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广元市财政体制的现状 (一)市对县(区)的财政体制 按照市政府《关于调整市与县区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广府发[2000]44号),从2000年1月1日起,在维持原市与县(区)事权划分的基础上,调整了市与县区(不含市属开发区)的财政管理体制。一是在省对市实行分税制的前提下,市对县(区)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维持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2.
沈阳市总自2007年起在全市区域内实施“两制”改革(改革工会经费收缴体制,实行工会经费税务代收,改革工会经费分配体制,建立“市、区两级工会财政分享体制”)后,各级工会组织的经济实力和工作活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3.
自2005年1月1日起,我省财政将在资金划拨方式上实行“省管县”,即省财政将财政拨款越过(地)市财政直接拨付到全省各县(市)。“省管县”是地方财政分配的一种主要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分配模式主要是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实行的“省管县”、“市管县”体制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4年起,改革省管市、市管县(市)的财政体制,实行省管县(市)的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5.
一、推行“省管县”对县级财政经济的意义上世纪90年代,随着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以及“地改市”的实行。各地纷纷推行“省管市、市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唯浙江省把“省管县”体制延续下来。并不断总结和创新,形成了以分税制为基础的“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浙江的做法和经验,引起了各级领导和财政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省管县是地方财政分配的一种主要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分配模式主要是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分税制财政体制的确立,“地改市”的实行,市管县代之省管县成为地方财政分配的又一模式。近年来,全国部分省市从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增强省级宏观调控能力,强县扩权,发展县域经济出发,在历经市管县之后,又重新回归省管县体制,省管县再次成为财政改革的焦点。本文拟对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会财会》2009,(4):12-13
按照全总工会经费收缴“一改三策”的战略部署,在辽宁省总和市总党组的领导下,我市于2007年1月1日起,对工会财务管理体制开展了两项重大改革,即:改革工会经费收缴体制,实施2%工会经费全额地税代收;创新工会经费分配体制,实施市、区两级工会财政分享办法。  相似文献   

8.
2010年,财政部出台《关于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意见》(财预[2010]443号),部署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明确提出“积极推进‘省直管县’改革”。为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激发县(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吉林省在2005年7月1日,就将原来实行的省管市、市管县(市)财政体制改为省管市,同时管县(市)的财政体制(简称“省管县财政体制”)。现在这一体制实行了7年,体制对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效果如何?是否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
2005年我省出台了《关于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提出规范县乡财政体制的两种模式。即对于财政收入规模较大、自有财力相对宽裕的乡镇实行“相对规范的分税制”体制模式。对多数非农产业聚集度低的乡镇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体制模式。目前85个县(市)开展了“相对规范的分税制”和“统收统支加激励”两种体制模式的试点工作。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不但调动了乡镇发展经济、组织收入的积极性。而且使乡镇公用经费标准和支出保障水平大幅提升。还增强了乡镇公共服务能力。改革成效初步显现,但改革试点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数省份实行的是市(或地区行署)管县的管理体制,只有浙江省一直采用“省直管县”模式。2004年,中央提出具备条件的地方可推进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要求岳,湖北、安徽、吉林等省纷纷启动改革,新一轮强县扩权随即展开。与此同时,理论界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关注越来越多,争论相当热烈。江苏是全国最早实行市管县体制的省份之一,二十多年来市管县体制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中央的明确要求,我们也面临是否摒弃市管县体制的两难抉择。本文拟从理论出发结合江苏实际就省直接对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自1994年全国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遵义市各县(区、市)先后对所属乡镇开展了划分税种、收支等基础性工作,制定了相应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但由于受长期以来包干制财政体制的影响,加上县域经济不发达,县级调控能力弱,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遵义市乡镇财政体制至今尚处于分税制与包干制交叉的过渡期,未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为了摸清情况,总结经验,我们对全市建制乡镇实行了分类典型调查,旨在进一步探索、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2.
省直管县体制是指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目前的“省一市一县”三级体制转变为“省一市、县”二级体制,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一市管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管县”模式,其内容包括人事、财政、计划、项目审批等原由市管理的所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市区财政体制是地方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省看,由于历史、环境以及经济布局、承担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等方面的不同,各地制定的市区财政体制不完全一致;但是目标是一致的,主要是为了理顺事权财力分配关系,促进市、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快速发展。市与区财政相对独立,财力事权一旦确立,几年内不会更改。财政体制中体现的财力状况是一级政府事权能否有效履行的保障,为此,市、区两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对制定区财政体制非常重视。  相似文献   

14.
省管县财政体制是超越“下管一级”传统行政规则,在省级政府与县级政府之间建立直接财政关系的财政体制。它是针对现行“省管市、市管县”的弊端而对地方财政体制作出的重大调整。新中国成立后的大部分时期,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地管县”体制(在当时地区行署是作为省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地市合并,市管县体制才真正确立起来,成为地方财政体制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5.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从此迈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而财政体制改革是这一改革的突破口,开启了引领中国体制改革的先河。我国的财政体制,根据集权与分权的程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或称统收统支体制。其特点是:财权和财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对地方基本上实行统收统支的办法.地方财权很小,机动财力很少。从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财政体制改革之前,这段期间,尽管多次进行体制调整.集权分权的程度也有过变化,但就总体来看,基本上属于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类型的财政体制。第二种是包干体制.即“分灶吃饭”体制。其特点是:在划分收支的基础上.分级包干,自求平衡。在这种体制下,地方有较大的财权,地方财力大大增强。但它还不同于分税分级财政体制。1980-1984年实行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5—1987年实行的“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和1988-1993年实行的“改进包干办法”.都属于这种体制。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全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为适应“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发展的需要,贯彻“一级财政、一级国库”原则,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了乡镇国库。乡镇国库应如何适应现行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发展,规范运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呢?下面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提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简要回顾与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行“分灶吃饭”前,新中国的财政体制随国家整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频繁变动。在实行分灶吃饭后,财政体制改革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未消除传统体制弊病的症结。1994年财政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里程碑式的财政体制改革,它使中国财政体制初步进入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轨道。  相似文献   

18.
财政体制实行“省直管县”、“乡财县管”,对县国库体制、职能定位及业务发展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荫榆 《中国外资》2009,(16):32-32,34
乡镇财政体制是我国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乡镇财政体制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问题,本文列举了目前现在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上海会计》2008,(2):15-18
财政体制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总和,它由五个主要内容组成:支出责任的划分(事权划分)、收入划分、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体系、财政支出标准的确定权、税种权与非税收入的确定权。我国财政体制从1980年确定“分灶吃饭”的分配体制,到1994年,推出了“分税制”。上海则在2004年实行了“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财力”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