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南疆地区生态系统原本较为脆弱,最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与各种经济发展战略的推动,该地区环境形势逐年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应用生态足迹法对南疆地区2000至2014年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发现期间生态足迹趋于增长的趋势,但是生态承载力没有呈现变化,保持平稳的水平。从南疆各地区同一时期的生态足迹变化情况来看,各地区生态足迹趋于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生态足迹较高的地区有阿克苏地区,而较低的有克州和和田地区,其他地区的生态足迹也趋于不断增长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南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较差,生态系统支撑能力呈逐年降低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生态足迹模型通过将人类的全部消费所占用的生态足迹与自己所拥有的生态容量相比较来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方法。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恭城实验区2001——201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动态分析,并引入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以及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标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恭城实验区2001——2012年间呈生态赤字状态,且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增加,生态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呈微幅上升趋势,而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则有明显的提高,表明恭城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处于以资源消耗为基础的较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足迹看上海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定量测度和评价是加强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与众多量化方法相比,生态足迹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提供了一个核算城市、区域、国家和全球自然资本利用的简明框架。本文以上海市为案例,估算了1995年-2005年间上海生态足迹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2005年上海市生态足迹为3.68hm^2/人,其中能源生态足迹为3.03hm^2/人,而生态承载力仅为0.12hm^2/人。由此可见,上海地区单靠本区域内的生态资源(尤其是能源)已经无法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上海市的发展严重依赖其他地区自然资源的输入。因此,上海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区域生态资源外部供应的可持续性。在上海今后的发展中,保证能源安全,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和提高资源规划管理能力是工作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武汉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对2002—2007年武汉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武汉市的生态系统处于过度开发之中,全市年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远大于年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增长,资源的消费严重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生态资源压力巨大,表明武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性的状态。针对目前的情况,文章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人们行为观念等实现武汉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该文在分析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对中国和印度的历史生态足迹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两国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资源系统的消耗程度,进而从一个侧面比较中印经济发展模式之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内蒙古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社会面对资源及环境的一系列问题的一种长久趋势。具体到各个地域而言,测度、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已成为其重要内容.本文将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定量评价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状况.通过对1995~2005年生态足迹的测算及动态分析为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和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白屯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0):62-65
生态经济在关注人与自然、追求环境友好、提倡可持续发展和否定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等方面与传统经济划清了界限,但生态经济同时面对着生态风险。生态风险使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处于威胁和伤害的可能性之中,它为生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复杂生态系统流变等新的变数以及如何有效地规避和防范生态风险等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强调要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的基础.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城型社会放在西藏发展的突出位置,按照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治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生态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走生态经济之路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生态型企业是西藏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协调发展模型和剪刀差方法,定量分析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和变化趋势,揭示经济发展因子对生态足迹的影响机制,对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4年,淮南市整体呈现生态承载力略有下降,生态足迹、生态赤字加剧上升的趋势;万元GDP所消耗的生态足迹波动性下降,资源利用效益逐渐提高;生态足迹和经济发展的变化速率剪刀差从0.001增长到0.66,两者变化速率的分异性显著,生态足迹增长速率有所降低,生态足迹产生的环境压力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不断减轻;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其中2005-2008年属于快速增长期,2009-2014年属于曲折增长期,协调度从极度失调衰退转变为中级协调发展;GDP、人均GDP、非农产业比重均与生态足迹显著相关。最后,对协调发展模型和剪刀差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促进淮南市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阴山北麓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化德县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带生态经济系统具有高生态足迹、低生态承载力和高生态赤字"两高一低"的不可持续发展特点,同时结合1995-2010年化德县农牧交错带发展实际,进一步分析和验证了生态足迹供需非对称、经济结构非均衡、生产力水平低是产生生态足迹供需矛盾的根源,并讨论提出了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生态足迹决定了人类应该如何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也决定了在合理的范围内,如何发展生态经济。文章参考了大量文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生态现状,对生态足迹法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我国近几年的生态足迹状况,并与前几年生态足迹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通过对比提出了现阶段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应该改变的状态,在分析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基础,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保障。如何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协调问题,对于保证整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足迹将人类消耗加以量化,并和区域土地的承载力进行对比,来判断研究区域的土地是否处于可持续利用状况。为了全面分析抚州市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本文运用改进的"国家公顷"的生态足迹模型,针对抚州市的具体情况,对抚州市生态足迹进行计量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缓解抚州市生态赤字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许静  孙钰 《科技和产业》2017,(11):17-23
通过对天津市2006—201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的生态足迹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状态基本吻合,但是多年来的生态赤字表明天津市发展一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虽然资源利用水平一直在提升,且在“十二五”期间,资源需求与供给的不协调状态有所缓和,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控制城市人口增速;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协调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分配和塑造居民环保价值观念都是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对河南省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计算,并通过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来评价河南省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结果表明,河南省2007年化石燃料用地、草地、水域处于赤字状态,耕地、林地、建筑用地处于盈余状态,生态足迹指数显示出河南省总体生态足迹大于其生态承载力,生态经济处于强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构建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2013年青海省46个市、县(区)的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并结合GIS技术分别从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安全指数角度,分析了青海省生态经济空间差异。揭示了青海省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距较大;二是能源消费不均是影响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主导因素;三是生态压力指数空间分布不均衡,四是东部城市群生态系统处于危险状态。提出了青海省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理论升华。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必须以维护人类经济利益为前提。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能离开人类经济的发展,而人类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必须实行人的生态化转向。具体我们可以从硬约束和软约束两方面着手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生态足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将产品转化为提供该物质流所需的生物生产型土地面积来测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为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法对1991-200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输入输出作出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5 年以前,我国在初级产品和能源产品贸易中生态足迹赤字;从1996年开始,生态足迹由赤字转变为盈余,国内资源存量得到保护,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悦洲 《特区经济》2004,(12):217-219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包含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等内容的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科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发展经济以摆脱贫困,关键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本文就农村教育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转轨国家人民福利方面的基本变化表明 ,经济发展业绩与收入水平和人民福利息息相关 ,经济增长为社会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但人类社会发展并不随经济增长而自动地水涨船高 ,因为把经济增长转化为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一系列条件 ,包括经济社会体制、经济增长模式、社会政策等。转轨国家需要调整发展思路 ,增强政府在人类社会发展领域中的作用 ,特别要采取切实措施 ,认真解决贫富差距扩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蕴涵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尊重和对人类发展前途和命运的深切关注,具有自身的理论特色和中国特征。邓小平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艰苦探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