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双重任务.本文首先指出中国承接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本质上是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其次,在封闭经济条件下运用商务成本理论分析了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在国内不同区域之间转移的条件.最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了避免产业外移到其它国家,中国应该立足于在位优势和大国优势构建国内价值链,以充分发挥学习曲线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在技术进步和设施联通的条件下,以全球价值链为主导的要素转移成为当前产业转移的主要特征。近年来,随着全球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国内外产业转移呈现新趋势,并从优化要素供给、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催生跨国企业、促进政府营造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制度环境、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发挥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作用。在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过程中,应顺应技术潮流和经济发展趋势,依托产业转移,发挥其在构建国家价值链和"一带一路"大区域价值链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建设,着力培育高端要素,从而助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亟需将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的模式从"汗水经济"转变为"智慧经济",以摆脱长期以来的"低端锁定"困境。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中国依托"一带一路"构建"以我为主"、包容性区域价值链的背景,并重点对区域价值链构建的策略、区域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联系及产业升级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作为一种"双向嵌套"、开放型价值链体系,区域价值链在加快中国产业高端攀升、带动更大范围协同发展和推动公平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都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在此过程中,作为多元价值链链接者的中国,应积极培育全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优势,发挥"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同时,带动更大范围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有序引导多重市场融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国际分工深化视角分析服务产业转移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通过模型分析和实证研究均表明,在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双重治理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进行服务产业转移,将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服务部门配置在中国沿海地区,而将制造和加工部门设在中国内陆地区。这种配置利用国内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延伸和拓展产业价值链,带动了内陆地区融入全球化,缩小了中国地区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5.
2016年以来全球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和2019年底至今新冠疫情在全球的持续蔓延对全球价值链协作造成双重冲击.对此期间相关国家间关税水平和进出口数据变化的分析,以及对各国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的比较研究表明,在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冲击下,全球价值链出现重构趋势,一些国家的政府越来越将国际政治、国家安全和社会应急考虑置于经济利益考虑之上,积极推动部分产业链回流本国,追求供应链的多元化,加强对本国相关产业的保护.美国出于维护其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地位的考虑,更是企图对中国进行全产业链封锁.面对这些挑战,我国亟需制定新的有针对性的全球价值链战略,积极采取稳链强链补链措施,稳住低端产业、强化中端产业、补齐高端产业,打造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巩固和发展全产业链优势,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巩固亚洲价值链命运共同体;大力发展壮大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价值链;以合作共赢理念处理与美国等西方主要经济体的关系,强化全球价值链相互依存度.  相似文献   

6.
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是产业合作实施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全球价值链成为影响产业合作模式选择的重要方面。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遵循“产业特征定位—产业位势比较—产业合作模式选择”逻辑链提出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模型,并以福建省主导产业中的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对闽台产业合作模式选择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福建省针对闽台产业合作模式选择决策中,化工行业需要采用垂直和水平产业升级合作模式,机械制造业需要采用垂直的产业协同和产业转移合作模式。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模式选择的理论拓展与实际应用,对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产业合作模式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形成过程,全球价值链的二元驱动机制,全球价值链中经济租的产生和分配,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以及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8.
许树辉 《经济地理》2011,31(4):631-635,654
全球价值链网络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织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是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在分析韶关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特征和嵌入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基础上,认为韶关汽车零部件产业可借助政府、品牌整车及其骨干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和中介组织四种力量,构建零部件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快速嵌入珠三角价值链,并推进价值链的国际化延伸,以全球价值链嵌入跟随式和自主创新式并举的模式实现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以劳动力、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承接了大量从发达国家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并形成了以国际代工为主要形式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代工企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劳动就业、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中国代工企业被跨国公司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环节,成为世界“血汗工厂”。中国代工企业如何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基于此,首先阐述了中国代工企业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现状,然后分析了中国代工企业“低端锁定”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中国代工企业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策略,以期为中国代工企业突破全球价值“低端锁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新优势。构建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数理模型,利用2005—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方面构建省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省域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且具有动态非线性递增效应;与东部地区和非“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相比,数字经济对中西部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作用更大。就内在机制而言,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两条基本路径。进一步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1.
