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2 毫秒
1.
江苏省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而江苏省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其发展的关键。基于标准差指数、变差系数、区位基尼系数和集中度指数的定量研究方法,研究江苏省在区域、市域和县域多尺度上的区域创新差异;构建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探索各尺度创新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2010年以后,江苏省区域、市域和县域创新差异高速增加,其中影响区域创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水平因素,影响市域创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创新投入因素,影响县域创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新型对外经济联系因素;苏南地区在区域、市域和县域尺度上均表现出创新集聚效应,苏南创新型区域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2.
倪君 《科技和产业》2023,23(16):26-30
协同创新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显著特征,也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京津冀区域创新系统及子系统协同创新水平的演变趋势进行评估分析。结果显示:2012—2020年,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呈现不断提升趋势;京津、津冀、京冀创新子系统向均衡发展演变支撑区域整体协同创新水平提升;河北创新系统有序度的快速增长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度的提升做出了显著贡献。研究结果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成效提供一定研究支撑,同时为“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完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等方面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创新发展β趋同的空间计量分析模型,采用中部六省2004—2012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空间效应和β趋同效应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六省自国家提出"中部崛起"发展战略以来,集聚性明显增强,空间联系也不断密切。以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衡量的省域创新发展确实存在条件趋同趋势,且科研经费投入对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大于研发人员投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志鹏 《特区经济》2014,(2):138-140
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作为创新产出的测量指标,对全省2002-2011年市域创新产出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ESDA)分析。通过计算Moran’s I指数以及LISA表的分析发现:10年间,山东省各市创新产出值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区域空间差距也非常明显,市域创新能力在空间上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特点;山东省创新产出能力集中程度不高,呈现出随机分布的态势,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Moran’s I值的贡献主要是来自跨象限的地区和高高产出地区集聚作用结果,创新产出核心区的空间知识溢出暂未显现。  相似文献   

5.
省级空间范围内,强强联合、一体化发展的创新集聚溢出体系利于该省整合创新资源,加快该省的创新发展.但并不是任一省域都可以在其内部建立起这种集聚溢出结构.文章在把创新空间集聚溢出划分成多种类型的基础上,运用局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各省地域间创新集聚溢出的具体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总体上,地级创新集聚溢出的局域性及其与我国省级创新活动非均衡布局间的较强空间关联特性,凸显了多样性的创新集聚溢出对我国省域创新差异形成的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2002—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改进的区位熵测度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然后采用熵值法对各省域科技创新进行评价。通过全局Moran′s I指数检验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检验科技创新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中介效应。实证发现: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科技创新的分布情况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在3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下,全局Moran′s I指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得出,科技创新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起中间传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宁波经济》2006,(9):M0001-M0001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群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城市群内相关节点城市的作用也日益突显。市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各类区域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是省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极,另一方面它在引导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目前区域间创新要素配置亟待优化的现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区域创新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2009-2017年宏观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东部地区创新环境较为完善,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相对滞后;区域创新环境在省域层面存在空间自相关,创新环境优良的区域会引起创新要素的集聚并促使该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邻近区域创新环境的优化,但总体上对所有区域的创新效率都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区位熵对京津冀地区13市2008—2019年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并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和局部自相关分析对京津冀城市群高技术产业的空间关联性进行了探究,最后引入3种空间计量模型对其空间溢出效益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政府干预、对外开放水平等对经济增长均有正向影响。文章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绿色发展是推进京津冀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文章基于2006—2019年京津冀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在正、负外部效应双重作用下,产业协同集聚对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倒U”型影响,同时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影响效应存在产业异质性,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更强的作用效果以及更高的拐点值,且产业协同集聚能够通过绿色技术效率及绿色技术进步“双引擎”作用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可为如何依托产业协同集聚促进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提升区域创新绩效是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京津冀43个区市2013—2018年的创新政策进行量化,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京津冀各区市创新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各区市创新政策与创新绩效均呈现显著正向空间相关性,空间聚集特征明显;创新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提升本区域创新绩效,且对相邻区域创新绩效存在空间影响效应;创新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及空间效应均存在区域异质性.相对于天津和河北,北京市的创新政策实施对区内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不同创新政策工具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相比于需求侧政策和环境侧政策,供给侧政策对本地区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最强;需求侧政策对相邻区域的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供给侧和环境侧政策对相邻区域创新绩效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选择10项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分析变量,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因子的权重,然后运用碎化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匀度指数(面积)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集聚—碎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长沙市主导着长株潭城市群空间集聚—碎化趋势,但这种情况会因株洲、湘潭崛起而改变,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将取代长沙成为中部崛起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区域创新发展的演变对于检验三地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基于区域创新产出综合知识,应用引力模型探讨北京和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北京下科技创新的引力变化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基于断裂点模型分析了北京-天津、北京-河北以及天津-河北的创新产出辐射区间的演变过程。得到以下结论:①京津冀区域创新合作背景下,三地空间联系不够均衡,北京的核心地位较为稳定;②天津市逐步扩大自身的创新辐射范围;③在三地的交界处存在创新辐射较弱地带,需要重点定位以实现三地整合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以新战略观指导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下进行省域空间生产力实现新布局,展现新形象,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向更广纬度、更深层次、更大空间。深刻认识中国已经进入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起点,实施包括省区市全域在内的以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新时期;深刻认识省级层面建立主体功能区、省辖城市(地区)及县级层面和小区域建立功能区,实现省域发展空间生产力科学合理布局,需要不断进行新探索新突破;深刻认识省级全域在国家提升沿海沿江(河)沿线沿路轴带化水平进程中的历史性作用,牢固把握好"五个理念"的指挥棒,按照党和国家确立的"稳中求进"经济工作总基调,创造省域发展空间"稳中奋进"的多类型操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实现区域协同创新不仅能够实现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从协同学视角分析了区域协同创新的内涵和特点,从京津冀创新资源条件的现实基础出发,分析了目前三地在协同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包含战略协同、组织协同和创新要素协同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构建8项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和基于经验贝叶斯修正的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来分析研究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土地利用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明显,且规模效率的提高推动技术效率进步,使得Malmquist生产率也得到相应的上升;在空间全局上表现为空间正相关,局部空间格局集聚效应变化较明显,即南边城市在空间上呈现高值集聚状态,北边城市则为低值集聚状态等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布特点,为国土空间规划统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邵律  张建 《上海经济》2014,(2):41-41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6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定量分析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 ,阐述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关系及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认为重视效率仍是当前山东经济发展的主要出发点 ,提出跟踪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采取适当倾斜与均衡发展、实施点轴开发模式、科技兴鲁、在发展中逐步缩小差异等区域发展政策 ,促进省域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游达明  欧阳乐茜 《改革》2020,(5):122-138
对我国省域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测算和财政分权条件下不同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影响的分析表明,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财政分权对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不同环境规制工具存在明显差异,财政分权和环境规制的交互效应在“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中尤为显著。不同地区的环境规制以及与财政分权的交互效应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我国应优化财政分权制度与地方官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考虑环境规制工具与地方财政分权的交互效应,在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环境规制工具,制定跨区域的环境规制政策,发挥东部地区绿色创新的优势,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的绿色创新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建2007-2018年省域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创新投入对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创新投入整体上对高技术产业集聚有显著地促进作用,且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大于中、西部地区。在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从低向高变化的过程中,创新投入对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呈显著递增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分布;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总体呈递增趋势,且中部地区的不如西部地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