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斌,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先学了工科,然后缘于对“文科”的热爱,修了经济学。等到真正在经济学的修行中上下求索时,才知道经济学是什么样的学科。很感谢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博士后经历,那几年是我近距离领略各路大师风采和一窥经济学神秘殿堂的一段美好时光。在《世界经济》、《管理世界》和国际期刊上发表过十几篇论文,在学校里为研究生开设“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等课程,在研究的过程中与学生同苦同乐。目前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感而发时写些博客,求质不求量。 相似文献
2.
周勤,1965年12月生于江苏射阳。2003年1月获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在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现任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产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相似文献
3.
因为出身贫寒,少年时希冀通过经济学来减少人类贫困,增进社会福祉。青年时已发现当初的宏图大志困难重重,因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学问立得越来越昂贵了,然而自立完成大学学业的艰辛从来没有磨灭我致力于传播经济学的理想如果学者要有独立的社会人格和学术良心必得有独立的财富。 相似文献
4.
朱恒鹏,1969年出生于山东莱芜,1991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同年进入山东一家大型国有钢铁厂工作。三年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1996年提前毕业,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数量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7月获经济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5.
曹利群,出生在湘南山区,少年时代从事过农业生产的耕种播收,品尝过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亲历过农民的喜怒哀乐。本科读的是农业大学茶叶系,后遁入经济学圈,修得点制度经济学知识。在校时曾在《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过十余篇学术论文,毕业论文入全国100篇优秀博士论文。现主要从事农业、农村问题的政策研究工作,闲暇时间写点札记。 相似文献
6.
陈宪,195年9月生于上海。1970年4月去江西省靖安县插队。1979年上大学,在江西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后在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1991年末回到上海工作,供职于上海大学。2007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生于灾难深重却激情澎湃的“文革”年代,长于欣欣向荣却忧心忡忡的改革年代。在这跌宕起伏的年代,按部就班地走进了大学,懵懵懂懂地撞入了经济学。历经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学位提升,以及从学生、博士后到教师的职位转换,经济学之路已有20年。回顾这些年来的百般滋味,其间虽偶有所得,略有欣喜,更多时候是在迷茫、困顿、焦虑、痛苦中度过。 相似文献
8.
韩朝华,研究员,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53年生于上海,1969年到内蒙插队。后来,做工、当兵、上大学;再后来,做研究、出国访学、当博导。无一次有领潮流的豪气,只庆幸赶上了“末班车”。曾作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9.
郭梓林,16岁时,上山下乡,三年后入伍,再三年退伍,接着干了三年建筑工人,赶上末班车,读完三年大学后,当了三年国有企业团委书记,1989年出任国有企业总经理,i992年“下海”创办科瑞集团公司,现任副董事长。1995年进京,开始结交经济学人朋友,忝列“京城经济学票友”族群。2000年始,出书近三十册,讲两天课,可以不用PPT。2005年受聘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许斌,1965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学士和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1995年至2003年任教于佛罗里达大学获终身教职。2004年加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学。[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荆林波博士,出生于“文革”爆发之际,大学之前在老陈醋的故乡生活。之后,在厦门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得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经在山西财经学院任教,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所长助理,兼任服务与餐饮产业中心主任,信息服务与电子商务研究室主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学家茶座》第20辑出版之际,我谨向编者表示祝贺。《茶座》以经济学人的“小品相声”定位,但实际上已在广泛的市场认同中办成了彰显华人经济学家文化厚度的思想沙龙。很多年以前,一位台湾学者在回顾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思想文化界群星灿烂的景象时曾惊叹:“天才为什么总是成群结队而来!” 相似文献
15.
姚洋,1964年生于西安,童年在江西农村度过。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本科,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16.
叶坦,15岁当工人,30年前考上大学,后获历史学学士和文学硕士,20年前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在北师大任教,并客座早稻田大学等校。自1985年入中国社科院经济所,一直研完中国经济思想史。先后主持国家基金和本院重点及国际合作等课题约20项,发表论文约150篇,著作、译著等约30部(含合作),主要有《传统经济观大论争》、《富国富民论》、《大变法》、 相似文献
17.
写这段话时突然想到很多年前流行的一部书,书名叫《工作着是美丽的》,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的流行语,是对投身于国家建设事业的一种赞美。产生的联想是,经济学家未必是美丽的,但研究经济学和经济生活确实是美丽的。经济学不仅有数学模型的美,简单、抽象而深邃;也不乏逻辑的美,如斯密对分工的论述,经典而让人难忘:还有很多未知的美,如李约瑟之谜,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是对人类经济生活的慧心创造。尽管都充满着灵性,但对经济生活的不同实际体验与理性抽象,创造出不同的学术流派来。迄今为止,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都把物质财富的生产与分配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面对刚刚从贫穷与饥饿挣脱出来的人类来说,经济学的创始期有理由以物为中心、为元本、为主体、为基点。这种对象取向的经济学,实质上是以物为本的经济学。相反,我认为作为经济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必须将经济生活中的人作为对象,必须以人为中心、为元本、为主体、 相似文献
19.
社会大众对制度产品的持续需求形成了整个社会对公共权力的压力与诉求,而立法机构和政府只不过是制度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和执行者,制度建设要靠大家一点一滴地推动,创新和积累,没有哪个公共机构或聪明人会自发地洞察和体谅大家的需求,并且不辞辛苦,持之以恒地生产和提供社会公众真正所需的公共产品,如果我们发现某些制度存在着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