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开月 《经济研究导刊》2014,(15):123-124,141
在中国股票市场上,政府对于股票市场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货币供应量与上证指数作为变量,运用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等金融计量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3年10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他们对于股票市场各种影响的综合效益。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有着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秀利 《经济问题》2012,(10):89-92
通过考察2001年1月~2011年12月的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价格的数据,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实证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并不相同,M1与股票市场价格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M0和M2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并不显著,这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应当关注资产价格波动,并可通过控制M1的供应量来对股票市场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会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发挥其政策效果,并借助一定的传导机制,影响一国经济的各个层面,其供应量的变动对资产价格的变动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应用VAR模型,选择一定的变量以及对数据进行整理,对货币供应量对我国上证指数的影响力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货币供应一般通过进入经济实体和股市两种途径影响股票市场,M1的增减方向与股市涨跌方向基本同步,M2对上证指数波动的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4.
张鲁 《经济研究导刊》2009,(32):116-118
货币政策是否影响股票市场,对该问题的回答涉及到中央银行是否有能力以及如何干预股票市场。通过运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等计量方法,得出如下结论:(1)货币供应量是股市流通市值的Granger原因;(2)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影响股票市场,但影响力有限。这些结论对于货币当局调控股票市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贝拉  金聪浩 《经济视角》2015,(1):33-37,64
本文简要回顾了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结合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经验进行讨论,然后以中国货币供应量、银行隔夜拆借利率、房地产资产价格和上证综合指数构建了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VAR模型。实证结果显示:中国货币政策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比较显著。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是否应该将资产价格引入货币政策的制定进行了探讨,最后给出中国人民银行如何应对资产价格波动的现实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出发,采用H-P滤波法分离出货币供给量中的扩张和收缩成分,并结合VAR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论证了货币供给量对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程度,得出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货币供应量负向冲击对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要大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货币供应量正向冲击。基于此,提出货币政策对于物价水平变动的不对称性影响的理论原因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货币需求已不再相对稳定;货币供给结构和数量已发生变化;货币政策传导更趋复杂;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失去了稳定的联系;货币数量不再简单地与物价和收入呈比例关系。就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着重分析财富效应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得出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应关注股票市场发展,但不应完全依据股票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货币供应量的产出、通货膨胀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中国1978~2008年的年度数据,运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中国货币供应量政策对总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效应。主要进行了脉冲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并结合中国货币供应量政策的特点,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对产出有影响,在长期是中性的;(2)货币供应量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内都对物价具有系统性影响;(3)中国货币政策有效,但效果有限;(4)中国货币供应量受到物价和产出变动一定的影响,即货币供给具有一定内生性。  相似文献   

9.
论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把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协整检验、VEC模型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1996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物价和产出的季度时间序列,论证了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产出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从货币供应量的构成分析,基础货币具有较强的可控性;货币乘数可控性较差,但对货币乘数可以利用ARMA模型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由此,本文得出的结论是货币供应量具有较强的可控性,从而有理由认为,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现阶段仍然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理论和实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自1996年开始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但在实践中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与最终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联度与预期相差较大。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有效性,其次通过IS-LM模型从理论上对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进行了分析,进而通过实证数据从货币乘数的不确定性和央行对基础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两个方面,证明了我国LM曲线存在不稳定性,从而得出我国利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1990—2006年的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量数据通过因果关系检验建立回归模型,并对其进行自相关检验添加滞后变量使模型更加准确。通过本模型旨在验证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并对近年来经济增长率不断降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几点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夏恩君  刘楠  沈洁 《技术经济》2008,27(7):81-85
当一个经济体中存在股票市场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显得非常复杂。本文就货币供给量对股票市场收益的影响进行了经验研究,得出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均对市场有正向影响的结论;同时发现,市场对现有影响因素的反应有过度的倾向,但长期内会恢复均衡。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进而对我国现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利率与最终目标之间并无显著影响,从而说明我国目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是合理的,而利率尚不具备可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1998~2009年间我国货币供应量、利率、股票市场规模、实体经济的四变量VAR模型分析判断,我国资本市场并不能对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货币政策调整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传导;且引起了货币当局产生上期货币政策调整不够的认识误差。这些情况实际反映出货币调整不足以使公众对未来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保持乐观预期。我国应努力不断改进实体经济的健康运行机制,以使公众对未来经济保持稳定和较高的收益预期。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3,(3)
文章运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等计量方法分析了货币供应量M2、利率与股市变动的关系,并得出在当前利率未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下,虽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两种方式影响股票市场,但货币供应量M2更有效,调节利率对股市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一结论对于货币当局调控股票市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围绕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特征,系统地对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模型分析和数据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降低;短期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货币供给的可测性较差。但是,货币供给量与GDP和物价之间的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对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关系的文献进行了回顾,然后运用2009~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研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存在影响,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使股价上涨,利率的上升会使股价下跌。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围绕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特征,系统地对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模型分析和数据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降低;短期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货币供给的可测性较差。但是,货币供给量与GDP和物价之间的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流动性的波动性度量流动性风险,从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两个方面,应用VAR模型首次研究了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变化与流动性风险负相关,其中,M2变化对流动性风险影响最大,M1变化的影响次之,M0变化的影响最小;利率对流动性风险有正向影响,但影响力度小于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影响。研究还发现,牛市状态下,货币供应量变化和利率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周期长于熊市状态,利率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力度明显大于熊市状态;但熊市状态下,货币供应量变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力度相对较大,其中,M0变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明显大于牛市状态。  相似文献   

20.
选取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数据,运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中国股市不同运行状态下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股市运行状态不同,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利率等货币政策变量各自对股市的影响力度不同。(2)在股市的不同运行状态下,货币政策对股市影响的整体效果也不同。因此,货币政策当局应相机抉择选择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适量地运用货币政策以引导股市平稳健康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