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母亲梳头     
听到母亲病得不轻的消息后,我从离故乡很远的城市赶回到老家.一进门,就直奔母亲住的房间,希望第一眼看见母亲仍然像记忆中的那样微笑着,拥我入怀.母亲躺在那张老木床上,听说我从远方归来,吃力地起床.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书信     
自从我当兵到了部队,远方的母亲最盼望的就是我的信.母亲并不识字,那个时代给了母亲耕种的经验,却没有接触文字的机会,但母亲能准确无误地分辨出儿子的笔迹.她说:"我儿的字写得硬实,就像他的性格."这是一种血缘亲情的特殊感应.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烟     
树春 《人力资源》2002,(5):56-57
清明时节,我又来到了母亲的墓碑前,伫立良久……我把手中的鲜花摆放在母亲的碑前,然后点燃早已准备好的香烟,插到碑前的香炉中.吸烟是母亲生前最大的喜好,每年祭日,我只能以此来抚平心中持久的追忆.  相似文献   

4.
黄健 《秘书工作》2005,(5):59-59
我是穿着母亲的布鞋长大的.即使是现在,每天下班一回家,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下皮鞋,换上母亲亲手做的布鞋.   小时候,我常常在下雨天,看着母亲把家里破得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整理出来,小心地拆成几块.天色放晴后,母亲就找块苇席或者木板,把浆洗过的布块一层一层地糊上,等晒干后揭下来,就成了做鞋底的布料.然后,母亲会从箱底翻出一大叠各式各样的鞋样,有父亲的,有爷爷奶奶的,有外公外婆的,还有姑姑和小姨的,当然,更多的是我的.母亲按照这些大大小小的鞋样,将大块的布料剪好,约摸能叠到一寸厚时,再用崭新的白棉布上下盖面、纤边,最后用纳鞋线密密地缝订起来.   ……  相似文献   

5.
做饭是母亲每天压倒一切的任务.可母亲总抱怨说,不知道准备什么饭菜大家才都满意.一天我对母亲说:既然您对烧出来的饭菜没把握,为何事先不征求一下我们的意见呢?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母亲乐了:“对呀,要是征求了你们的意见,就是你们不喜欢吃,我心头的压力也减轻了许多.”  相似文献   

6.
读懂母亲     
1 开车去接母亲的时候,亲戚邻居把老房子围了个水泄不通,婶问:"姐还回来不?"姨在旁边抢着答:"还回个啥,城里头好耍,享福咧,哪个还要回山旮旯来!"母亲笑得像朵花,说道:"回,回,有空了回." 我一边帮母亲收拾东西,一边在心里答道:不回不回,永远不回! 终于收拾完毕,我启动车子,母亲还站在院子里,她的目光留恋地扫过院子里的每一寸……我叫一声:"妈!"母亲这才回过神来,上了车. 一路上,我都在给母亲讲述即将到来的新生活:新房子很大,楼下就是小区广场,常有老人聚集在一起,下下棋、跳跳健身舞什么的……母亲一直在微笑. 小镇终于被完全甩在了视线之外,我长呼口气.回想起过去,在我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我从小的理想就是终有一日,可以带着母亲离开这贫穷落后的小镇,在城市拥有自己的家……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手     
婴儿时,母亲的双手给了我第一次对世界的感受,那里有我挺立于天地之间的原始动力.孩提时,母亲的双手是我唯一的目标,在不断延伸的道路上,于千变万幻的人生风景中,它一次次地模糊,又一次次地清晰.  相似文献   

8.
为了"忘却"的纪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日,天气很好,我们全家去给父亲上坟.父亲是25年前去世的,那年我才9岁,当时,很年轻且很柔弱的母亲仿佛一夜之间变得坚强,而我也同样仿佛是在一夜之间长大的.如今,我的儿子也已经9岁了.25年中,母亲很少谈起父亲,但每年的祭日,都要到墓地来看看.  相似文献   

9.
波涛 《房地产导刊》2010,(9):111-111
母亲22岁生下我,现在我45岁了,已经半年没有回家看母亲。而母亲已经67岁了。如果母亲可以活100岁,那么母亲还可以活33年。想到这些,如果我依然半年回家看她1次,我这一生和母亲就只有66次见面机会了。  相似文献   

10.
刘韧 《中国企业家》2005,(18):100-103
“母亲死得早,她操劳一生,未享到我的福,未看到我出息……”1995年12月21日.香港证交所,方正在香港成功上市现场。总裁张旋龙保持微笑着站在那里,与人合影留念.脑海却不时闪过母亲的脸庞.父亲的严厉以及兄妹几个一起闯香港的艰辛。母亲是捏着妻子的手去世的.临终前,她颤颤巍巍写下了两句遗嘱。“无论如何要帮老三的媳妇弄到香港。”“家里的钱尽早分给孩子们。”此时,母亲已虚弱致极.一口气写不完.歇歇再  相似文献   

