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朱芳草  王剑 《银行家》2022,(1):100-102
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等多部委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将面临告别传统理财业务甚至退出理财业务的抉择.根据国外银行业的经验,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是其退出理财业务之后可供选择的转型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跨境投资总量占比较小、种类不多,与境外商业银行和资管机构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认为,在资管新规逐步实施、打破刚兑有序推进的前提下,银行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着力发展跨境投资和全球资产配置业务,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资产和财富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3.
在大资管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净值人群对"财富传承"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国内家族财富管理业务起步之初,对于第三方理财公司而言,能否抢占家族财富传承这片新蓝海,对公司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以NY财富为例,试图探讨第三方理财机构开展家族财富传承业务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迅速,在居民财富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资管新规的发布,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着净值化转型的压力。除此之外,银行理财的产品类型需要丰富、投资结构需要优化、服务能力需要提升、运作模式需要转变、监管体制需要完善。净值化转型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防范金融风险、提升资管机构能力,促进投资者教育都有重要意义。银行理财在财富管理中肩负重要使命,要通过不断提升能力,实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客户的本源。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居民财富增长,资管行业中理财业务规模快速扩大。“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子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机构进入市场,必将深刻改变我国理财市场格局。本文阐述了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的意义,分析了现阶段银行理财子公司所面临的挑战,建议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完善公司治理,重塑业务模式,充分发挥其优势,提高投研能力和金融科技应用,在与母行其他资管子公司及外部其他资管机构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银行家》2014,(5)
正资管牌照全面放开,政策向保险资管和证券(资管)公司倾斜。从2012年下半年至今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旨在给信托公司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进行"松绑",各类机构资管业务相互交叉,其他资管机构可以更多地以经营信托业务的方式,开展与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和基金专户、期货资管、保险资管等资产管理业务的现状,探讨了我国资产管理市场的发展前景和各类机构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银行理财业务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业务运作不够规范、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够充分等问题。随着银保监会持续加大监管力度,银行理财业务已在按照监管导向有序调整,表外资产负债收缩,短期险产品份额下降,同业存单配置比例提升。本文探讨了资管行业细则发布后的资管理财市场变化趋势,预计银行成立资管子公司进程将加快,理财产品将向非标倾斜,分析了过渡期内新老划断的执行问题和结构化平层拆除后的增信措施落实问题,并就设立资管子公司、增强投研能力、提高客户覆盖率、开展财富管理业务、资管业务智能化转型等方面对中小银行资管业务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英国资管行业的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以推动我国资管行业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英国是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发源地,其资产管理行业规模排名全球第二位。英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资管行业监管制度,并通过不断完善产品服务,推动资管机构的有序竞争,以持续提升在全球资管行业的竞争力。为加快我国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有必要学习和借鉴英国资管行业的发展经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以及机构与个人财富的迅速积累,资产管理行业在助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居民财富管理的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根据中基协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资产管理业务的整体规模已达51.97万亿元。虽然资管行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集中度与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依据《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甘肃省资管业务发展实际,从业务结构调整、融资结构变动、盈利能力和风险防范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资管新规对甘肃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影响。提出加大资管业务知识宣传、加强机构性存款监管、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参与市场资金配置、提升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资管业务竞争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凌秀丽 《中国保险》2022,(10):28-31
<正>当前外部形势变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2022年以来保险资管机构另类业务发展。本文将分析经济形势变化给另类业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对保险资管机构另类业务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经济形势变化下保险资管机构另类业务面临的机遇1.稳增长诉求下基建项目迎来大发展2022年,中国政府在“两会”上提出了5.5%的GDP增速目标,从目前来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银行理财、信托计划、证券公司资管计划、基金子公司专项资管计划、保险资管产品等各类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委外投资、银行系产业基金等通道类和主动管理类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且具有明显的跨市场、交叉性特征,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显著增强.从财新周刊公布的数据看,未剔除通道类业务重复计算的情况下,截至2016年末,资管业务规模已膨胀至逾100万亿元,已经具有明显的系统重要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资管新规的落地施行,对商业银行的资管业务产生深刻影响,特别是对构建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为快速抢占市场,商业银行探索财富管理路径迫在眉睫。本文以后资管时代为研究背景,以苏州地区为例,对高净值客户群体的特征及投资需求变化进行分析,比对现有商业银行财富管理模式,剖析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完善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体系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自2018年4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发布以来,在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影子银行无序扩张得到有效治理,资管业务有序转型,净值型产品占比稳步提升,资金空转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持续助力实体经济发展。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同时资管新规过渡期将于年底结束,资管业要把握新机遇,顺应居民财富配置需求,通过积极参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努力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本期中,本刊组织专题,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支持资管行业深度参与银行间市场、资管产品创新、普惠资管投资策略、科技赋能资管等角度作深入探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范畅 《河北金融》2020,(2):21-23,31
为了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督标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机构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为了确保金融机构能够顺畅调整资管业务,资管新规合理设置了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允许银行续发老产品逐步收回原来的资管业务,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过渡期内存量业务的清理压力。但是,过渡期的背后仍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给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有必要开展专项调研,提出发展与转型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18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等文件的出台为资管业务戴上了"紧箍咒".经过三年多的过渡期,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施行,自此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开启了新篇章.伴随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券商资管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券商资管若要更好地抓住机遇,实现资管业务转型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18.
<正>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企业年金账户管理业务作为养老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账管机构自然而然地成为养老金融大文章的答卷人。多年来,企业年金账户管理业务由于市场结构的原因,已经进入红海阶段,业务形态趋于稳定、市场格局日益固化,但是委托人、管理机构等各类角色在参与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的过程中,出于自身职责与定位,积极参与年金基金管理,探索新的管理手段并由此演变出行业发展的一些新趋势和新动向。在此背景下,账管机构作为账管业务的核心参与者,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在妥善应对业务变化的同时,推动行业健康向上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中,资管产品已占据不可忽视的位置。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在新的监管框架下,资管业务转型在去通道、降杠杆、期限匹配、净值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2021年是资管新规3年过渡期收官之年,保本理财产品实现清零,净值型产品比例大幅增加,多层嵌套现象得到改善,信托公司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已到达相对均衡的临界点,资管业务迈入规范发展新阶段。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也面临着部分产品打“擦边球”、净值化不彻底、存量产品难消化等后续问题。因此,应不断完善资管制度,合理调整底层资产配置,以净值化管理为核心提升机构资产管理能力,加大投资者教育建立对净值波动和风险承担的意识,有效处理资管业务过渡期结束后续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力量,银行理财有望受益于持续增长的居民财富规模与日益释放的财富管理需求,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之年,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理财业务转型求变的关键之年。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银行理财机构需坚持回归业务本源,迎难而上、积极转型,以党建为统领,以支持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线,以客户为中心,全方位提升核心竞争力,以银行理财业务高质量发展为新突破,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