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长期以来,国有股减持一直是悬在证券市场上的一把利剑,每次国有股减持的消息流传时都会引发市场的重大调整,1999年甚至引起深、沪两市大盘深达34%的调整.最近,根据中央关于国企改革“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国有股流通被重新提上日程.但2001年的市场基础、内外部环境与2000年前有重大的不同,本文力求从国有股减持可能对市场造成影响的政策、资金、投资者心理几个方面加以分析,认为国有股减持对市场的影响是“短利空,长利好“,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国有股减持一直是悬在证券市场上的一把利剑,生次国有股减持的消息流传时都会引发布场的重大调整,1999年引起深、沪两市大盘深达34%的调整。最近,根据中央关于国企改革“抓大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国有股流通被重新提上日程。但2001年的市场基础、内外部环境与2000年前有重大的不同,本文力求从国有股减持可能对市场造成影响的政策、资金、投资者心理几个方面加以分析,认为国有股减持对市场的影响是“短利空,长利好”,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3.
国有股减持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股市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投资者不接受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原因,提出以可转债形式减持国有股,并给出了可转债减持国有股的优点,并提出了利用可转债减持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国有股减持的目标是形成“蜜月效应” ,但由于国有股减持定价存在框定偏差、减持目标有冲突、投资者心理预期被忽视 ,结果却引发股市暴跌 ,形成“离婚效应”。改进国有股减持方案的措施包括完善市场制度、明确减持主体、让利于投资者、稳定投资者预期等。  相似文献   

5.
我国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减持让股权结构适度分散化.现在的减持思路遇到一系列问题,如承接资金来源有限,可实现速度较慢且仅涉及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减持等.因此,提出一种新的减持思路--国有投资主体交互减持,即让在股东角色和股东权益上彼此独立的各国有投资主体交互成为国有股减持的战略投资者,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实现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优化与公有制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虽然近期国务院决定停止在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但是由于国有股减持的工作仍在继 续,只是政府在具体做法上有所改进,所以对国有股减持的研究仍有现实意义。本文论述了国 有股减持实质上是一个重大的财政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双元财政模式的特有现 象,国有资本的运作应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在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中存在了博弈精 练纳什均衡解,即能够在国有股减持问题上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应 能预测结果并提出切实可行措施,从而最终解决国有股减持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胜利 《经济经纬》2003,(6):139-141
国有股一股独大与不能流通是历史造成的。当国有股的减持通过A股市场进行时,减持与全流通才变成同一个问题。反思国有股减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股票市场不能仅为国企服务,股票市场应回归其最基本功能;不能再固守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老路;重新提振机构投资者的信心;适当改变中国证监会的地位;应当停止上市公司国有股向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管理者高层转让。  相似文献   

8.
陈颜 《经济师》2001,(11):107-108
由于历史原因 ,中国证券市场只有 5家上市公司的股份是全部流通的。其余上市公司股权中 ,约 1/3是流通股 ,2 /3的国有股和法人股是非流通的。如何顺利地解决国有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的问题 ,已成为管理层和投资者都密切关注的问题。文章全面分析了国有股减持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并着重对当前经济形势下国有股减持的相关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汪玲 《经济导刊》2002,(5):54-60
2001是我国证券市场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证券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证券市场市场化的法规和政策,其中影响最大、意义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国有股减持方案的推出与实施。在2000年6月22日起执行的国有股减持办法被暂停执行之后,证监会公开向社会征集国有股减持方案,力图经社会各界“合意”来寻求成本最小、成效最好的减持方案和设计。对国有股减持方案的讨论如火如荼地持续进行,经济理论界和金融证券界对国有股减持的市场影响、总体方案、减持原则及减持价格等生要问题进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难点是:(1)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各方利益的分配。国有股减持问题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但最主要的是国有股股东(即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与流通股股东(即股民群体)的利益关系。国有股减持方案既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又要保障流通股股东的合法利益,既要照顾到他们的短期利益,又要兼顾到他们的长期利益,这是国有股减持的难点之一。(2)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数量。目前国有股股东套现动力比较大,如果按照国有股股东的意愿,国有股减持的数量肯定比较大,这么大的减持数量将对市场产生很大冲击,所以,在方案中要使国有股股东…  相似文献   

