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姜霞 《开放导报》2012,(6):45-48
当前,城市圈内部不同城市间的产业联动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对武汉城市圈产业联动的基础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城市圈产业联动的模式。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产业联动具备了一定基础,且存在资金联结型、优势互补型、产业转移型、产业链延伸型和总部经济型产业联动模式。应进一步加强政府合作、产业错位发展、培育企业集团、壮大产业集群、强化总部效应等,推动城市圈产业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建军 《特区经济》2011,(2):190-191
本文深入剖析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分析区内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层次性,突出针对性,提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战略和目标,推动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跨越式发展和优化升级,为产业合理布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丁莹 《特区经济》2009,(7):172-173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在这次产业转移中将面临机遇与挑战。本文首先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武汉城市圈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性,接着阐述了武汉城市圈承接产业专业转移时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最后总结出了武汉城市圈承接产业转移时所需要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SWOT分析法为研究的基本框架,系统研究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的外部机遇与挑战和内部的优、劣势,综合分析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的现状和潜力,为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发挥更大拉动作用提供理论参考。武汉城市圈在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比较优势;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不够迅速制约了区域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重大机遇;但是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带来的竞争和武汉城市圈作为粮食主产区与快速城市化之间的矛盾是区域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5.
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作为资源依托型和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业,具有绿色环保产业的特征,天然契合了“两型社会”构建的内在要求。因此,文章系统地分析了“两型社会”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全面剖析了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探讨了城际铁路对城市圈旅游业的影响,提出了依托城际铁路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湖北作为老工业基地、中部大省,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已经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不过,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精神,湖北凭借着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其作为全国重要经济区域的作用又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但是,湖北毕竟没有像北京、上海、广州那样的“经济龙头”地位和经济实力。面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的强劲发展势头以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为避免被“边缘化”,湖北必须积极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这其中,利用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作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便是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杨丹卉 《老区建设》2014,(22):39-40
随着"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皖江城市带"等周边城市群的发展,江西省委提出"昌九一体化"的昌九走廊城市群发展规划,在此背景下,江西区域旅游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旅游产业集群的探讨变得尤为重要。从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和意义出发,探讨昌九一体化背景下旅游产业集群可采取的类型和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空间特征和路径,这对促进江西旅游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吴永保 《山东经济》2009,25(2):133-140
“一城独大”、“小城区大农村”,是武汉城市圈的典型特征。在武汉城市圈进行“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推进都市圈发展向高级化演进,促进区域发展与转型,提升中部地区对外开发开放水平,具有重要试验价值。“以大带小”要做到示范引领、项目支撑、产业带动、市场牵引、服务拓展。实现“以大带小”应在国家规划层面上明确武汉中部经济中心城市定位,建立健全多样化的区域组织与治理体系,遵循市场规律和市场主体自主选择。  相似文献   

10.
倪琳 《开放导报》2009,(3):88-90
加快建设“两型社会”,是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分析了武汉城市圈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并从体制机制、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技术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广西经济》2011,(6):8-12
2007年12月14日,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武汉城市圈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唐莹 《特区经济》2012,(8):197-199
本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研究方法,利用武汉城市圈近几年的相关数据,对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效率进行评价。从评价的结果来看,"十一五"期间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效率不高,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转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提高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建立完善政策法规与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2003年11月8日,湖北省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打造武汉城市圈;2004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2008年9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批同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方案……  相似文献   

14.
“武汉城市圈”由“1+8”9座城市组成,是湖北省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圈,也是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经济圈之后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武汉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较好。现在.中央决定实施“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武汉既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武汉的合作经济和轻工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宽思路、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分析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了武汉城市圈的资源环境特点和产业结构现状。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一定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强化自主创新做强"中国光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二次创业”战略以来,武汉东湖高新区围绕“武汉‘中国光谷”建设,强化光电子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和高科技农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一五”期间,增强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全面提升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开发区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何下好开发区这颗“棋子”,走活孝感市市区经济共同繁荣发展“这盘大棋”,是融入武汉城市圈、加快孝感发展的紧要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小波 《特区经济》2009,(6):167-168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进一步凸显。调整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会对湖北产业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是湖北产业发展的一个机遇。本文在分析武汉城市圈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产业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20.
自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以来,武汉城市圈九市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民营经济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