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报道》2010,(12):94-95
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三)》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解释三》),其中涉及了房产分割、确认亲子关系、生育权、"第三者"索要补偿等近年来婚姻官司中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房产归属问题上,可谓是引发了一场"男女大战"。简单说来,新法规定婚前以一方个人名义购买的房子属于个人财产,而非共同财产;一方父母买的房子,另一方无权分割;只要没做公证,就算有承诺,一方也无法拥有另一方的房产;一方把登记在自己名下的共同房屋卖了,另一方无法追回。有人称,"新婚姻法一出台,老公变房东,靠结婚狠狠捞一票的时代要中止了",也有人认为此规则对未付首付但共同还贷的另一方不太公平,也给婚姻增加了动荡的因素。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法律永远是滞后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婚姻法应该起到促进家庭关系团结,维护婚姻稳定的作用。婚姻的基础毕竟是感情,透过《解释三》所引起的社会讨论,可以看出当今社会对婚姻的不同认识。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李银河和婚姻法专家江虹老师,并把他们的观点呈现给读者。在离婚率攀高的今天,也许是时候开始重新审视婚姻关系了。  相似文献   

2.
白晓东 《科技和产业》2011,11(11):113-121
《合同法》中的"交易习惯",是一个弹性概念,在合同事实的认定上,"交易习惯"应视为具有规制意义的事实习惯,此时它只是待证事实;在合同效力的解释上,"交易习惯"可视为"习惯法"。但鉴于"交易习惯"并非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因此,"交易习惯"只能作为"情理"辅助合同条款的解释,而不能作为直接判决根据。我们可以借鉴民国时期有关"交易习惯"判例,通过个案发布的形式,为"交易习惯"审判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则"。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而婚姻制度是家庭建立的制度基础。由于各种原因,未办理婚姻登记而以夫妻的名义在一起生活的现象,在我国社会中还一定范围内存在。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对此问题没有规定,造成了许多纠纷的解决缺乏法律依据。文章在分析事实婚姻的形成原因、现状及其立法缺陷的基础上,对于加大法律保护事实婚姻的必要性及其具体立法构想作了粗浅探讨,旨在完善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婚姻家庭制度。  相似文献   

4.
事实婚姻是我国现实存在的一种违法婚姻形式,它与法律婚姻相对。这种未经结婚登记以夫妻关系非法同居的现象在城乡常有发生,特别是在农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有关资料统计,我  相似文献   

5.
现代语境下的"姐弟型"婚姻主要指城市白领之间"女高男低"的夫妻组合。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是"姐弟型"婚姻形成的根本社会原因;社会观念的变化在婚姻当事人面对社会现实进行理性选择时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武力的使用仍然是对当代社会的一个重大威胁。尽管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法规则对之进行了一般性的禁止 ,这种现象仍然时常出现并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形态。在实践中 ,各国常常以对法律的不同解释和对事实的不同描述为自己的武力使用辩护 ,因而只有通过联合国来进行解释法律和认定事实才能减少纷争。而要真正解决问题 ,还必须通过联合国大会这种最典型的多边方式来执行《宪章》法则。  相似文献   

7.
蔡传家 《黑河学刊》2007,(4):102-103
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在立法上采取登记婚主义。但在实践中,登记婚主义缺点也较突出,那就是易产生大量事实婚姻。我国现阶段事实婚姻产生和存在具有广泛性、大量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大量的事实婚姻一方面可能会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保护善意当事人及所生子女的合法权益。在完善登记婚的基础上,应主要采取登记婚姻模式,这是治理事实婚姻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马润杨  张达 《东北之窗》2011,(18):56-57
新婚姻法出台了,仔细一瞧,有关婚姻法的最新解释中,"不动产"这个词真是出现了不少次。面对诸如"哪一方首付,离婚后房子就归哪一方"、"父母给子女购买的房产,另一方无权分割"等司法解释,真是有些"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意味。新婚姻法是对男人们的"恩赐"吗?它真的只是为了"保护强势一方、损害弱者利益"才诞生的吗?在我看来,新婚姻法为人们带来的思考,不仅限于对婚姻财产的讨论,而更是对人们人生观与婚恋观的考验。  相似文献   

