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核电是高科技战略性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发挥核电技术出口的带动作用,创造我国经济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2013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出访中东欧国家时,多次提及核电合作,推动核电出口。这是对我国核电乃至核工业的信任和鼓励。实现核电"走出去"战略,不仅是投资及参与国外的核电站建设,关键是要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核电大国。而要实现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转变,必须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核电品牌。基于此,中核集团和中广核作为我国最主要的核电研发、建设和运营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联合开发自主核电技术品牌"华龙一号",全面参与国际核电市场竞争,开拓国际核电市场的"中国领域"。中核集团和中广核坚持自主创  相似文献   

3.
正核电"走出去"已成为国家战略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表明,未来10年,除中国外约有60~70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开工建设。美、俄、法、日、韩等核电大国纷纷瞄准国际市场,把核电出口作为国家战略,带动国内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国际核电市场上表现活跃、中标率较高的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在核电"走出去"工作中有三个共同特  相似文献   

4.
<正>"有了‘华龙一号’,中国核电‘走出去’将从‘借船出海’走向‘造船出海’。"8月21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总体技术方案评审会上说,"作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重要品牌,‘华龙一号’要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此前,7月18日,中核集团已经与阿根廷核电公司签署了《关于建设阿根廷重水堆核电项目的实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中国核工业前30年创造了决定新中国命运的"两弹一艇"辉煌,后30年则实现了助推中国梦的"华龙一号"问世。自2013年初开始,中国核电"走出去"已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国际市场对中国核电进行推介,这说明中国的核电技术,特别是"华龙一号"已足可以与中国高铁、中国航天比肩。"华龙一号"生逢其时。理由有四。一是"华龙一号"是福岛核事故之后,中国核工业人"化危为机"的产  相似文献   

6.
正核电产业是我国大力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能源局2013年11月公布了《服务核电企业科学发展协调工作机制实施方案》,首次提出核电"走出去"战略:对核电企业"走出去"给予方向性指引,并将核电"走出去"作为我国与潜在核电输入国双边政治、经济交往的重要议题。实施核电"走出去"战略,推动核电项目出口是提升我国核电产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优化贸易出口结构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正核电产业是我国大力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能源局2013年11月公布了《服务核电企业科学发展协调工作机制实施方案》,首次提出核电"走出去"战略:对核电企业"走出去"给予方向性指引,并将核电"走出去"作为我国与潜在核电输入国双边政治、经济交往的重要议题。实施核电"走出去"战略,推动核电项目出口是提升我国核电产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优化贸易出口结构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速递     
《中国核工业》2014,(1):8-8
正中国核能行业协会评出2013年行业十大新闻一、宁德核电站1号等核电机组先后投入商运或并网发电;二、阳江核电站5号机组等新的核电工程先后开工建设;三、核电"走出去"战略取得重要突破;四、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实现连续安全运行4000天,创造了国际同类型核电站单机组安全运行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9.
提案提要:实施核电"走出去"战略,推动核电项目出口是提升核电产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优化我国贸易出口结构的重要举措。为此,要尽快制定国家层面的核电出口战略,建立国家层面的领导组织,加大对核电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推动核电自主品牌ACP1000示范工程的开工,进而创造条件实施核电技术和核电项目的出口。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地区专业化和行业集中度两个方面,对集聚优势影响企业"走出去"的理论机制进行分析表明,基于行业集聚的分工协作效应有助于降低企业"走出去"的成本和风险,而源自行业集聚的企业所有权优势自我加强效应则有助于提升企业"走出去"能力,这是行业集聚优势影响企业"走出去"的本质。利用江苏省制造业企业数据,计量检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地区专业化还是行业集中度,两者所体现的集聚效应均对企业"走出去"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从而对本文理论机制分析给予了较好的经验验证,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集聚优势能够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可依托优势。上述研究对于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1.
<正>6月9~11日,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在2014莫斯科国际核工展精彩亮相,引发业界广泛关注,这是中核集团与中广核集团实现技术融合、共同推出自主三代核电技术以来,首次在国外参加展览。其实自去年底核电出口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以来,中核集团积极响应、落实国家关于核电"走出去"的国家发展战略,已在中国国际核工展、重庆高交会、福建海峡展等不同场合,并通过新闻发布会和主流媒体向政府和公众推介这一成果。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作为俄罗斯核工业发展的管理和执行机构,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海外开发力度不断加强,并取得了不俗业绩。当前,我国政府及核电企业正在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核工业海外开发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核电已成为一张国家名片。分析研究俄罗斯核电海外开发竞争力方面的经验,将对我国核工业改革发展以及我国核工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华龙一号"是中国核电"走出去"的主打品牌。"华龙一号"是中核集团和中国广核集团在我国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三代核电技术先进理念,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研发设计的三代核电机型。"华龙一号"在设计创新上提出"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华龙一号"采用177个燃料组件的反应堆堆芯、多重冗余的安全系统、单堆布置、双层安全壳。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炼化工业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新阶段。促进先进制造业"走出去"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我国先进技术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可以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实现中国制造的由大变强。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高铁、核电作为政府突出推介的代表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国家名片",目前已备受全球关  相似文献   

15.
周琳 《广西电业》2014,(5):101-102
正受能源巨头纷纷加大核电投资、我国核电加快"走出去"新建项目等利好,4月1日,核能核电板块24只成分股中有20只翻红。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4月1日,今年核能核电指数已累计上涨4.26%,24只成分股中累计上涨10%以上的达8只。从行业基本面来看,在经历2011年至2012年的沉寂期之后,今年我国核电行业有望迎来继2009年之后的第二个发展高峰。今  相似文献   

16.
提案提要:实施核电“走出去”战略,推动核电项目出口是提升核电产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优化我国贸易出口结构的重要举措。为此,要尽快制定国家层面的核电出口战略,建立国家层面的领导组织,加大对核电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推动核电自主品牌ACPl000示范工程的开工,进而创造条件实施核电技术和核电项目的出口。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对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根据走出去的现状,归纳了中国能源企业三种走出去模式,即开发服务协议模式、并购模式、资源竞标模式。随后对上述三种模式进行了SWOT矩阵战略分析,提出了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模式的可能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18.
去年以来,我国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国际场合发表讲话,强调核电"走出去"。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高铁、核电等技术装备走出国门"。近期,李克强总理会见法国外长时指出,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在核电等领域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作为我国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中国进出口银行也有了相应的政策倾斜,未来将优先支持核电、高铁、通信、电站等出口。核电"走出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9.
《中国核工业》2016,(3):38-38
<正>"核电"与"高铁"已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两张靓丽名片,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出,也为核电"走出去"带来重大机遇。中核集团公司通过提供一体化能源解决方案,充分发挥核工业全产业链的优势,以"华龙一号"和模块式小型堆为推介重点,带动装备制造业及核燃料、核电运行服务、核设施退役治理及核技术应用等全产业链"走出去"。从国际核电市场需求看,共有72个国家已经或正在计划发展核电,其中在"一带一路"上的国家有41个,"一带一路"周边还有11个国家正在发展核电。"一带一路"沿线多数  相似文献   

20.
正近几年,我国能源企业在"走出去"战略引领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统欧美市场国家投资获得快速增长。"国际化"也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国家队,中核集团提出"核工业产业链整装出海",中国核电提出"十三五末国际业务占营业收入的20%",核电已然成为国家"走出去"名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带一路"贯穿几十个不同国家,各国在文化、经济、法律、政治和监管体系上都有诸多不同,风险很大。特别是核工业,关系到国家安全和能源安全,涉及产业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