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糟胡 《甘肃金融》2002,(6):25-25,29
当前,降低不良贷款已成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银行经营效益的重点,也是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的突出问题.因此,银行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力度清收和化解不良贷款.以资抵债是保全银行不良贷款的一种有效措施,对于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银行经营实践,谈谈以资抵债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一个时期以来,控制和化解不良贷款已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中心,加强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应当成为防范和化解其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内部因素主要是:  相似文献   

3.
国企改制,明确了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有利于银企债务重组,防范和化解银行不良贷款。但也应当看到,一些国有企业在改制进程中行为不规范,使银行债权落空,资产流失比较严重。因此,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和参与企业改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债权债务,保全银行资产,化解不良贷款。  相似文献   

4.
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已成为我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主要任务。世界各国解决银行不良资产有多种可供参考的方式,我国则采取设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商业银行资产,但却面临缺乏法律支持、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银行不良贷款的特殊性、道德风险及定价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宁 《金融论坛》2005,(6):25-32
本文分析了渐进转轨中我国经济增长无法回避和跨越的问题——银行的不良贷款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并把不良贷款分为政策性不良贷款和经营性不良贷款,分别讨论他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就如何防范化解不良贷款风险,支持可持续经济增长,分别从政府、银行、监管当局方面提出消除软预算约束,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银行综合改革,实现信贷行为优化,防范不良贷款风险;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基准,实行审慎贷款风险监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3年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按照“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率为16.86%,按照“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率为20.36%。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企业失信是主要原因之一。企业失信容易造成银企博弈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银行惜贷,从而降低信贷市场的效率和加剧银行的信贷风险,因此,解决企业失信问题是有效防范化解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张宁 《城市金融论坛》2005,10(6):25-32,62
本文分析了渐进转轨中我国经济增长无法回避和跨越的问题——银行的不良贷款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并把不良贷款分为政策性不良贷款和经营性不良贷款,分别讨论他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就如何防范化解不良贷款风险,支持可持续经济增长,分别从政府、银行、监管当局方面提出消除软预算约束,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银行综合改革,实现信贷行为优化,防范不良贷款风险;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基准,实行审慎贷款风险监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为化解国有商业银行多年经营中积累的不良资产,促其稳健经营,我国设立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目前,我国已停止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如何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银行不良资产入手,从贷款源头上分析了不良贷款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的内部防范化解和外部转移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清收化解不良贷款成为国内银行业持续发展和应对挑战的基础.然而从基层银行清收化解不良贷款的情况看,尚存在许多具体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尝试分析基层银行化解不良贷款过程中存在的几个关系,努力探求基层银行化解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国务院组建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陆续收购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不良贷款,有效改善了银行资产结构.但是在剥离工作结束后,各行的不良贷款数额和占比又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上升势头,这必须引起各有关部门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付天佑 《时代金融》2009,(4X):59-60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巨额不良贷款问题已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最大最难障碍。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不良贷款处置现状及启示,提出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建立市场化处置不良贷款机制,多渠道化解存量不良贷款。同时指出今后不良贷款工作重点应是防范新增不良贷款,本文从银行角度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此防止新的不良贷款大规模产生。  相似文献   

12.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风险□宋建荣今年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年,逐步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实现不良贷款比例全年下降2-3个百分点的目标,是当前银行业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重中之重。从莆田市目前情况看,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不良贷款比例持续上升,信...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已引起银行业的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在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切地认识与体会到,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从防范上讲,堵新是关键,从化解上讲...  相似文献   

14.
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出现,不仅是经济金融领域内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长期积累和反映,也是银行粗放经营累积问题的集中暴露。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已成为制约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瓶颈,本文就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从宏观和微观方面、主观和客观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的一些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由于银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银行债权特别是银行贷款债权的保护和实现事关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和经济的安全.而在所有可资银行利用的债权保护和实现法律机制中,抵销无疑是其中最有效的一种.在世界各国致力于化解和防范导致全球银行业危机的银行不良贷款的今天,重新检讨和探索不同国家有关银行抵销立法和司法实践,无疑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任晓红 《青海金融》2004,(11):45-46
一、目前银行化解不良贷款政策制度及其局限性1999年底中央实施“不良资产剥离”和“债转股”以来,各商业银行为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行了“信贷权限集中上收”、“清收不良贷款目标考核”等制度,并采用“剥离”、“债转股”、“核销”、“借新还旧”和“以资抵贷”五种方式。这些政策制度的实施,对清收化解不良贷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国家政策规定实施中的局限性1、不良资产剥离问题。一是剥离数额较小,没有切实化解银行沉重的不良包袱。各银行在执行剥离政策时,在分支机构中实行不均等“配额制”,导致有的基层行剥离数额太小,不…  相似文献   

17.
不良贷款按其在报表中反映的形态分为显形不良贷款和隐形不良贷款.所谓显形不良贷款就是在信贷报表中直接反映的不良贷款,而隐形不良贷款是指在信贷报表中反映为正常贷款,但其真实形态为不良贷款.当前,隐形不良贷款数额不断增加,其潜在的风险亦与日俱增,如何削减隐形不良贷款数额,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信息不对称性原理、博弈论和行为选择理论 ,结合贷款的固有特性 ,通过对借贷双方和关联者贷款行为的描述和剖析 ,研究探索了在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体制和银行内控机制条件下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机理及其化解途径 ,指出不良贷款的形成机理是借贷双方和贷款行为的关联者基于利益与成本的比较作出的“正确”的行为选择 ,这种行为选择是在现行制度和体制的“鼓励”下造成的 ,是一种逆向选择。作者最后提出了化解和防范不良贷款的对策措施 ,即采取多项措施处置和化解不良贷款存量 ;按贷款的周期性特点区分两类贷款 ,明确界定贷款责任 ;强化内控机制和考核力度 ,防止和化解新增不良贷款等。  相似文献   

19.
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应分别从商业银行外部和内部着手。一、从商业银行内部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一)树立风险观念,完善防范机制。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我国商业银行的各级领导首先要树立起风险观念,严格依照《商业银行法》、《货款通则》、《担保法》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风险管理的要求,实施货款管理责任制和风险防范责任制,把银行资产质量的好坏与领导和有关责任人的切身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存款、质量、效益应成为各商业银行领导三位一体的目标,将不良贷款改为资产质量考核,不能只考核效益指标…  相似文献   

20.
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风险,降低不良贷款占比,是人民银行2001年对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核心。为此,人民银行运城市中心支行积极调整金融监管思路,不断加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监管力度,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抓降点,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截止2001年底,全辖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较年初减少11512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