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经济增长稳定性对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国民福利水平有重要影响。本文在评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稳定性主要受产出缺口、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者所有制结构等四大因素的影响,当产出缺口增加1%时,经济增长稳定指数降低0畅97个点;当需求结构(最终消费率)提高1%时,经济增长稳定指数上升0畅79个点;当产业结构提高1%时,经济增长稳定指数上升1畅47个点;当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占比)上升1%,经济增长稳定指数降低0畅62个点。  相似文献   

2.
投资和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对我国各省区经济贡献差异明显。本文利用重心模型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对1978~2017年我国30个省区经济增长动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相关性进行研究, 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 支出法核算下, 目前我国经济成长整体尚处于向成熟推进阶段, 经济重心经历了“西南——东南———东北” 的离移; (2) 投资对各省区经济贡献呈现出了“东高——中高——西高” 演变过程, 空间上表现出了“高散——随机——低低” 的集聚; (3) 消费对各省区经济贡献经历了北京和广州为中心的消费圈、发展滞后地区高消费和西部地区高消费的演变过程, 空间上呈现出了“ 高散——随机——集聚” 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3.
工业用水效率的提升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基于中国 30个省区 2005~2015 年的面板数据, 利用最新DEA 模型——MinDS 估计了各地工业的用水效率; 利用 Tobit模型考察了不同区域的影响因子对工业用水效率的作用。 研究发现: 全国总体的平均用水效率为0.75,东中西的平均用水效率分别为 0.79,0.70和0.77,纯技术用水效率东部表现最好, 而规模效率西部地区表现最优。 另外, 南方省区的工业用水效率要低于北方省市。 工业化比重对工业用水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而用水规模对其产生负向影响。 文章给出了加大中西部的技术引入、 协调南北方省市的工业用水效率和提高东中部的环境治理能力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5G通信、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工业产业的发展格局,而与此同时,绿色发展的理念又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共识,环境规制和数字经济如何影响新一代工业经济增长值得深入研究。采用2009—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环境规制政策、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环境规制政策显著地抑制了工业经济增长,而以电信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促进了工业经济增长,环境规制对数字经济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负的调节效应。政策建议:制定绿色产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避免出台“一刀切”的禁止性政策;进一步支持以电信5G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着重协调好数字技术的增长效应和治理污染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5.
老工业基地衰落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分析其共性,发现是资源市场配置的必然结果.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探讨了在老工业基地发展中,国际贸易、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三者的内在关系以及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通过对模型的竞争性市场均衡分析,给出了平衡增长路径的经济增长率,并系统地分析了在环境污染进入效用函数的情形下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通过对最优增长路径进行比较分析,讨论了贸易对环境质量、经济增长的影响,污染外部性对长期经济增长的约束等.最后给出了模型的综合结论及其现实涵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1978~2017 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 要素投入与经济产出数据, 利用重心模型刻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要素禀赋重心和经济重心的时空演变轨迹及其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在要素禀赋重心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劳动力重心较为稳定, 资本重心表现出阶段性移动特征, 劳均资本重心在不同时期空间上呈相对稳定的渐进式变化。在要素禀赋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关系研究上, 经济重心始终位于劳均资本重心东南方向, 前期(1978~1991年) 二者位置关系不稳定性较强, 后期(1992~2017年) 二者呈现出“趋同——偏离——趋同” 的演变关系, 总体上我国劳均资本重心和经济重心的耦合关系变化更多由区域资本存量变化引起。  相似文献   

7.
基于“再工业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本文运用2002~2014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在省际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两种技术进步方式非对称发展下区域工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表明: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都促进了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引进技术的促进作用更大,但是引进技术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倒U型”机制,过度引进技术、忽略自主研发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技术陷阱,且在“再工业化”国际趋势下,引进技术的边际收益变小,此外劳动力在模型中的作用并不显著,因此为快速缩小区域工业经济差距,现阶段西部地区应实行以引进技术为主、兼顾二次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同时应注重制定因地制宜的人才激励政策,吸引本地人才回流。  相似文献   