9.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表现在男女两性个性、行为、智能和成就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后天被社会文化建构的,是可以改变的。男女性别角色差异虽说有利于男女两性各司其职,促进社会有序发展,但也会影响男女两性的专业选择和就业选择,加剧男女性别不平等现象;社会无形中还会增大男性的压力;"男女都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性别平等,我们要做的是实施差异平等。  相似文献   

10.
婚姻观反映的是个体对婚姻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待婚姻问题的价值取向。它凝聚于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反映出社会婚姻文化的特点。每个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历史文化因素的不同,其婚姻观念也展现出独特的色彩。对出身、门第、社会地位、经济等问题的看法往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不同,越到社会发展的后期,各种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国传统社会重出身、重钱财以及婚姻中遵守父母之命的特点依旧对当代社会产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玉潮 《黑河学刊》2010,(1):85-85,104
同居不是两性结合的法定方式,国家对同居关系不予保护。大量的两性结合关系游离于法律调整之外,同居中的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法律保障。非婚同居现象对妇女儿童的权益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产生了新型婚姻家庭争议,处理不当将威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要处理好非婚同居双方的权利义务、非婚同居期间所得财产的性质及归属、非婚同居所生子女的法律保障、非婚同居关系的解除、非婚同居的救助措施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蔡传家 《黑河学刊》2008,(1):109-110
我国历史以来人民群众对结婚普遍注重结婚仪式而不在乎登记。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两部《婚姻法》均明确规定结婚必须采取登记的形式,但男女双方不进行登记公开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事实婚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普遍存在。面对如此现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条件的变化,我国对待事实婚姻的法律效力也大致经历了从持肯定态度到否定态度,从承认到不承认,从注重婚姻的实质到注重婚姻的形式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贾永强 《中国招标》2015,(12):10-13
为了严厉打击我国招投标领域中层出不穷的串通投标违法行为,解决串通投标违法行为取证难的问题,《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设置了推定条款,赋予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根据基础事实直接推定串通投标事实的权力。一、推定的概念有关推定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804年颁布的《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第1349条规定:"推定为法律或审判员依已知的事实推论未知的事实所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储天阳 《魅力中国》2014,(16):303-303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婚姻的社会观念渐渐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日益开放的生活观念和宽松的婚姻观,使得离婚这一社会现象在中国越来越普遍。2011年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这一司法解释的出台,对人们的恋爱婚姻观以及婚姻纠纷的处理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天长地久,白头偕老"是人们对于婚姻的最传统和美好的祝福。然而,随着社会观念的变迁,传统婚姻价值观受到不小的冲击。尤其是烙着鲜明时代特征和性格特点的"80后",出现牵手容易、分手随意的独特现象。他们在逐渐成为结婚主力军的同时,也成了离婚大户。  相似文献   

16.
宋华  祝亚伟 《理论观察》2008,(3):126-127
春晚小品塑造的女性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女性在社会转型和社会流动中的变迁。女性形象的变迁过程实际上是女性地位的典型再现,是社会各种权力关系微观运作的生动体现。媒体是否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再现社会事实,对女性的发展至关重要。两性关系的发展应该是建立在两性政治权利平等和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基础上的和而不同,人们期待着两性作为传媒主体、传媒内容和传媒受众真正平等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人们称呼词语的变化中分析了当代社会两性平等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认为在当代社会中,已颠覆了以前社会男女地位的模式,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体现在社会的家庭生活、政治、经济、体育等各个领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确实能起到"半边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赵伟 《浙江经济》2011,(12):28-28
过去年余时间经济界有个颇为流行的术语,这便是"量化宽松"。何为量化宽松?"量化宽松是一种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提高货币供应量,以近乎‘无中生有’的方式创造出预设金额的货币……"。这是经济学家们较为认同的一种解释,但这个解释同时有三个约束性"关键词",  相似文献   

19.
军婚,就是指婚姻中的当事人有一方或双方为现役军人的婚姻。由于我国立法规定只对夫妻一方为现役军人的婚姻实行特殊的法律保护制度,所以本文所指的军婚是指夫妻一方为军人的婚姻。  相似文献   

20.
梁程 《理论观察》2014,(5):59-60
行政指导是一种不具有法律强制性的新型行政行为。它被政府广泛运用于经济、文化及社会管理等众多领域。但某些行政指导具有事实强制性,并容易对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害。因此,为维护行政相对人之利益,我国应针对事实强制性的行政指导,建立起相应的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