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刘伟 《南方金融》2005,(8):59-61
美国作为全球超级大国,其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其国际收支特别是贸易收支逆差问题持续已久,特别是近些年美国贸易、预算“双赤字”.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本文主要在全球视角下。把美元作为分析的对象来讨论美国国际收支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明 《金融博览》2005,(7):47-47
当今世界经济的显著特征是全球国际收支严重失衡,这集中表现为美国的巨额经常项目逆差和东亚国家的巨额经常项目顺差。2004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已经达到了6659亿美元,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比重超过6%;2004年亚洲地区的经常项目顺差为3132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累积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各种分析均表明,这种全球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的格局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3.
美国国际收支经常帐户逆差不断扩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论文认为美国国际收支经常帐户逆差不断扩大与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缺陷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美国通过美元和美国金融体系在国际金融体系中霸权地位不断转嫁其经常帐户逆差的成本。但是,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积累到一定程度,终究会发生质的变化,调整将不可避免。美国如果不与其他国家进行协调和合作,继续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国际金融体系将发生动荡,世界经济发展将为此付出代价。论文提出了避免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的原则性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蒋峰  梁露 《海南金融》2006,16(9):39-42
近年来,美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一直在以显著的幅度扩大。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统计,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由1996年相对温和的1202亿美元(占GDP的1.5%)急剧扩大到2004年的6171亿美元(占GDP的5.3%),美国净对外债务余额也因此由1996年的3600亿美元攀升到2003年的2651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相应由4.6%猛增到24.1%。  相似文献   

5.
中国双顺差、对外资产积累及其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新育 《中国金融》2006,(19):28-30
中国国际收支的持续“双顺差”和对外资产积累 与其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也曾经长期苦于外汇缺口、资本缺口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承受着国际收支逆差的压力。历史上,自从清朝中期外国走私商大规模向中国贩卖鸦片以来,逆差就是中国贸易收支的常态。1891~1956年间,中国贸易收支只有11年顺差,其余55年均为逆差,这46年累计逆差总额50.267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口总额(197.252亿美元)的15%。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贸易收支总体上仍然呈现逆差格局。1980~1989年间,中国除两年之外均为逆差,收支相抵累计逆差442.9亿美元。相应地,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一直很少。195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不过1.57亿美元;直到1981年末之前,我国外汇储备从未达到10亿美元,1950~1980年间甚至有11年年末外汇储备不足1亿美元。  相似文献   

6.
孙庆  徐园园 《青海金融》2004,(11):28-29
截至2003年底,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l)存量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国之一。在外资大量流入的同时,我国的投资收益账户逆差也在逐年扩大,经常账户顺差大幅下降,国际收支的稳定受到威胁。本文将从我国投资收益逆差的成因、趋势入手,分析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平衡的潜在负面影响及可能引发的风险,并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给出一点建议。一、投资收益逆差的成因分析据统计,1991年到2002年中国累计货物贸易顺差2863亿美元,累计收益逆差就达到了1248亿美元,也就是说,贸易顺差的43.59%都用来弥补了收益逆差。(一…  相似文献   

7.
如果国际收支总是平衡的,那么怎么会经常出现国际收支的“逆差”或“顺差”呢?当国际收支中所有的项目都包括在内时,显然全面赤字或全面盈余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忽略了对某些交易的考虑,即那些作为“估算”的交易,那么剩下的“普通”交易的收支会出现赤字或盈余。我们把要包括的项目置于“线上”以区别结算交易和普通交易;把不算作结算项目的项目置于“线下”以便对“线上”普通项目的赤字进行资金融通。判断国际收支是否逆差取决于我们从何处划线。问题的为难之处是:应将什么项目作为结算项目而置于线下?我们应于何处从帐户中划线?  相似文献   

8.
自1945年以来,国际黄金价格变化的过程,主要可分为下列四个阶段: 1.官价阶段(1945年——1968年3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认了它在1934年订出每盎司黄金35美元的官价,并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50年代以后,美国对外扩张侵略,国际收支连年逆差,黄金大量外流。1960年10月,由于美元地位摇摇欲坠,西方国家爆发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伦敦市场金价曾上涨至41美元,出现了第一次美元危机。1961年12月,美国联络西方七国搞了一个“黄金总库”,力图维持黄金官价。但是,由于侵越战争,美国的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黄金储备不断减少,1968年3月爆发了第二次美  相似文献   

