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汀罗镇是农业大镇,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尤为重要,迫切需要以现代农业为总抓手,全面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就要着力解决制约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  相似文献   

2.
文章提出低碳农业的概念,认为低碳农业是通过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以农业节能减排为手段,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使得农业与其他产业实现和谐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然后分析了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六个历史性跨越。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张永娟 《魅力中国》2010,(2):123-123
建设新农村就要优先发展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经济要发展就必须消灭二元结构的存在,同时还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保障和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六个历史性跨越.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农业产业化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组织模式不够完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经营观念滞后、风险抵御能力较弱等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重在加快建设功能完善、运转有序、保障有力、和谐高效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和农民收入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浅析农业产业化的和谐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政策,应该针对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发展,才能真正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指出,只有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才能使农业产业化和谐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白贵怀 《发展》2009,(11):22-22
青城是兰州市榆中县的农业大镇之一,总人口2.26万,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三农”工作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正确处理“三农”问题是实现青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点和关键。近年来,镇党委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富民、文化旅游兴镇、关注民生和谐”的总体思路,在设施农业、文化旅游、农村维稳、保障民生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均实现突破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贸》2012,(7):62
"十二五"时期,榆林市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总揽,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培育龙头企业为突破,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全力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转型升级。近年来,榆林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稳定为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2011年,榆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7.06亿元,可比价增速6.4%。种植业喜获丰收2011年,榆林种植业喜获丰收,  相似文献   

10.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经济综合竞争力等具有重大意义。汶上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必须坚持走农业产业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的新路子,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1.
贾彧  邢方 《特区经济》2006,211(8):144-146
培养具有先进文化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农业劳动力大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关键。从我国目前农村发展的实际看,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技能已不能满足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本文论述了人力资本投资与现代农业、农村社会和谐的内在联系,并针对我国目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实际,提出了提高人力资本质量重在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2.
张砚 《特区经济》2006,(12):237-238
县域经济作为一种特定的区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合肥市所辖三县的县域经济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很快,但与安徽省最发达县的县域经济还存在一定差距,其发展现状如何,需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缩小城乡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着重以下几方面: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展农业内外部的增收空间与渠道,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与农民增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航  王庆 《乡镇经济》2007,(12):36-40
农民收入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新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文章分析了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情况,并探讨了乡村旅游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论述了乡村旅游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陈宝兰 《乡镇经济》2006,(12):34-38
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和谐农村、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实际上都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可持续农业。农业可持续包括农业生态可持续、农业经济可持续和农业社会可持续。本文从农业生态可持续——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规模效益农业和农业社会可持续——人本农业角度将这三个子系统组合成一个系统整体——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从理论上构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实现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王平 《乡镇经济》2006,(11):16-18
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上,提出了全面建立和谐社会目标。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主要问题,“三农”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本文以和谐为基本出发点,全面论述了和谐“三农”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最后探讨了构建和谐“三农”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7.
依托北京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与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要求,密云农业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打造"绿色国际休闲之都",通过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完善经营主体形式、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等手段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休闲文化型、产业带动型两种模式实现农业园区化建设,依靠产品认证、基地建设及信息化管理等方式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进而提出"三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语境下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方 《改革与战略》2011,27(8):24-26,59
循环经济是一种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文章从循环经济、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出发,在阐述发展循环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并指出转变观念、强化政策法规导向、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突破技术瓶颈和培养全民意识是和谐社会语境下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状况的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农业技术推广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推动作用。但存在推广经费短缺,农村人员素质偏低,管理体制不明,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而思想观念陈旧,体制疆化,定位模糊和农业弱质性的客观现实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出,在政策取向上政府应注重农业技术公共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的分离,完善投入主体多元化,促进农科教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战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研究符合自己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文章从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与必要性研究出发,探讨了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及其战略目标,并提出了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以期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