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把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产业转移既是广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粤北等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具有双向动因。粤北地区产业承接具有自身优势,但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式存在缺陷。粤北地区的产业承接应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效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产业承接理念,进一步优化产业承接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在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时,要注重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承接产业转移的各方面关系;要以市场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要注重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要加强资源节约和注重环境保护。主要途径是:充分运用政策优势、充分发挥引进产业与本地资源结合优势、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载体的功能、建设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背景下,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有着诸多优势,本文立足空间经济均衡分析,研究了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规模因素、主导因素和空间因素对产业承接的支撑程度。研究表明:一是经济发展规模、区位优势、路径效应和基础设施条件对吸引产业转移承接规模起到重要的作用;二是西部地区在区位比较优势的条件下,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不同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现实基础和相对优势,通过依托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集群化转移、围绕产品生产不同环节进行扎堆的园区集聚式转移、以外来植入和本地嫁接为主的产业链式转移等多种承接产业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4.
由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东部地区出现资本报酬递减,加上能源紧缺及环境问题的加剧,东部经济发展面临挑战,因此东部地区加快了传统产业转移的步伐,腾出空间来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在东部产业加快转移步伐的同时,西部地区作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可以通过承接东部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及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自身的资源、土地及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还在初级发展阶段,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新形势下,西部需要审时度势,制定相应的承接战略,以便顺利承接东部产业,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十四五"时期是内蒙古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承接产业转移作为调整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实现方式,已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健康发展的着力点.通过SWOT分析工具对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态势进行分析,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在自然资源、区位、土地和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同时也在承接的产业层次、承接企业创新水平、政策协调性和营商环境上具有劣势,还面临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承接竞争加剧和东部地区企业迁出阻力大等威胁.据此,本文力求为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策略选择,以促进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东部产业转移与中西部“三农”问题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西部地区受"三农"问题拖累,东部地区则受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困扰,且两者互为影响、相互加强.统筹解决两大区域发展难题的现实且有效途径,是积极推进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及其承接.东部以产业转移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空间,中西部则以承接产业转移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及其承接,要求构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倒逼机制;将中西部地区打造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理想承接地;中央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应加强引导和调控.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地区面临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局面,迫于商务成本的提高,急于转移产业,安徽作为长三角地区腹地,连接中西部地区的主要省份,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与机遇.文章详细分析了安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和外部机遇,从宏观、中观、徽观方面,提出安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运用产业转移承接指数、产业联系度和区域经济联系度,对广东省2001~2015年度主要产业行业数据进行分析。广东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数量规模在增大、行业覆盖在扩大、结构构成在优化;但山区是第一产业、粤东是第二产业的产业转移主要承接地,在第三产业的承接规模上,山区和粤西远比粤东大;广东欠发达地区与珠三角地区之间的产业空间联系在强化;但东西两翼和山区异化明显,粤西地区的产业联系强度明显大于粤东、山区。来自韶关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联系效应实证研究表明,虽然产业空间联系与承接产业转移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正相关关系,但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省内产业转移园的建设对产业转移迁出地(珠三角地区)与承接地(韶关)之间产业空间联系的贡献尚未体现出来。为此,建议关注产业转移质量和效应,促进产业转移规模、质量和结构上的升级,重视产业迁出地与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对接与融合问题,建立产业迁出地与承接地之间产业对接与融合发展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9.
叶琪 《新疆财经》2013,(6):38-45
在转交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下,我国新一轮区域产业转移渐成规模,并呈现出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较为明显的梯度性态势,由此也引发了中西部地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6年-2011年我国中西部18个省(市、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根据结果把这些地区划分为强竞争力、较强竞争力、中竞争力、较弱竞争力和极弱竞争力五种类型,且这些地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性、区域圈层性等特征.为促进我国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格局的优化,本文提出:强化中西部地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合性;培育各省区特色核心竞争优势,引导产业竞争力合理布局;打造现代产业集群,整合凝聚区域竞争力;促进中西部地区主动参与更大空间的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  相似文献   

10.
广东家电产业是国内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在全国家电生产制造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方面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承接制造业转移是我国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研究全球制造业转移的趋势,并据此制定和调整广东省的家电产业政策,是增强广东家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王有祥 《走向世界》2008,(14):30-31
有太多的奥运项目承载着全中国人的梦想.媒体对于北京奥运会中国队夺金数量的猜测普遍持低调态度,或许是冷静看待2004年雅典奥运会金牌总数第二的成绩之后诞生的理性,因为有太多不为我们控制的不稳定因素.很难想像,今年在本土召开的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会面对多少不可预知.但不可否认的是,本土参赛的中国代表团,会被激发出更加昂扬的斗志,尽管我们一直坚持的是稳中求胜.  相似文献   