11.
翟淑萍 《现代财经》2002,22(5):11-13,52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与法有股所占比重较大且不能流通,不利于形成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影响到公司的经营绩效。本文主要从公司治理结构角度论述了国有股减持的作用,并对目前国有股减持的政策,方法及效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1.国有资产要有条理、有规则地退出竞争领域。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来逐步减少国有股权,例如,国有股出售、股份回购、协议转让、拍卖、股权转债权等。一种有吸引力的做法是通过机构投资者来实现国有股的减持,因为这种做法正好与资本市场的  相似文献   

13.
周春平  王菲 《经济纵横》2003,(12):35-38
2 0世纪 80年代和 90年代 ,英国和俄罗斯通过国有股减持 ,实现了国有企业的民营化。由于两国国有股减持的背景不同 ,减持的经济基础和制度基础不同 ,减持的效果也因此不同。英、俄国有股减持对我国的启示是 :国有股减持要选择合适的减持次序 ,要确定合理的减持价格 ,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以及促进垄断性行业的竞争等。  相似文献   

14.
依据现有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条件,首先,应当公开披露国有股减持的必要信息,尽快制定减持的基本方针和计划,以稳定市场,增强投资者信心。比如可以明确国有股数量居前50位上市公司的减持问题,以保证50%左右的国有股基本稳定,从而稳定整个市场。其次,在减持模式选择上,应该以私下市场模式为主,但必须进行公开市场的局部试点,以期形成较为成熟的流通模式。最后,在利用私下市场模式过程中,应该充分发展控制权市场,将国有股减持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结合起来,提高公司质量,为后续的上市流通奠定基础。公开市场模式应该以配售和送股为突破口,并鼓…  相似文献   

15.
国有股减持既是我国股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证券市场规范化运作的紧迫需要。国有股减持方案的设计,考虑了减持的数量、时间、市场承受力、国有资产的保障、二级市场投资者的预期,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变现资金运作等多方面因素;在实施减持方案时,应力争以最小化的代价,最公平的办法、最合适的路径和时限取得最大化的效益。  相似文献   

16.
国有股减持修正案的设计原则、定价机制和资金运作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减持问题是200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证券市场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促进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在考虑了众多复杂因素和现有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上市公司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提出了三种国有股减持修正案,并对国有股减持的设计原则、定价方式、减持顺序、减持资金运作模式、其它主要减持方案评析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比较当前各种国有股减持方案,国有股全流通再逐步减持的思路对一次性解决国有股与法人股的流动性问题,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是最为切实可行的.但这一方法尚为妥善解决的问题就是国有股应按照什么样的价格和流通股并轨,几次国有股减持的试点最终都因定价的不合理以失败告终,目前以净资产为基础的国有股定价方式存在很大弊端,至此,我们提出国有股流通与减持定价的具体方案,主要运用市盈率定价的方法,目的是使市场具备投资价值,同时通过增配股份对原流通股东的补偿确保建立一个利益均衡机制,最终实现国有股在稳定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市场供求形成的价格进行减持.  相似文献   

18.
国有股减持是我国国企改革面临的一大问题。面对目前提出的众多方案都是围绕减持价格、减持对象、减持规模等技术层面的问题展开的,难以解决减持必然碰到的资金承接问题,这也是众多方案均未能成功实现减持的关键。该文提出一种新的国有股减持方案:即通过国有投资主体交互减持的途径,以解决国有股减持与承接资金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曾显荣 《经济师》2002,(7):67-68
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占很大比重的是国有股和法人股 ,并且不能上市流通 ,致使公司治理效率低下。减持国有股的比重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允许商业保险基金间接入市 ,设立开放式基金 ,培育机构投资者对改进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有股减持从试点开始已经有几年时间,其间采取了若干种减持方式。为了使国有股减持顺利进行,需要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类型公司采取不同的减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