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纵欲与禁欲是性爱生活中通向死亡的两条路径.张资平小说中的人物一方面沉溺在纵欲的享乐中,另一方面又摆脱不了死本能的威胁;身体意象在穆时英和张爱玲的小说里作无生命的比喻;《塔里的女人》中不食人间烟火式的恋爱,最终走向了失败与死亡;许多研究者喜欢从佛欲冲突的角度解析叶灵凤的《昙华庵的春风》,这篇小说其实讲的不是一个佛欲冲突的故事,而是一个少女怀春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在先唐小说中。汉武帝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这一方面是因为汉朝在其统治的时期达到了政治和经济上的高峰;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因为汉武帝颇好仙道方术。《汉武内传》就是记叙汉武帝迎仙之事,有人认为这个故事是道教人士借汉武之名演道家教理,无任何小说性可言。其实不然,倘若细细分析,就能发现其中也包含了许多小说要素,仍然具有某些小说特质。  相似文献   

3.
生命的力量     
《热爱生命》Love of Life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最著名的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雄健、粗犷的笔触,叙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生命与死亡抗争的故事,表现了由于主人公对生命的酷爱如何帮他战胜了死亡;尽管病饿交加,筋疲力尽,仍然在徒手搏斗中把紧跟在后面的一只饿狼制服了,并且通过冰天雪地的荒野挣扎着来到海边,终于被一艘捕鲸船救起。  相似文献   

4.
《阿拉比》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一篇作品,这篇小说是关于一个男孩在其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梦想被现实无情地击碎的故事。乔伊斯在这篇小说中运用了一种独特的"顿悟"写作技巧实现了自己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翘楚,虽多“丛残小语”,却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故事类型,为后世志怪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即以《搜神记》中的报恩故事为中心,探析故事中的报恩主角、报恩方式及其这一主题的来源。  相似文献   

6.
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和《押沙龙,押沙龙!》,运用多重声音进行故事叙述,反映了他生活的多元社会。多重叙述声音可使小说意义呈现多面性,可使人们对故事产生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小说《爱玛》以女主人公爱玛的盲点为轴心展开故事情节,引领读者一步步走向故事高潮。但盲点只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浅层次原因,其背后所隐藏的主人公的无意识骄傲心理才是事件衍生的根本原因。本文的目的就是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方法阐述小说《爱玛》中女主人公的无意识骄傲,这“唯乐原则”下的心理动机对事件发展的根本作用。  相似文献   

8.
弗兰纳里·奥康纳在《好人难寻》小说中通过对《圣经》中人物形象的置换和逆转,用相反的人物形象体现相同的内涵特征。借助源自《圣经》的叙事模式勾勒出故事中两个关键人物的人生曲线,实现了叙事模式和主题寓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9.
《威廉.威尔逊》是爱伦.坡的一篇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爱伦.坡使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威廉.威尔逊善恶两方面的性格特征,在故事中最终恶的一面战胜了善的一面。用人格结构的理论对威廉.威尔逊的两重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分析,可以管窥爱伦.坡的悲观主义世界观。  相似文献   

10.
《红字》是描绘自然人与社会人冲突的小说。这种冲突表现在:代表社会利益的一群人和代表自然利益 的一群人之间的冲突,几个主要人物自身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中的爱情故事,整个过程(从爱情的生发到爱情的幻灭)读来之所以感到不那么"真实",是因为文本缺乏了更多必备的细节所致,对比路遥的《人生》,这种缺失显得更为明显。这有可能是作者生活经验的不足或者是心理体验的欠缺导致的。  相似文献   

12.
普救寺是西厢故事极其独特的戏剧环境,是王实甫确立其戏剧"主脑"的必不可缺的爱情萌发地,也是描写崔、张这本爱情剧风云变换的大舞台,当我们论及<西厢记>的艺术成就时,千万不可忽略从元稹的<莺莺传>到董解元<西厢记掐弹词>,再到王实甫的<西厢记>这个一直没有改变的基本环境的特殊作用.毕竟,在菩萨眼皮底下发生的男女情事,能最有力地冲击封建礼教和宗教戒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网络玄幻小说与中西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在原型、神话色彩、生命意识以及叙事模式上受到中西神话原型及原型背后的故事的影响。网络玄幻小说将其中可以利用的原型故事拿来为己所用,对其进行重述和演绎,使古老的神话在信息时代全面复活。这种现代化的复活,不仅展现着传统文化绵长悠久的生命力,而且体现着当代中国网络玄幻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承继与传播。  相似文献   

14.
晚年的王安石在历经了人生冷暖、宦海浮沉之后,由早年借重佛教“治世”转向运用佛教“治心”,表现出对佛教出世思想的关注。这种转变在他的词中表现十分明显。王氏晚年的词作从多维度阐释自己对佛教思想的独特理解,表达对禅意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的虔诚,字里行间往往流露出鲜明的“空”、“幻”色彩,并体现出作者怡情遣兴与自我慰藉的精神旨趣。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篇对诗歌专辑《双蝶飞》的文艺评论,作者分别从诗集中诗的情感表达、文字特点、音韵特色、诗歌朗颂等方面进行赏析和评论,视角独特,笔调清新.  相似文献   

16.
在小说《兄弟》的创作中,余华几乎用了全书三分之二的笔墨描写"文革"这个特殊时期,而其余三分之一则是在为"文革"期间发生的故事做铺垫。余华的文革叙事沿用了常用的儿童视角进行展开性的描写,但这种儿童视角已经是经过他的多部作品发展后的创作方式,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特点。在儿童视角的描写下,辅以群体的"狂欢化"描写和冷静的"零度写作",让整部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读来深刻,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一直以一种罕见的姿态影响着东西方的读者和文学评论家,不仅是因为他独特的小说内容和写作风格,也是因为村上在作品中注入了他个人对人生,对生与死等问题的独特思考。村上小说的死亡美学,既建立在传统日本死亡文化之上,又深受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影响,显示出特别的美学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8.
晚明文人凌漾初的代表作“二拍”作为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小说集,它并非作者凭空捏造,乃改编旧有话本及他人说部、笔记、戏曲、史传等故事素材,其改编模式有因袭原文、素材重组、主题裂变、借事生发等四种。  相似文献   

19.
《无梦楼随笔》记录了张中晓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关于哲学、政治、历史和人生的思考轨迹。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他思考问题无一不以个人本位的维度为出发点,体现了他对个人价值和自由的高度重视。在极度困苦中,他坚持了知识分子的文化传统中最为可贵的一面,那就是,在逆境中也坚持对人类正义与良知的担当。面对人类现实的苦难和终极的不和谐,张中晓始终在探寻答案,在不屈不挠地和命运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