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随着全球水资源短缺与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税收手段已成为保护水资源最主要的方式.水是一切发展之根本,水资源是有限的,只有合理、科学管理水资源,建立节水型社会,才能促进水资源和支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当前我国的水资源却面临着数量匮乏、分布不均、利用率低下等问题.针对我国水资源现状,我国政府应借鉴德国经验,在全国实行水资源税的管理.依据征收水资源税的可行性,我国实行水资源税,必须在税基、税收主体、纳税环节、税率、减免税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保证其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李慧娟 《中国市场》2014,(51):163-164
水循环经济是一种通过对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从而实现水资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分析银川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水资源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及现状,提出了银川市发展水循环经济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用水严重浪费现象并存,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在水资源配置、水需求调节和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作用,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直接体现,对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侯伟  张文强  王雪 《商》2014,(47):236-236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我国的水资源相对贫乏,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必备资。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对整个城市、整个地区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都造成了严重的制约。本文就以我国北方某城市的实际情况,来探讨一下该地区的地下水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及其分析,并建立相应的分析数据模型,为该地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新  李晓南 《中国市场》2009,(44):56-58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公众是水资源最大利益相关者,应当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各项权益,成为节水型社会建设主体。节水型社会建设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6.
食品行业废水具有污染严重、排放量大、水资源利用率低的特点,与我国的水资源要求极不相符。为了减少环境污染,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食品行业的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将食品废水作为水资源来开发无疑是一项重要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全社会形成珍惜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的局面,实现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标,需要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水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完善的价格政策。本文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分析目前我国水资源市场形势和状况,阐述建设节水型社会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意义,提出运用价格杠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价格对策。  相似文献   

8.
黄德俊 《江苏商论》2010,(4):110-112
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拥有量较低,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供水价格一直没有形成市场调控体系,价格构成不合理,收费较低,公众节约用水意识不强,严重困扰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要解决这一矛盾,应将水资源供求关系纳入到市场体系当中,充分发挥价格信号作用,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9.
论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我国水资源短缺及利用现状,分析了影响城市水资源需求量的因素,并从意识培养、政策建立、经济杠杆作用和管理体制四个层面出发,分析了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问题,保证在不影响居民生活的舒适程度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节水型社会。  相似文献   

10.
结合我国水资源短缺及利用现状,分析了影响城市水资源需求量的因素,并从意识培养、政策建立、经济杠杆作用和管理体制四个层面出发,分析了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问题,保证在不影响居民生活的舒适程度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节水型社会。  相似文献   

11.
甘薯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甘薯资源丰富,发展潜力较大,进行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可多倍增值,前景广阔。本文介绍了甘薯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及药用价值以及甘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提出了发展甘薯食品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资源和环境意识;加快制定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制度体系,依靠技术进步为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建立良好的运营机制,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13.
The purpose of this commentary is to analyze the paper “Resource use and development across permeable project boundaries in open network contexts”. Focus lies on commenting on the value of the paper in light of existing research on business networks. The paper is analyzed from a general,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mmentary is that there ar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of the paper. It clearly add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resource use and development in business networks as it introduces a context involving several actors in a system of open innovation.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水价改革的制度设计:基于水价机制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稀缺已经构成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严重挑战,在市场转型条件下,市场机制可以有效解决水资源稀缺问题。基于对水资源稀缺性的深刻认识,试图重新界定水资源的价值内涵,从水权、水市场的制度层面来揭示水价机制及其运行障碍,从而形成中国水价改革的基本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水价改革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理念,现代企业要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合理的使用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是这一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任何企业经营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分区与经济区划分的区别与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分区与经济区划分都是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手段。土地利用分区是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对土地实行用途管制,研究的是土地资源;经济区划分是根据某些产业部门在某些地域分布的相对集中程度或对其有利的发展条件,将相关区域分为不同的经济区域,研究的是经济部门。土地利用分区是经济区划分的基础,经济区的划分是对土地利用分区成果。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政府统筹规划,制定宏观调控政策,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孙先民  崔亚丹 《商业研究》2002,(21):124-125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业面临着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加强服务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增 强服务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分析服务业的产品特征和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的经济形势阐释服务业中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不合理的用水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影响,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虚拟水贸易加剧了缺水地区的用水压力;水资源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海水倒灌;影响土地的利用结构,导致土地沙漠化;挤占生态用水,影响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下虚拟水贸易发展的对策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政策,保护地下水资源;继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控制人口增长,调整饮食结构和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9.
20.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党中央立足国情作出的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其着眼点和根本途径是增强内生力量。即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抓好能源、水源节约和土地利用,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各种保障体系,并举全党全国之力夺取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