12.
《China Economic Review》2006,17(2):142-185
Data on physical capital ar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fficiency studies. In the case of China, economy-wide fixed asset series are usually derived by aggregating gross fixed capital formation (net of depreciation) over time, and sectoral/ownership-specific series by correcting the limited official fixed asset data available. These procedures, to varying degrees, ignore that (i) gross fixed capital formation does not equal investment, (ii) investment does not equal the value of fixed assets newly created through investment, (iii) depreciation is an accounting measure that bears no necessary relation to changes in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fixed assets, (iv) official fixed asset data, where available, incorporate significant revaluations in the 1990s, and (v) “net fixed assets” do not measure the contribution of fixed assets to production.This paper derives economy-wide fixed asset values for 1953–2003, correcting for these shortcomings. It uses both the traditional, cumulative approach and a new, so far unexplored method of combining economy-wide depreciation values and an economy-wide depreciation rate to directly yield economy-wide fixed assets. The derived fixed asset time series are evaluated in a comparison with each other as well as with series in the literature, leading to the recommendation of a specific choice of fixed asset time series.  相似文献   

13.
嘉德又飘红     
杜枫 《走向世界》2009,(33):44-47
嘉德再次出手。 2009年11月18日,中国嘉德2009秋季拍卖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揭开神秘面纱(邮品、钱币、铜镜部分11月14日已拍卖完毕),涵盖中国书画、瓷器玉器工艺品、现当代陶瓷及雕刻艺术、油画雕塑影像、古籍善本、珠宝翡翠几大门类的全部拍品集结展出。  相似文献   

14.
自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应放弃固定盯住汇率制,本文认为这一观点忽视了我国的特殊情况。从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还没有具备成熟的远期外汇市场,这一状况不利于我国过早扩大汇率制度弹性。另外,在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的情况下,扩大汇率制度弹性和由此引起的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可能加重通货紧缩的程度,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仍有必要维护现行的固定盯住汇率制。  相似文献   

15.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高校,走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之路是适应时代及教育发展规律的,也是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之路。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的产学研合作中首先要合理定位、扎根地方,服务地方,并坚持立足办学、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色的立场。长春理工大学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在地方高校产...  相似文献   

16.
I. Introduction China has made tremendous gains in term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last 15 years, by invit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ncreasing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and exports. The currency unification (devaluation of the official rate and unification of the official and market rates) in 1994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efficiency in the monetary and foreign exchange systems. China was not severely affected by the Asian currency crisis of 1997–1998, and instead China helped the regio…  相似文献   

17.
封莉  张晶 《新财经》2007,(5):72-75
我亲眼看到中国这五年来的经济发展。俄罗斯“中国年”将给中国大中企业和中国品牌开拓俄罗斯市场创造有利条件。俄罗斯驻华商务总代表齐普拉科夫对俄中贸易往来前景充满了信心  相似文献   

18.
杜平 《开放导报》2001,(10):19-19,26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两件大事,其一是已经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其二则是中国将要加入WTO。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共同对中国未来十年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经济增长质量带来最大影响。同时,也将对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以及世界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省际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在随之扩大。经济学家和决策者在共同关注落后省份能否赶上发达省份这一问题,并由此展开了大量对中国经济的收敛性的相关研究。本文中,我们通过运用Hobijin和Fanses(2000)的研究检验中国经济中存在的发散和收敛行为,再次研究了这个重要的问题。我们的发现是引入注目的:首先,不论改革前后,均存在极小的俱乐部的收敛特征。具体地讲,在改革前存在13处渐进完全俱乐部收敛和11处渐进相对俱乐部收敛特征;改革后存在19处渐进完全俱乐部收敛和13处渐进相对俱乐部收敛特征。其次,比较改革前后的收敛特征后,我们的结果表明,改革后的经济发散程度更加明显,该结果对带宽参数(bandwidth)的选择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最后,与Pedroni和Yao(2005)及Maasoumi和Wang(2006)的发现相一致,上述俱乐部收敛特征不能简单地由地理因素或政策优惠程度来刻画。  相似文献   

20.
陈平 《上海经济》2010,(6):13-13
中国的发展道路不只是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还为世界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