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病有所医问题,我省于2007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试点。新农合是针对农民而设计的医疗保障制度,通过各级政府补贴与农民自愿筹资形成新农合基金,用于支付参保农民一部分医疗费用,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笔者拟对新农合资金审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新农合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面临一些关键性问题亟待解决。解决这些关键性问题需要发挥参合农民自身积极性,建立以自我管理为主的激励机制;同时,推行在城市中设立一些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新农合报销问题,为实现最终的城乡医保对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工作的健康发展,天津市审计局对该市“新农合”制度自2003年试点以来的运行情况开展了专项审计调查。市政府高度重视调查结果,采纳审计建议,着眼于逐步实现全市统筹、城乡统筹,更充分地发挥“新农合”政策的社会效益,专门出台了“新农合”制度管理职能划转的通知,决定通过制度创新确保新农合工作的健康发展。市劳动局等三部门研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4.
陈建明 《民营科技》2009,(2):108-108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起将新农合筹资水平翻一番。这是我国政府前所未有大规模投入解决农民基本医疗问题,对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突出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典范”。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  相似文献   

5.
韩宇 《活力》2013,(4):198-19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以农村家庭(户)为单位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一种互助共济医疗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新农合的实施对于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乃至于确实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一项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湖南省自2003年启动试点以来,新农合制度稳步推进,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着新农合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和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制度安排.近几年,通过重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合作医疗又重新恢复生机,迅速发展.随着新农合覆盖全部农村地区,广大农民医疗保障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新农合制度实施以来,参合人口逐年增加,农民参合积极性逐步提高,对新农合的信心日益增强.但当前仍存在诸多困境.探讨出现这些困境的原因及解决这诸多困境的出路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 加大投入 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是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海南省新农合从2003年开始试点,时至2006年,该项制度已全面覆盖全省所有市县,比国家规划的时间提前了两年。[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为新农合)试点工作在2003年开始实行,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为农村人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新农合制度在推广的过程中暴露出一定的问题,管理体制不健全无法与实际工作相适应,补偿标准不合理等,都影响着新农合制度的完善发展。新农合制度的规范与完善要强化机构管理,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建立融资长效机制,实现内部与外部之间关系的改善。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能够使新农合效率稳步提升。加快立法能够保证新农合制度的稳定性。新农合制度的建设是新医改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良性发展,和谐关系建立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央政府为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举措,目的在于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但是,伴随着覆盖范围的逐步扩大,在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不足和缺陷,遇到很多问题。文章就新农合实施过程中的农民参与积极性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如何提高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作为一种旨在减轻农民因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增强农村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强制性制度安排,自2003年以试点开展工作以来,每年以94.52%的速度扩展。本文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及人口卫生概况,阐述了鄂尔多斯市新农合制度实施背景及概况,提出了鄂尔多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乡分割的户籍登记制度即将取消,但城乡不同医疗保险制度间的分割仍然存在,由此导致的重复参保问题也未能解决。 有统计数据显示,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T基本医疗保险三大制度的全国重复参保率目前在10%左右。专家表示,超过1亿人重复参保,一方面增加了居民缴费负担;另一方面每年财政无效补贴超过200亿元。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农民最关注的问题莫过于健康问题.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情况已经直接危及到农民的家庭生活.农村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作为现阶段"唯一可行的"适合农民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将逐步排解农民的后顾之忧.保定市根据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整体部署,实施新农合医疗试点工作已经一年半的时间,本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对所了解和掌握的新农合医疗试点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整理.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6,(26):25-28
背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自2003年起开始试点,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普及到各乡镇。目的:了解泗阳县新农合制度的进展并进行评价。方法:分层政群抽取泗阳县3个乡600位农户,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调查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了解泗阳县农民对于新农合制度的了解情况与满意程度,以及他们对于新农合制度存在问题的一些改善意见。结果与讨论:江苏省泗阳县在新农合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不仅取得了成功经验,也面临不少困难。结论:应该从制度设计、报销手续、定点医疗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5.
谢艳玲 《民营科技》2013,(2):91-91,6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根本上来讲是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的现象,是一项政府补助投入、农民自愿参加、多方筹资建立的农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推行新农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尊重农民生存权与健康权的必然选择。以下先探讨新农合医疗基金财务管理的现状,然后进一步阐述在实际运行中,新农合医疗基金财务管理所遇到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基本确立,对于完善农村医疗服务,缓解农村居民的家庭负担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新农合制度由于实施条件的不完善而引发了许多问题,本文将主要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困境进行思考,并探索解决其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已开展十多年,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运行情况来看,还很不规范,存在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成熟、完善,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却止步不前。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已给地方财政支出造成负担,如不及时进行规范,不仅不利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的发展,甚至会引发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受人的有限理性以及其他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制约,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本文从制度创新出发,指出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逐步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减少行政审批,加快自主创新战略步伐,并在非正式制度创新过程中,重点加强市场经济法治建设,充分发挥正式制度对非正式制度创新的支持促进作用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重点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沈向东 《数据》2009,(3):24-2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等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同时兼顾小额门诊的农民医疗互助制度。北京市“新农合”制度从2002年开始试点,2003年全面推开。为了解农村居民对“新农合”的切身感受,剖析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于2008年10月份在京郊部分区县开展了“新农合”制度实施情况调查。  相似文献   

20.
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人人享有医保,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党中央的重要战略决策。随着近年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比例也逐步增大,对医疗卫生经费的管理也日趋规范。但是,我国在新农合基金财务核算的实际操作过程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