11.
又到了枇杷上市的季节. 朋友特意从莆田捎来几箱常太枇杷,我便不由想起母亲来. 也是这个季节,也是这个时候,也是这几个朋友不远数百里捎来的枇杷.不同的是,那时我的母亲还在,那时正是她在病床上苦苦挣扎,最艰难困苦的时候.  相似文献   

12.
与母同行     
从小我就是母亲的“影子”,也可以叫“跟屁虫”。两岁那年我随母亲去作一次漫长的旅行,目的地在千里之外,而我讨厌汽车那种大老远就嘎嘎叫的习惯,因此刚上车我就一头扎进母亲怀里,母亲怕我背过气去,伸手扒拉我的头,我不予配合,结果被她揪住耳朵给生拉活扯出来。要是在平常我非耍赖哭个地动山摇不可,但那会儿我紧闭双眼,一声不吭,差点把母亲吓哭了。实际上我啥事也没有,下车后一双贼亮贼亮的眼睛骨碌碌乱转,气得母亲扬言要将我当小狗仔卖掉。  相似文献   

13.
想念母亲     
好久以来,我总想写一写母亲,可一直未能如愿。看着街上洋溢着幸福笑脸的母亲,特别是每当我看到和母亲年龄相仿、满头银丝,却怡然悠闲地乐享晚年的老妈妈,我又一次强烈的思念起已故二十三年的母亲!我是家里的老五,上面已有四个姐姐,父亲一直想要个男孩。听大姐说,母亲生下四姐时,突然不会说话了。可以想象,那时候的农村,对生了四个女儿的母亲,心里该有多大的压力啊!谁知,天意难违,直到母亲三十九岁时,还是生了一个女孩!那就是我。可以想象父亲的  相似文献   

14.
又到了枇杷上市的季节.   朋友特意从莆田捎来几箱常太枇杷,我便不由想起母亲来.   也是这个季节,也是这个时候,也是这几个朋友不远数百里捎来的枇杷.不同的是,那时我的母亲还在,那时正是她在病床上苦苦挣扎,最艰难困苦的时候.……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脸颊上又新添了几道皱纹,头上的白发也增加了许多……母亲老了。实在是经不住我和妻子的再三劝说,母亲终于同意搬过来与我们同住了。母亲搬家的那天,我帮她去收拾东西。我惊讶地发现,母亲竟然保存了许多  相似文献   

16.
母亲和稿费     
在辛苦的写作生涯中,我曾多次收到报社、杂志社寄来的稿费.但嵌刻在我记忆深处且能拨动我心弦的,是和母亲有关的两笔稿费.  相似文献   

17.
到山里去     
我出生于鄂西北丘陵地区的一个小山村里,父亲幼小时,祖父母仙逝,他成为孤儿,辗转着被乡里好心人收养长大,孤苦伶仃里形成了多病的身体.母亲年轻时劳动,跌成腿部残疾.加之,我们子女五个,家大口阔,处境贫寒也就不言而喻了.在这种环境里出生和成长,我过早地经历了贫穷,切身地体尝了艰辛.记得参加中考的前一个星期,我吃饭的钱快没了.紧紧攥着口袋里仅有的五元多钱,靠它每天买两个面包充饥,终于敖过了这漫长的七天.其间,我常感头昏目眩,就拼命地喝白开水.我考取了县第一中学,进而考入省城完成学业,并顺利地参加了工作.两年后,无意中我从外人口中得知了一条被母亲保密多年而又令我痛心疾首的消息:为了让我学成工作,母亲因为没钱供我读书,曾经在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给人下跪磕头借钱!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母亲患上了坐骨神经痛,她只要坐在硬座上就不大舒服。前些天我陪母亲坐公交车去医院拿药。刚上车,一位女孩就主动起身为母亲让座。母亲对女孩笑了笑,说声:"谢谢!"便坐了下来。途中,母亲还和女孩拉了拉家常。车开了两站路后,我和母亲下了车。母亲揉了揉腰说:"其实在车上还是站着舒服,那椅子太硬了。""那你完全可以谢绝女孩的让座呀!"我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19.
一天,在和母亲聊天时,母亲偶然问起我写文章的事。我说文章不好写,现在工作压力太大,根本写不出来。母亲便说:“那就好好歇歇,过一段时间再写。”我说,主要是缺乏素材,无从下笔。母亲问我,什么是素材,去哪里找?我说素材是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经过提炼,就能形成文章。母亲问,生活中发生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行吗?我说行。  相似文献   

20.
灶台火     
我看着时间呢,那个中午从十一点半开始母亲就一直在灶台上忙活。母亲边忙活边和我摆着龙门阵,拉着家长里短,从母亲的母亲、父亲的父亲一直摆谈到田里秧苗快栽得了,地里猪草又长高都盖着青菜了。我有些迷惑,母亲真的老了?直到中午一点半钟,足足两个小时,母亲才把一顿饭做好。现在家里只有三个人吃饭,以前家里老老少少十来个人一大桌,母亲做一顿饭都只要一个小时就好了。那土灶头,母亲几十年围着转,闭着眼睛都能做好一顿饭。今天这是怎么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