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宁波博物馆     
宁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中国长江流域著名的史前文化“河姆渡文化”,是中国越窑青瓷的发祥产地.中国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同时,宁波还拥有独具特色的天一阁藏书文化、保国寺古代建筑文化、宁波帮、明清浙东学派文化、饮誉海内外的越窑青瓷文化.源远流长、丰腴多元的地域文化,使宁波成为文物昌盛之邦。  相似文献   

2.
<正>宁波历来学风浓郁,学者辈出,在民国时期,宁波籍学人受"浙东学派"熏陶,对著书、文化和学问始终心存敬畏并向往之,他们或著书立说,或创办、经营报刊,或编刻乡邦文献,涌现出了如张静庐、鲍咸昌、张寿镛、邵洵美、唐弢等一批杰出的编辑出版家。系统爬梳这个群体的文化贡献与精神共性,并挖掘他们生成的地域文化基因与外在因素,对于当下社会主义出版文化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袁慧 《宁波通讯》2006,(11):34-35
(一)宁波藏书文化是浙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底蕴丰厚的浙东文化繁荣了浙东学术,培养了一大批浙东学者;而他们的读书和治学又促进了宁波藏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宁波历来是个文化鼎盛、人文荟萃之地。春秋战国时就出了越大夫文种。汉初有“商山四皓”之一夏黄公。东汉时有隐士严子陵。三国、两晋时有经学家虞翻,天文历算家虞喜。隋唐时有书法家虞世南,稍后有大诗人贺知章。两宋期间,诞生过哲学家、教育家“庆历五先生”——杨适、王致、王说、杜醇、楼郁,号称“甬上第一状元”的张孝祥,丞相史浩,“淳熙四君子”的杨简、袁燮、舒磷、沈焕,史学家王应麟、王昌世父子,史学家兼哲学家黄震等。元代的著  相似文献   

4.
黄文杰 《宁波通讯》2014,(13):49-51
宁波素有“文教之邦”的美誉。早在7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由此拉开了赋有宁波地域特色的教育活动的序幕。从东汉的余姚学宫,三国东吴时慈溪鸣鹤场的虞都尉讲舍,到北宋的“庆历五先生”,南宋的“淳熙四君子”,加之明清时期黄宗羲、全祖望等大师级人物不断涌现,使姚江学派、浙东史学派为代表的浙东学术最终成为开启近现代维新变革思潮的重要力量。而当下的宁波教育并不止步于历史的辉煌与成就。她怀着“为天下倡”的首创精神推进教育改革;她以“观世界潮流”的全球胸襟扩大教育开放;她以“文教之邦”的深厚积淀提升教育品质…在不断地开拓与反思中,宁波教育步步前行。本期文化视点从宁波崇教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时代精神以及当代反思等视角,带您细细领略树人千载的宁波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5.
宁波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文化根脉发达,资源丰厚。以河姆渡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龙"为代表的海洋文化、以"梁祝"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王阳明、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术文化等璀璨夺目,光耀海内外。而作为重要地域特色的宁波海洋文化,更是种类丰富,传播兴盛。海洋文化是宁波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宁波城市文化的基本元素,是宁波城市灵魂和宁波精  相似文献   

6.
陈蔡志  张世清 《宁波经济》2006,(6):39-40,62
观点拾萃:宁波不难为中国第二之上海,为中国自己经营模范之上海。北仑港碍天独厚,将来完全可以成为东方的鹿特丹。宁波人既素以善于经商著,且具有伟大之魄力。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宁波是民族兴旺和屈辱的一个吞吐口道,一个东南沿海极敏感的神经枢纽。宁郡为全浙之门户,而镇海口门,尤浙东之锁钥。宁波内则联络众省,外则控制东倭,通省之门户,实为东南一大关键也。  相似文献   

7.
浙江在宋明以后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浙东学派",祠堂建筑作为珍贵的建筑文化精髓,是浙东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对前人还没有发掘或虽然已经发掘但尚深入不够之处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丰富建筑研究及浙东文化诸多方面,更加深入研究浙东祠堂建筑及文化。祠堂作为文化产业载体挖掘不足的现状与文化复兴的当代需求,对浙东祠堂建筑及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清初浙东学术主张治学经世致用,反对虚无空疏的学风,以强调主体自觉、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而万世流传。自黄宗羲以下,相继有万斯同、全祖望。这些硕彦俊士,以其令世人瞩目的学术成果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风格,奠定了浙东学派在宁波以及华夏文化学术史上独树一帜的学术地位。宁波作为浙东名城,在文化强市建设中,借鉴和继承浙东学派一脉相传的精神气质、思想观念、学术主张和价值观念,在文化空间打造、文化设施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队伍建设上下足功夫,  相似文献   

