趋势,提出一系列实现城市地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西藏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近年来,在西藏矿产资源不断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如:开发利用程度低、技术落后、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文章通过深入探讨西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对策,以保障西藏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半个世纪前的民主改革使西藏社会经济实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2008年的经济总量较50年前增长近66倍,为我国经济增长较快速省区。50年来,西藏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但需认识到,西藏今天的经济成就,是在国家及兄弟省市全力支持下取得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发展区位和自然条件较差的问题依然突出。西藏未来的经济发展,需按照既定目标,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和"两个长期不变"基本方针,实施新型"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导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加快"一点、三线、四区"区域经济格局形成,走与西藏实际相符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劳动是财富的价值之父,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是财富的价值之母[1].离开了承载人类生活、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丰富资源,人类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西藏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不断改善,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在我们关注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同时,西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现状也一样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9.
西藏主体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的生态过程对保障我国乃至东亚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屏障作用。受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西藏生态环境问题日渐凸显,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受到威胁。本文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按照西藏生态经济分区和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原则,并在分析西藏生态经济系统和区域经济开发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地域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西藏主体功能区划的思路和西藏主体功能区划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10.
西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凯 《经济前沿》2007,(1):20-23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生态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一种共识。西藏具有的资源优势和高速增长的经济实力为生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落后的经济生产方式严重影响了西藏生态经济运行过程,制约了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形成。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提出了促进西藏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西藏发展绿色经济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经济是以能耗低、污染小、排放少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严峻挑战时的大背景下所提出的。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注定了发展绿色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西藏社会经济运行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探讨,提出了西藏发展绿色经济的若干对策与建议等。  相似文献   

12.
西藏的经济增长属于典型的政府投资拉动型,财政投资是推动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西藏今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牢牢坚持"一手保生态环境,一手抓特色产业大发展"的方针,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利用好西藏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采取建立生态保护基金、征收环境税收、加大环境建设的投入等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期间,西藏自治区政府明确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以构筑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建设生态西藏为目标。矿产资源作为西藏有战略意义和产业优势的特色产业,必须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坚持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发展经济、开发资源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依据,有序高效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14.
西藏草地退化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及草地畜牧业生产能力下降。草地资源的公共品特性导致的市场失灵,政府防止草地退化的投入不足,传统观念决定的农牧民行为乏力及粗放经营决定的畜牧业结构不合理是西藏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大多偏重经济、社会因素,而真正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所占权重和比例偏少,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了重点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涉及到“废物排放”、“环境治理”、“能耗”和“环境资源”等,共计25个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生态环境质量.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多层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生态环境指数,计算了全国31省市的生态环境指数,着重分析了长江流域各地的生态环境现状,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整体的生态环境指数略高于全国均值,上游的青海、下游的江苏和上海得分偏低,云南、四川、江西和西藏表现较好,重庆、湖北、湖南和安徽位于全国中游水平.依据各地的得分及其在各评价指标上的表现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金融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对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金融市场风险的不断加剧,特别是本轮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重大影响,使得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受到多方面的冲击。文章在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生态环境造成的冲击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评价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指标模型,提出了恢复和优化当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理解了新常态内涵以及新常态中的新理念.从新常态视角下分析我国西藏自治区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并且与西藏当前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笔者在新常态背景下对西藏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不容乐观的,造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19.
学生党支部是西藏高校最基层的党组织,是党建工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党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重要途径,是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培养新生力量的重要过程.西藏高校作为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本文着重针对目前西藏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贯彻落实"两学一做"主题教育着手,结合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浅谈西藏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方法、新思路,确保大学生党员的发展符合党的要求,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在我国农业资源持续减少、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如何建设生态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尤为重要.文章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角度,重点就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实现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