9.
在目前我国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的背景下,甘肃省实现“逆差”规模连续六年以年均116%的速度迅速扩大,对平衡我国国际收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回顾甘肃省跨境收支由“顺差”变为“逆差”,且“逆差”规模不断扩大的历程发现,以下几个因素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逆差 顺差”为特点的美国国际收支结构是很难长期持续的,美国经常项目很可能会经历趋向平衡的调整过程。由于中美两国国际收支结构存在较强的互补性,美国国际收支结构的调整对目前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提出了严峻挑战。金融市场的行政分割、金融资源结构及流向的不合理是影响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失衡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应该完善和发展金融市场,积极主动地调整目前失衡的国际收支结构以应对美国国际收支结构调整可能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外汇》2006,(6):15-17
2005年,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60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30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8189亿美元。 2005年,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点:国际收支交易规模继续扩大经常项目顺差明显上升,其中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增加;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其中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外商直接投资仍保持较大规模;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国际收支继续保持较强的整体抗风险能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一、国内外学者的普遍看法及相应的疑点 从1992年开始,美国经常账户余额已持续15年呈逆差状态,特别是在2000年后增速加快,2001-2006年间经常账户逆差的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7.36%。美国经济分析局(BEA)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达到8566.55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6.47%),这意味着美国吸收了世界约75%的总顺差;同时,净对外债务已累积至25396.26亿美元,占当年GDP的19.25%。就目前局势判断,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并无根本性的扭转。国内外学者近乎一致地认为,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不可持续,美元汇率必须改变,  相似文献   

13.
国家外汇管理局 5月 15日公布了 2 0 0 0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2 0 0 0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继续保持顺差 ,国际收支总体状况良好。2 0 0 0年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 2 0 5 2亿美元。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 ,2 0 0 0年货物出口 2 491 3亿美元 ,同比增长 2 8% ;货物进口 2 146 6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 35 % ,顺差 34 4 7亿美元 ;服务项目收入 30 4 3亿美元 ,同比增长2 8% ,支出 36 0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 15 % ,逆差 5 6亿美元 ;收益项目收入 12 5 5亿美元 ,同比增长 19% ;支出 2 72 2亿美元 ,较同期下降 4 7% ,逆差 146 …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不断扩散的背景,通过两国经济的数理模型分析,以及对中美两国国际收支特征和中美两国资本循环流行过程的现实考察,来研究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传导机制.中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特征是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双顺差,伴随着外汇储备持续高增长;美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特征是经常项目逆差、资本流入长期稳定增长和对外投资的高增长.中美两国资本循环流行过程形成的依存关系是美国用美元买我们的商品,再通过其资本市场的强大吸引力使我们把得到的美元再借给美国,美国则把借来的美元再投资给我们并且继续购买我们的商品.而这种国际收支长期非均衡发展形成的依存关系成为金融危机的主要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年来,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不断扩大,1997年为1230亿美元,1998年为2300亿美元,1999年大有升攀到3000亿美元的态势,这个现象引起世人广泛关注,因为这个数据背后有一系列因果关系。本文想对此现象谈几点看法。 美国经常项目变动已脱离了国际收支理论的界定 在流行的国际收支和贸易理论中,对经常项目的变化有四个方面的解释:一是经常项目变化是一种广义的价格现象。由于一国汇率高估或低估,引致逆差或顺差的发生。二是经常项目的变化由国内总需求与总产出之间的差额所导  相似文献   

16.
离在岸市场差异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内地在岸市场管制严格,想要打破这个僵局,必须加强内地在岸金融市场的建设,最终实现"开闸放水"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连续发生国际收支逆差,大量美元流往境外,逐渐形成了"欧洲美元市  相似文献   

17.
截至2014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3.84万亿美元,居全球首位,但比2014年6月末的历史新高3.99万亿美元有所下降。同时,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从“双顺差”转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新格局。这预示着,未来资本输出将是常态。在资本输出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保证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又如何助力资本输出,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及国际比较传统发展经济学观点通常假定发展中国家面临国内储蓄和外汇的双重缺口约束。由于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资本流入利用外部储蓄,以弥补国内储蓄不足并为贸易缺口提供融资,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典型国际收支结构应具有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组合,然而我国在国内储蓄率长期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国际收支结构长期以来却是“顺差 顺差”的组合。自1987年我国国际收支第一次出现“双顺差”结构,到2006年共出现了14年“双顺差”结构。尤其是最近12年来,已成为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的主要形式,仅在199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了63.21亿美元的小规模逆差。从数量上看,2005年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分别达到了1608.18亿美元和629.64亿美元。这一数额分别是1987年的10.49倍和536.图061倍,我增国长国非际常收迅支速“。双顺差”结构的具体情况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index.html从当代全球范围选取50个贸易量最大的国家和经济体为样本进行观察,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属于非常态现象;如果把两个项目...  相似文献   

19.
由于全球性经济放缓,美、欧、日等主要西方国家市场不景气,台湾的对外贸易出口额增长迟缓,而进口却激增、令其贸易顺差额锐减。1992年整个台湾地区贸易盈余为94.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9%,为近8年来最低水平。贸易收入的缩减,令台湾国际收支极度恶化。1992年第四季度,台湾国际收支出现31.5亿美元逆差,创下历年来单季逆差记录的最高水平,1992年全年的国际收支也由此而出现6.4亿美元逆差。这不仅是13年来首次,也是近20年来最大的逆差额。受此一击,台湾位居两  相似文献   

20.
欧洲货币市场是经营欧洲美元和西欧一些主要国家境外货币交易的国际资金借贷市场,由原来的欧洲美元市场发展而成。由于其中欧洲美元占极大比重,仍有人习惯地称之为欧洲美元市场。一、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从50年代起,美国国际收支开始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顺差转为逆差,大量美元流入西欧各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