9.
在家国同构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看待"家"与"国"的关系。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这种"家齐而后国治"的家文化从来没有因历史发展而失去其价值。与浙东的学术文化、史学文化、藏书文化、佛教文化、海丝文化一样,浙东家文化同样蔚为大观、根深叶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风建设。据此,我们在新形势下对于浙东家文化的传承和开发,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要求,特别要抓住浙东家文化多方面的优秀传统,再续宁波家文化的新优势,打造宁波家文化的新品牌。  相似文献   

10.
胡宾 《走向世界》2014,(49):40-41
"今天,兴文重教之风再现于孔孟乡邦,从中我们也能够展望‘文化中国'的未来愿景……我相信,孟学在文化中国必然会发扬光大,并期待孟子的思想成为21世纪‘学做人'的重要精神资源。"这是中国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杜维明先生给在邹城召开的孟子思想与邹鲁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发来贺信中所提到的。杜先生不仅深入阐释了孟子思想的核心内涵和时代价值,而且对于邹城作为孟子家乡所彰显的兴文重教之风给予高度赞誉。  相似文献   

11.
明清浙东学术与宁波商帮之间,实有相辅相成的内在渊源。浙东学派猛烈抨击儒家传统经济伦理,提出了“新四民”、“工商皆本”、“国家不可病商以滋弱”等主张。而孕育这先进的经济伦理观的社会基础.正是宁波悠久的贸易传统和崇商敬贾的社会风尚;理论又反过来推动儒生弃书服贾,使“宁波帮”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  相似文献   

12.
“心学”是浙东学术的重大主题之一。浙东学术之心学的形成发展,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的吕祖谦和“四明学派”,其后是阳明学派的兴起,经阳明后学的滥觞,至于刘宗周、黄宗羲对王学的修正,清代浙东尚存王、刘、黄心性之学的流风余韵。以阳明心学为主干的浙东心学深刻地影响了浙江老百姓的主体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品性,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源泉。  相似文献   

13.
<正>编者按:宁波素有"文教之邦"的美誉。早在7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由此拉开了赋有宁波地域特色的教育活动的序幕。从东汉的余姚学宫,三国东吴时慈溪鸣鹤场的虞都尉讲舍,到北宋的"庆历五先生",南宋的"淳熙四君子",加之明清时期黄宗羲、全祖望等大师级人物不断涌现,使姚江学派、浙东史学派为代表的浙东  相似文献   

14.
《孟子》的《告子章句上》论及:“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宁波初民在人与水的对话中,诞生了河姆渡文明;宁波先民从生存到生活的抉择中,开启了宁波文明的水之路。独特的四明之水,造就了宁波特有的水利文化,因此而孕育了宁波特有的稻作文化、运河文化、诗路文化、书香文化、渔文化、港口文化…一  相似文献   

15.
寒石 《宁波通讯》2012,(14):47-47
“城内天一阁,城外白云庄”。宁波素有南国书城之称。在南方最古老藏书楼天一阁的盛名之下,位于宁波城西、曾盛极一时的浙东学派学术重地白云庄,却罕为外人所识。  相似文献   

16.
海洋文化产业是淅东区域(宁波、舟山、绍兴、台州)发展海洋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浙东区域在海洋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有序地发掘海洋文化资源及其内涵,精心打造海洋文化精品,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推动浙东海洋丈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说月湖学术,必须从浙东学术说起。一般认为"浙东学术"指宋明时期在浙东地区逐步发展起来的以心学为主要倾向的学术流派,包括永嘉学派、东发学派、深宁学派、四明学派、阳明学派、姚江书院学派、浙东史学派及其相关代表人物,学派有籍可考者近千人之多,其中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不下百人。浙东学术就内容而言,主要指心学与史学两大部分。心学是义理之结构,是在"心"的层  相似文献   

18.
宁波伊斯兰文化是在伊斯兰教传入后千余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它既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有着内在的传承性,在外观上具有伊斯兰文化的一般特征,同时也有鲜明的宁波地方特色。宁波清真寺是宁波地区现存惟一的伊斯兰教寺院,而且也是浙东地区惟一的清真寺。它是宁波古代海外交通贸易和中华各族人民互相融合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9.
黄文杰 《宁波通讯》2013,(10):10-29
《孟子》的《告子章句上》论及:"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宁波初民在人与水的对话中,诞生了河姆渡文明;宁波先民从生存到生活的抉择中,开启了宁波文明的水之路。独特的四明之水,造就了宁波特有的水利文化,因此而孕育了宁波特有的稻作文化、运河文化、诗路文化、书香文化、渔文化、港口文化……  相似文献   

20.
去年(2000年)10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扬州时。为扬州市城市文化建设作了重要题辞:“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江泽民二○○○年十月二十日于扬州。”总书记的题辞不啻为扬州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认为。对于宁波都市文化的建设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扬州具有2480年建城史。宁波建城已届1180年。两城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的淮扬文化与浙东文化似有融通之处。同属于江南文化的一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