8.
我国工业部门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工业部门为研究对象,构建工业部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LMDI因素分解模型;对碳排放恒等式进行改进,并将改进的碳排放等式和LMDI因素分解法运用到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因素分解中,实证研究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工业部门的能源结构、经济增长水平及人口数量与碳排放的增长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增长呈负相关关系。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给出我国工业部门的减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在综合考虑内生经济增长和累积因果循环效应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探讨了可能影响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和导致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而验证上述理论是否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从而为政策提供依据。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集群特征,城市所属省份的增长态势、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政策等因素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进步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从整体上来讲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未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经济或不经济。文章分析了其深层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开放经济背景下,政府保护幼小产业的手段受到很大限制。本文构建了以补贴和额外税收为手段的社会福利最大化模型,假设合资企业技术成熟,国内幼小产业尚处于学习阶段,考虑双方产品差异化的影响,给出了最优政策解。本文用模型结果解释了战后日本的产业技术促进政策,并以轮胎产业为例,为中国政府保护幼小产业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经济快速增长的内在要求和急剧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各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产业多样化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机制为基础,利用熵指标法将产业多样化分解为相关和无关两部分,以中国2003—200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从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两个维度检验了相关与无关多样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相关多样化对地区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都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无关多样化不利于经济增长但有助于提高经济稳定性。为进一步考察不同宏观经济形势下多样化在经济稳定功能方面的差异,以全球经济危机为分界点进行了分阶段回归,结果显示:当外部市场状况良好时,相关多样化的稳定效应较为明显,当遭遇外部经济冲击时,相关多样化的稳定作用被削弱甚至逆转,而无关多样化则始终发挥着经济稳定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减税是稳定和提振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明确减税在何种程度上提振经济增长及其作用机制是优化减税政策的关键。本文利用增值税转型政策的全面实施,评估和分析了减税提振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并利用该政策对不同行业实际减税力度的差异以及地区事前产业结构的差异,对不同地区所受的减税冲击进行度量,发现减税显著提振了地区经济增长。结合减税拉动受益企业增长的直接效应与减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的间接效应,本文估计减税的地区乘数在3.5左右。进一步考虑地区间的溢出效应,将地区减税乘数拓展为全国乘数,估计得到减税的全国乘数在3左右。本文还考察了减税提振经济增长的作用渠道,发现以增值税转型为代表的资本性减税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提振作用主要是通过政策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方式实现,政策拉动就业和促进消费的作用较为微弱。  相似文献   

13.
陈凯 《山东纺织经济》2013,(12):11-13,7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贸易都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增长,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突出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但是,长期以来,重视出口贸易、低估甚至忽视进口贸易对本国科技水平提高、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我国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的总体倾向。受这一政策倾向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加剧,贸易摩擦频发,技术含量低、贸易附加值少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技术溢出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在实证检验部分,分别从国家整体、分区域的角度,考察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从而为相关政策的推出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发展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已被广泛认可,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其能否和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尚不明确。本文以14家大数据交易中心的陆续成立作为数字经济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异时双重差分(Heterogeneous Timing DID)模型,考察了数据价值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二者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建立大数据交易中心引致的数据价值化,直接促进了所在省域内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同时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传导间接促进了经济增长;研究结论不仅证明了国家允许各城市建立大数据交易中心政策的有效性,而且可为大数据交易中心的广泛建立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5.
山西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等动态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山西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长期稳定的协同互动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也极大地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从长期趋势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明显的经济增长效应.这一结论为山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2004年,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前两年投资增长较快的影响,棉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但投资增幅大幅回落; 2005年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仍然是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河北省主动提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的调整会对当前的就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不仅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而且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通过分析河北省当前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及经济转型方向,分析就业的制约条件,认为应当从完善再就业相关政策、京津冀协同发展与稳步推进经济转型三条路径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新经济地理理论--知识的空间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运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20地市的知识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各地市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知识溢出及经济增长效应。建议通过加大资本投入、并对较落后地区采取适当倾斜的政策来缓解资本存量的负向区际效应;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引导激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在吸引外资方面应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优惠政策和竞争政策,以减少区际之间的盲目竞争及重复建设。  相似文献   

19.
由于强劲的出口和国内消费的推动,中国经济在2000年增长了8%,重新达到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 在2001年至2003年间,中国经济能达到7%到7.5%之间的增长率。 中国顺利度过亚洲金融危机,连续三年的财政扩张和降低利率的政策,使中国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了稳定的汇率并获得强劲增长。  相似文献   

20.
环境规制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本文基于 2004~2015 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 环境规制与工业增长规模间存在 “U” 型的非线性关系, 与综合效率、 盈利效率和劳动效率间存在横向的 “S” 型关系, 与经营效率间存在镜像的 “S” 型关系; 环境规制政策存在帕累托改进空间, 环境规制强度提高既有利于环境保护, 又不会对工业经济增长规模和效率产生负面作用; 环境规制效应具有区域差异性, 通过权衡三大分解效率可在短期内确定区域最优的环境规制政策。 最后, 根据实证分析提出应突破 “先污染后治理” 的发展思路, 推进差异化的环境管制政策, 提高环境规制强度,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