过去中国企业以低成本优势被动嵌入发达国家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获得技术能力提升的同时,也日益凸显囿于GVC低端的困境。为此,在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战略下,中国企业可乘势构建自我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和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利用全球智慧资源的同时,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推动中国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2.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在于完成产业由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东部地区产业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通过完成产业结构转移和产业升级来构建国家价值链。国家价值链可通过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橄榄型"社会和缓解城市病来促进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3.
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是产业合作实施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全球价值链成为影响产业合作模式选择的重要方面。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遵循"产业特征定位—产业位势比较—产业合作模式选择"逻辑链提出产业合作模式选择模型,并以福建省主导产业中的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对闽台产业合作模式选择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福建省针对闽台产业合作模式选择决策中,化工行业需要采用垂直和水平产业升级合作模式,机械制造业需要采用垂直的产业协同和产业转移合作模式。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合作模式选择的理论拓展与实际应用,对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产业合作模式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技术经济》2019,(3):49-59
从区域经济前向关联视角,构建了国家价值链(NVC)与全球价值链(GVC)相统一的、产业-区域双视角的增加值完全分解模型,考察了中国低技术制造业、中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嵌入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特征。研究发现:2002—2012年期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较高,中技术制造业嵌入国家价值链的程度较高,而低技术制造业的区域"内向性"特征较明显;分区域考察,中国东部地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较高,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嵌入国家价值链的程度较高,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际分工格局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国际产业转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理论视角分析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和特征.研究认为:全球价值链的持续深化主导了本轮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根据产品价值增值特性组织全球生产,促使产业转移的主体、内容、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我国应沿着全球价值链阶梯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采取灵活多样的产业转移方式和价值链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全球价值链已经深入到中国,而中国也越来越多地参加到了以发达国家国际化公司或跨国公司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中.就目前形势来看,中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末端的低成本竞争模式的发展空间不断缩小,中国多数纺织服装行业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而,在国际产业不断转移和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大格局下,利用有利条件,实现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获取更多分工利益首先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避免沿袭东部地区的成长历程,在高速成长后,面临核心竞争力匮乏、缺乏后劲的前车之鉴,中国西部地区需要将自己纳入全球性思维框架中,重新解读产业梯度转移的含义,认识到西部地区不能仅仅是利用自身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配合国外的品牌技术走下去,而是需要提升本土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通过产业升级不断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推进。  相似文献   

18.
比较优势演化、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产业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分工体系的深化与国际贸易形式的演进,国际生产与贸易的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调整,全球价值链成为了当今国际分工的主要发生形式,对各国的价值创造体系持续进行着重构与深化,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使得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产业结构仍停留在价值链的分工中低端,而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首先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从比较优势的演化入手,讨论了比较优势如何演化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产业升级三者的联动关系,分析了中国产业的三大基本特征,认为中国产业升级必须走比较优势非线性演化与线性演化并重之路,促进生产要素的高级化、推进产业模块化、实施产业集群,枸建区域联动的国内价值链体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产业价值链理论包含环线型、网络型、社会型三个阶段和三个层次的价值链形态,产业价值链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对应不同形态的价值链。技术和市场是产业价值链实现高水平成长和演化发展的核心驱动。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初始阶段应以马克思产业价值链理论为指导,通过构建区域价值链,依次培育三种不同形态的产业价值链,同时以强化"链内"技术创新和区域内循环市场为主导,培育均衡发展的驱动力,规避"政策依赖陷阱"和"双重低端锁定"的受控制地位。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后,制造业全球布局发生重大调整。一方面,由于区域制造业综合成本的变化,推动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另一方面,全球制造业加快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成本更为低廉的地区转移。我国经济正处在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迈进的关键时期,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已逐步改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低端转移,呈现产业结构和转移方式双调整的特点。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制造业既要加大开放力度,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GVC)中的位次并主导构建优势产业链条,同时也要构建我国国家产业价值链(NVC),推动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