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认为,始自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增加有效需求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并将在2002年继续实行。本文运用DEA方法对我国历年,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最后分析了更有效实施这一政策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整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状况与效果 自1998年起,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主要依靠扩大政府支出来扩大内需的一种扩张性政策.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与一般意义上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区别在于:在增加政府支出的同时,不减税收.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中长期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是作为短期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我国从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至今已6年了,短期政策在我国出现了中长期化的趋势,理论界对此说法不一。本文拟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的角度出发,阐述我国实施这一政策组合的特定背景和政策组合的特点、政策组合实施的效果及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在分析了宏观经济形势的新交化后,对政策组合的未来走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关注     
焦点FOCUS中国首次提出中性财政政策 在实施了8年积极财政政策之后,中国首次提出了“中性财政政策”。 5月27日,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上海全球扶贫大会闭幕式上提到了“中性财政政策”这个词。他说,中国将由实行积极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转向实行中性财政政策,以降低通货膨胀风险。经济分析人土说,虽然中国淡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一个趋势,但官方提出“中性财政政策”还是首次。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1998年到2004年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缓解通货紧缩,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就业和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考虑到防范公共风险,积极财政政策应作相应的调整。2005年,中国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财政政策),其政策核心是适度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的规模,并对财政分配结构进行调整。中国未来一段时期特别是“十一五”前期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产业》2009,(7):15-15
为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决策层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半年时间过去了,实践已经证明,“双政策”是立竿见影、行之有效的,将坚定不移地实行下去。  相似文献   

7.
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下的政策工具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宏观经济模型与政策工具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回顾了1997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和政策变量的使用,认为1997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在分析了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状况及2004年加强宏观调控下我国经济运行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实施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必然性,并对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涵义及政策工具的选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周刊》2004,(24):18-18
5月27日,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上海语出惊人:今后,为确保中国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财政政策将由“积极”转向“中性”。这是自1998年以来,宏观调控部门的高层领导首次改变“积极财政政策”的提法。中性财政政策的含义是什么?中性财政政策的出台是否意味着财政不作为?财政政策如何从积极转向中性?  相似文献   

9.
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绩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我国目前经济形势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理所应当的。从这几年财政政策的效果来看 ,确实起到了减缓颓势 ,稳定经济的作用 ,但却不尽人意。政策实施的效率不高。本文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合理性和实施绩效。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政策低效率的原因 ,提出了完善财政政策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为实现"保增长"的经济工作目标,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为走出经济发展困境,也曾经推出过大量的财政刺激计划,但收效甚微.文章分析了日本财政刺激政策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我国当前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坚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预防及应对金融危机的不二法门。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进一步承担更大的责任,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从而实现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12.
We investigate the optimal design and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and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in promoting macroeconomic (price)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for the South African economy. We develop a New Keynesian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featuring a housing market, a banking sector and the role of macroprudential and monetary policies. Based on the parameter estimates from the estimation, we conduct an optimal rule analysis and an efficient policy frontier analysis, and compare the dynamics of the model under different policy regimes. We find that a policy regime that combines a standard monetary policy rule and a macroprudential policy rule delivers a more stable economic system with price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A policy regime that combines an augmented monetary policy (policy rate reacts to financial conditions) with macroprudential policy is better at attenuating 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shocks, but at a much higher cost of price instability.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monetary policy should focus solely on its primary objective of price stability and let macroprudential policy facilitate financial stability on its own.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企业R&D投资密度与融资政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青 《改革与战略》2008,24(8):134-137
西方的融资决策理论认为,R&D投资与企业的融资政策有着高度的相关性,R&D投资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政策的选择。文章构建我国企业R&D投资密度与融资政策的关系模型,以2006年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我国企业R&D投资与融资政策的关联性。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企业R&D投资与融资政策显著相关,R&D投资密度高的企业显示出低财务杠杆水平及高比例的短期负债水平。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affect the growth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using panel data from 49 countries over the period 1980–2014. We find robust evidence that financial development has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impact on the growth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We also find that the growth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tends to be more pronounced as the financial structure of a country becomes more market-based. These results not only add interesting new evidence to the recent literature on the growth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but also provide some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the financial determinants of monetary policy effects on economic growth, which have largely been ignored in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5.
财政政策取向应由"积极"转向"适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宏观经济已经稳定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积极财政政策退出的时机已经成熟。政策调整的实质是从扩张性财政逐步转向平衡性财政,当前可表述为"适中的"财政政策。主要含义包括:大规模减发甚至停发长期建设国债,尽快兑现将其调减至零的承诺;严格控制和逐渐削减财政赤字;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新增支出的方向;不宜过快增加预算内政府投资资金;继续加强税收征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包含房地产市场金融冲击的NK-DSGE模型,考察了我国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效果。通过比较不同政策机制下金融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可以发现,宏观审慎政策的引入缓和了金融冲击的效应,并且可以同时实现稳定物价和稳定金融系统的目的。社会福利分析的结果表明:(1)金融冲击下,仅对产出缺口和通胀做出反应的政策具有最低的社会福利水平;(2)如果货币政策考虑信贷市场,并同时使用反周期性宏观审慎政策,那么社会福利将得到明显的提高。这意味着金融冲击下,政府应该积极行使对信贷市场做出反应的货币政策以及反周期性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政策机制。当前,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不景气的背景下,我国政府积极利用金融冲击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因此,采用对信贷市场做出反应的货币政策以及反周期性宏观审慎政策将具有相对较好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7.
货币与财政政策后续效应评估:40次银行危机样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勇  陈雨露 《改革》2012,(5):24-32
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40次重要的系统性银行危机为基础,对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选择进行实证评价。实证结果表明,"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能产生相对较优的经济效果,应成为金融危机后的主要政策选择,但由于两种政策刺激或稳定经济的效力都集中体现在短期,为避免持续和大规模货币扩张和财政赤字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旦危机消退、经济企稳回升,之前作为"反危机工具"出现的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就应该逐步淡出。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已经被看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否定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而是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即在能源短缺和全球变暖双重约束下实现经济健康的发展,实现代价最小的经济增长。本文从财税政策调整和配套机制建设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入手,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文章对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并从理论基础上分析财税政策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对国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经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和配套机制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以审慎经营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性金融不愿对其提供资金支持,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企业成长的瓶颈。为弥补市场失灵,政策性金融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政策导向与资金扶持、首倡诱导与虹吸扩张功能,在企业成长的初期阶段,构建政策性金融体系以支持并诱导更多商业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王军 《科技和产业》2011,11(8):131-134
在金融危机中,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出台了一系列危机救助的货币政策。本文主要依据传统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对危机救助中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采取何种路径对金融市场影响进行分析,以确定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